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那是沈知衡带她去的论坛。
论坛主题叫《建筑的未来语言》。坐台上的是几位行业大咖:设计院总工、地产开发商设计总监,还有两位知名建筑师,名字在行业公众号上都常见。
沈知衡没有上台,只坐在观众席第三排,双臂交叉,看起来像随时准备退场。
中场提问环节。
一个地产总监在台上说:
“未来的建筑语言,必须要统一标准。材料要统一,立面要统一,审美也要统一。因为市场需要效率,用户需要认同感。”
这话台下很多人点头。
陆真却轻轻举了手。
主持人愣了一下,看向她:“这位小姐?”
陆真握着话筒的手,稍微抖了一下。
“请问,谁来定义‘什么是好’?”
全场安静了几秒。
“您说统一,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害怕‘不一样’?”
地产总监皱眉:“你是学生吧?”
“是。”陆真坦然说,“我是学生。但我也住过老国企宿舍楼,也租过城中村的小隔间,住过老旧筒子楼。对我来说,那些地方虽然‘不统一’,但它们都让我有过生活的感觉。”
台下一阵轻轻的骚动。
“设计要满足功能,也要美观。”总监语气带了点训诫,“不然就是浪费。”
“我同意要满足功能。”陆真平静地说,“可为什么一定是同一种美观?你们把所有差异都当成风险,可对很多人来说,那些差异就是他们的记忆,就是他们觉得‘生活’的地方。”
她稍微停了停,才补了一句:
“我们不是在盖机器壳子,我们在建人生活的痕迹。”
有人忍不住嘀咕:“小姑娘这说得太理想化。”
另一个行业前辈却忽然开口:
“这姑娘说得对。建筑标准是必要的,但标准不是审美的全部。否则巴黎就不会有小巷,京都不会留町屋。”
那是台上那位年纪最大的建筑师,他缓缓环视全场:
“年轻人质疑标准,是对的。因为没有人能永远定义‘什么是好’。”
台下掌声零零落落,却真诚。
沈知衡朝台上微微挑了挑下巴,示意陆真可以坐下。
陆真把话筒还给主持人,回到座位时心脏还跳得很快。她感觉自己好像刚做了件非常巨大的事,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
散场后,沈知衡跟她并肩走出会场。
“吓到了吧?”他说。
“有一点。”
“但你讲得很好。”
“可大多数人都不买账。”陆真低声说。
沈知衡笑了:“没关系。买账是商业,先开口是立场。”
陆真抬头看他。
“你以后还想再说吗?”沈知衡问。
她深呼吸了一下,缓缓说:
“想。因为我想让建筑记得人。”
那晚,她回到住处,躺在床上翻手机,忽然看到林望的朋友圈:
“我们造建筑,也在造词典。
有些字得有人先写出来。
哪怕不被人立刻读懂。”
陆真看了很久,心里轻轻说:
“那我就先写那几个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