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空说出秩序,从废墟捧出光?
苏筠站在讲台时,天还没完全亮透。
教室在三教楼的最东侧,九点的太阳刚好打在教室落地窗上,把她身后的黑板照得发白。
这是本学期《思想与秩序》系列课程的第五讲,主题是:“无为之中,如何识别真正的秩序”。
讲台上的苏筠穿着灰白色衬衫,眼下有一点浅浅的阴影,却并不显疲倦。她一手插在口袋里,另一手拿着水笔在写板书,字极整洁,结构紧凑。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Entropy:一种系统趋势的不可逆转性”
“真正的秩序,是从混沌中减速坍缩出来的抗熵力量。”
她讲得很慢,但内容密集。
讲堂里坐着五十来个学生,除了一小半被点名到的之外,其余大多沉浸在她的声音节奏里。苏筠的授课风格是那种“随口就是一句注脚”的类型——看似闲散,实则字字有方向。
“我们常以为混乱等同于失败,其实未必。真正危险的是——虚假秩序。”
她转身,看着学生们:“举个例子,一个表面运行顺畅的系统,背后每一步都是静默的内耗、机械的服从,这比一场显然的混乱更具有摧毁性。”
底下一片沉默。
苏筠讲课时,视线在台下扫过,注意到陆真正皱眉做笔记。
她顿了顿,开口:“陆真,你怎么看?”
陆真没想到点到自己。
她本来正低头记笔记,听到名字时愣了一秒,抬起头来,声音略紧张却坚定:“我觉得……秩序如果让人失去主动性,那就是一种伪装的熵增。”
苏筠略挑眉:“怎么理解‘伪装的熵增’?”
陆真咬了咬牙:“比如建筑师在画图时,如果一味追求形式语言的统一,而忽略使用者实际的动线、感知、时间流动……那种‘整齐’其实是对人的封闭。”
全场安静了一瞬,随后有几人抬起头来。
苏筠轻轻点了下头,淡淡地说:“很好。”
课后,陆真没离开。
她等所有同学陆续走完才收拾东西,在讲台下徘徊了一下,然后抬头喊了一声:“苏老师。”
苏筠正在收板书笔,回头:“怎么了?”
“我……想问一个问题。”陆真站得笔直,像在准备汇报,但语气里多了一点犹豫,“您在课堂上讲‘混沌里识秩序’,但现实里……我们真的能分辨吗?”
苏筠没立刻答。
她把水笔放进包里,转身靠在讲台边,像是换了个轻松的姿态看着她:“你是指什么样的现实?”
陆真有些迟疑:“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社会服务中心’,上级要求形式要‘整洁统一’,但它服务的是大量身体状况不一、文化背景各异的老人。我们提交的草案被说‘过于分裂’、‘不够现代’。我就……我就有点迷茫,到底什么才算有意义的秩序?”
苏筠静静地看着她。
教室里的光逐渐明亮起来,投在她眉眼之间,柔和却不含糊。
“如果连现实都无法承认混乱的存在,那设计就只能服务于幻觉。”她慢慢地说。
“可我们不是老师,也不是思想者。”陆真反驳,“我们在一个专业结构里工作,常常没法决定要做什么,只能决定怎么做得‘不太差’。”
苏筠看着她,忽然笑了:“所以你还愿意追问。”
这句话让陆真愣住了。
苏筠走下讲台,站在她身侧,说:“我一直觉得,‘秩序’这词不是让人去服从的,而是让你决定:哪一部分不能放弃。”
“你们建筑专业,会画轴测图吧?”
“会。”
“那你知道图上看起来最稳定的结构,有时候在现实里,是最先坍塌的吗?”
陆真点点头。
“所以不要太相信看起来对的东西。”苏筠说,“但也不要彻底否定它们。你要做的,是找到你自己在那个结构里的位置。”
“你的那一笔,要为真实留空间。”
他们一同走出教室。外面阳光很亮,路上行人稀疏。
苏筠忽然问:“你有兴趣听我讲个冷门的例子吗?”
“好。”
她指着前方某一栋旧楼:“那栋教学楼,最早是苏联援建的医院。我小时候就来过。你知道吗?它的楼道宽度比现在的规范多了一米——当年是为了方便担架回转。现在那一米被加回了办公间。”
陆真愣了:“所以……本来的秩序,是为人设计的?”
苏筠侧头看她:“对。但后来为了效率,被换成了为格子间设计的秩序。”
“那一米就是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
傍晚,陆真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心里还在回荡那句“你的那一笔,要为真实留空间”。
她掏出本子,在今天的课堂笔记下面写了一句话:
“我想在所有看不见的地方,开一扇窗。哪怕只有一毫米的光。”
她不知道,这句话多年后会成为她工作室的格言,也不知道今天这场课后对话,将成为她人生第一个“逆熵点”。
她只是走得很快,像是怕那份震动冷却掉。
阳光照着她的背影,拉得很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