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纽约,夜晚的灯光映照在哈德逊河面上,水波轻漾,仿佛城市的心跳。
杨琳和沈奕并肩走在河边,晚风微凉,却让人心头泛起一种安定的温暖。
“活动结束后,梅丽莎说她已经在考虑明年的策划方案了。”杨琳轻声说道。
“看来你已经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的中坚力量了。”沈奕笑了笑,侧头看她,目光中带着温和的光,“你有点低估自己了。”
“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杨琳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河水,低声道,“从南京到波士顿,再到现在的纽约,曾经我总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但这次活动,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
沈奕握紧她的手:“因为你一直在用心生活啊。”
杨琳转头看他,唇角微微上扬,目光中透出一丝柔和的光亮。
夜色沉静,河水无声。
他们并肩站在桥头,望着河面上倒映的城市灯火,那灯光仿佛将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
——
几天后,文化交流中心的邮箱里,陆续收到参与者的反馈邮件。
“谢谢你们的活动!那碗汤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在春节前夜给我煮的甜汤。”
“韩国泡菜的香气,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首尔的街头。文化交流不是抽象的,它在味觉中变得具体而鲜活。”
“‘味觉中的家’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对‘家’的情感却是相通的。”
梅丽莎走进办公室,举起手机给杨琳看:“你看,市政厅那边发邮件说,他们愿意支持我们在感恩节期间办一场户外的文化市集,邀请更多社区居民参与。”
“真的?”杨琳微微睁大眼睛,“这么快就引起了关注?”
“当然。”梅丽莎笑着说,“这都要感谢你提出的‘味觉地图’点子。”
杨琳愣了几秒,随即嘴角上扬,心头泛起微微的暖意。
或许,她真的已经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
夜晚,公寓里,沈奕坐在书桌前,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
“在忙什么?”杨琳走过去,好奇地看了一眼屏幕。
“在查波士顿大学的一些研究资料。”沈奕伸了个懒腰,揉了揉脖子,“有个导师希望我参与一个新项目,跟数据分析和商业模型有关。”
“那你想去吗?”杨琳低声问。
沈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抬眼看着她,眉头微微皱起。
“我想去。”他坦然地说,“但我也担心,这意味着我们又要面临新的变动。”
杨琳静静地看着他,眼底浮现出一抹复杂。
自从两年前从南京到波士顿,再从波士顿到纽约,他们已经习惯了漂泊和适应,但这次,她能感觉到沈奕语气中的那一丝犹豫和不安。
“那你答应了吗?”她轻声问。
“还没有。”沈奕摇头,“我想先和你商量。”
杨琳心头一颤。
这就是他们之间最让她安心的地方——每一次重要的选择,沈奕都会先与她商量。
“我记得你曾经说过,想有机会继续在数据分析领域深入研究。”杨琳微微一笑,伸手覆上他的手,“如果这是你想做的,那就去吧。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变化,不是吗?”
沈奕望着她,眼底的光芒慢慢变得坚定:“那你呢?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波士顿吗?”
杨琳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的城市夜景。
波士顿——他们曾共同度过第一年留学生活的城市,那里的查尔斯河、红砖街道和飘雪的圣诞夜,都是他们最初的回忆。
“我愿意。”她轻声说。
沈奕微微一怔,随即笑了,伸手将她拥入怀中。
窗外的灯光映在墙上,微微晃动,仿佛两颗心的悸动与交融。
未来未定,但他们的心意,已然坚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