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拾刀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92 年 7 月,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裹着黏腻的潮气。

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在住院部 5 楼,刚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消毒水与咖啡的味道扑面而来。靠窗的四张办公桌旁,围坐着 8 个和她一样的实习医生,手里都攥着 “带教老师选择表”,低声议论着:“我想选张主任,他手里有脑胶质瘤的大手术,能学东西”“李教授更好,他管着科研项目,以后**文能挂名”“千万别选刘凯,听说他天天喝醉酒,还让实习生替他值夜班”。

陆拾的目光落在 “刘凯” 的名字上。表格里写着他的简介:40 岁,副主任医师,擅长 “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执业年限 15 年。她早在上周就托陈成打听清楚,刘凯是科室里的 “边缘人”,技术过硬(尤其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比有些主任医师还快),但因为嗜酒、不擅钻营,一直没升主任,手里唯一的 “权力” 就是夜班急诊的手术决定权,晚上 8 点到次日 8 点,凡是脑外伤、小剂量脑出血的急诊病人,他不用请示主任,就能直接安排手术,且能自主决定助手人选。

“陆拾,你选谁?” 旁边的实习医生王薇碰了碰她的胳膊,王薇是上海本地人,父亲是卫生局的干部,语气里带着笃定,“我选张主任,我爸跟他打过招呼,以后能跟着上大手术。”

陆拾没抬头,在 “刘凯” 的名字后面打了个勾:“我选刘老师,他急诊手术经验丰富,我想多练手。”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几个实习医生都转头看她,眼神里带着惊讶和嘲讽。“你疯了?” 王薇压低声音,“刘凯上个月还因为喝醉,让实习生替他写的病历出了错,被主任批评了!跟着他,别说学东西,不背锅就不错了!”

陆拾笑了笑,没解释。她知道,在资源集中的三A医院,“大手术机会” 早被主任和资深教授的关系户占满,像她这样没背景的外地实习生,想靠常规途径上台,难如登天。而刘凯手里的急诊手术,虽然都是 “小手术”,却是她唯一能接触到 “手术刀” 的机会。 ”

下午 3 点,带教老师分配结果出来,陆拾果然被分到刘凯名下。她跟着护士找到刘凯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酒瓶 “咕咚” 的声响。推开门,看见个穿白大褂的男人坐在办公桌后,头发乱糟糟的,衬衫领口沾着酒渍,手里拿着个玻璃酒瓶,正对着病历皱眉。

“刘老师,我是实习医生陆拾,以后跟着您学习。” 陆拾站在门口,声音平稳。

刘凯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有点浑浊,应该是刚喝了酒。他把酒瓶往桌下踢了踢,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知道我为什么没人选吗?”

“知道,” 陆拾坐下,目光落在病历上,是个脑外伤病人,CT 显示右侧硬膜外血肿,出血量 20ml,符合手术指征,“但我更知道,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速度,全科室最快,而且您能自主安排急诊手术。”

刘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声里带着点自嘲:“你倒是实诚。行,跟着我也行,规矩就一条 。我值夜班的时候,你替我写病历、盯监护仪,要是有急诊手术,我带你上,但出了问题,你得跟我一起担着。”

“没问题。” 陆拾点头,心里清楚,这是 “机会的代价”。

7 月 15 日,陆拾第一次跟着刘凯值夜班。神经外科的夜班护士站在走廊尽头,灯光是冷白色的,墙上的时钟 “滴答” 响着,格外刺耳。刘凯从晚上 8 点就开始喝酒,坐在护士站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个保温杯,时不时喝一口,眼神越来越浑浊。

晚上 11 点,急诊电话突然响了,“5 床病人血压下降,心率 120,意识模糊!” 护士的声音带着慌乱。陆拾立刻站起来,刘凯却慢悠悠地喝了口酒:“慌什么?是昨天收的脑挫伤病人,你先去看,我马上来。”

陆拾跑到 5 床病房,病人是个 40 岁的农民工,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诊断为 “中度脑挫伤”,白天还好好的,现在脸色苍白,嘴唇发绀,监护仪上的血压显示 80/50mmHg。她立刻摸病人的颈动脉,搏动微弱,又翻了翻眼睑,瞳孔已经开始散大 ,是颅内迟发性出血的典型症状。

“刘老师!病人可能是迟发性脑出血,需要立刻做 CT!” 陆拾跑回护士站,声音有点急。

刘凯却没动,只是挥了挥手:“你先写个临时医嘱,让放射科来床边做 CT,我再喝两口,缓一缓。” 他的语气带着醉意,眼神都有点聚焦不清。

陆拾心里一紧,知道不能等。她一边让护士联系放射科,一边跑回办公室,写临时医嘱,“急查头颅 CT,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备血 200ml”。写完后,她又跑回病房,帮护士给病人扎针、上监护仪,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刚入职的,这些都是她在崇流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练了无数次的操作。

半小时后,CT 结果出来,显示病人左侧额部硬膜外血肿,出血量 35ml,必须立刻手术。陆拾拿着 CT 片子跑去找刘凯,他终于站起来,却脚步虚浮,差点撞到门框。“走,上手术。” 刘凯把酒瓶塞进白大褂口袋,接过 CT 片子,眼神瞬间清明了些。一提到手术,他好像瞬间清醒了。

手术在急诊手术室进行,灯光是刺眼的白色,落在绿色的手术布上,反射出冷硬的光。刘凯站在主刀位置,陆拾当助手,负责吸引器和止血。“头皮切开,注意避开颞浅动脉。” 刘凯的声音很稳,手里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病人的头皮,出血很少,陆拾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他 “技术过硬”。

手术进行到一半,刘凯突然停下来,用手揉了揉太阳穴,额头冒出冷汗。“你先止血,我去趟洗手间。” 他没等陆拾回应,就快步走出手术室。陆拾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清楚,他肯定是酒劲上来了,撑不住了。

她深吸一口气,握住止血钳,按照刘凯之前的操作,小心翼翼地夹住出血点。护士在旁边小声说:“陆医生,你敢接着做?要是出了问题,你担不起责任。”

“病人不能等。” 陆拾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她盯着手术视野,回忆着刘凯之前的每一个步骤 —— 分离皮下组织、暴露颅骨、钻骨孔、清除血肿 —— 每一步都精准到位。

15 分钟后,刘凯回到手术室,脸色好了些。他看着手术视野,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做得不错,继续。” 接下来的手术,他没再出状况,两人配合着,顺利清除了血肿,缝合了头皮。

手术结束时,天已经亮了。陆拾扶着刘凯走出手术室,他突然说:“你比我想象的厉害。以后夜班急诊,要是我实在撑不住,你可以先处理,我来收尾。” 他的语气里少了之前的敷衍。

陆拾没说话,只是在观察本上写下:“7 月 15 日,急诊硬膜外血肿手术,刘凯醉酒,代行部分操作,获初步信任。结论:技术是获得话语权的基础。”

接下来的一个月,陆拾跟着刘凯值了 8 个夜班,参与了 12 台急诊手术,从最初的 “递器械、止血”,慢慢变成能独立完成 “头皮切开、颅骨钻孔” 等基础步骤。刘凯对她越来越信任,甚至把夜班急诊的 “预处理权” 交给她 ,只要病人情况不危急,就让她先评估、写医嘱,他只负责最终的手术决策。

期间,她认识了同科室的规培医生应立。应立比她大 3 岁,是崇流医科大学的本科生,技术扎实,性格温和,负责管理 3 个病房的病人。两人第一次交集是在 8 月 5 日的夜班,陆拾处理完一个脑外伤病人,在医生办公室写病历,应立端着两杯茶走进来:“刚从楼下买的,热的,你喝点暖暖身子。”

陆拾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杯子的温度,心里有点暖。“谢谢陈医生。” 她低头喝了一口,很提神。

“你跟着刘老师,很辛苦吧?” 应立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眼底的黑眼圈,“我听护士说,你上个月替他值了 4 个通宵。”

“还好,能学到东西。” 陆拾笑了笑,把观察本合上,上面记着应立的信息:“应立:规培医生,技术好,性格温和,负责 3-5 床,与张主任关系一般,无明显背景。”

陆拾和应立两人经常一起值夜班、讨论病例,应立会给她讲科室里的规矩,比如 “张主任的病人要优先安排检查”“李教授的科研项目要多帮忙收集数据”;陆拾则会跟他分享急诊手术的经验,比如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止血技巧”“脑外伤病人的术后监护重点”。渐渐地,两人之间有了种微妙的默契 ,值夜班时,应立会帮她盯病房,陆拾会帮他写科研数据;遇到难处理的病人,两人会一起讨论方案,常常聊到凌晨。

8 月 20 日,科室收了个特殊的病人,是个 10 岁的男孩,诊断为 “脑干胶质瘤”,家里很有钱,父亲是做房地产的,托了关系找到张主任,要求尽快手术。张主任把手术安排在 8 月 25 日,主刀是他自己,助手却定了王薇 。王薇之前从没上过胶质瘤手术,连基本的开颅步骤都不熟练。

陆拾看着手术安排表,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她从应立那里得知,这个男孩的手术难度很高(脑干位置深,神经密集),张主任之所以选王薇,是因为她父亲答应给科室捐一台新的手术显微镜。“这就是现实,” 应立叹了口气,“在三A医院,资源永远向‘有价值’的人倾斜,不管你技术多好。”

陆拾没说话,只是在观察本上写下:“8 月 20 日,脑干胶质瘤病人,资源倾斜(王薇因家庭背景获助手资格),反思:技术之外,需建立‘不可替代’的价值。”

8 月 25 日,男孩的手术进行了 6 个小时,陆拾作为 “备用助手”,站在手术室外的观摩区。透过玻璃,她看见王薇因为紧张,递错了两次器械,还差点碰掉了手术显微镜的镜头,张主任的脸色越来越沉。手术结束后,男孩的术后恢复并不理想,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家属在病房外闹了好几次,要求 “给说法”。

张主任把责任推给了王薇,说她 “操作失误,影响了手术效果”。王薇哭着找父亲帮忙,最后家属虽然没再闹,但王薇在科室里的口碑一落千丈,再也没得到过手术助手的机会。

9 月 10 日,那天夜班,来了个急诊病人,是个 60 岁的老人,诊断为 “脑梗死”,需要立刻溶栓治疗。但老人没有家属陪同,身上也没带身份证和钱,只有一张皱巴巴的地址条。护士问刘凯:“刘主任,没家属签字,没缴费,要不要溶栓?”

刘凯坐在护士站,喝着酒,皱了皱眉:“不签同意书,不缴费,不能溶栓。出了问题,谁负责?”

陆拾看着老人昏迷的样子,心里很挣扎。她知道,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 4.5 小时,现在已经过去 2 小时,再等下去,老人可能会留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刘老师,能不能先溶栓?我来联系家属,费用我先垫付。” 她咬了咬牙,说出这句话。

刘凯愣了一下,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复杂:“你知道风险吗?要是溶栓后出血,家属来了不认可,你不仅要赔钱,还可能被投诉,影响你的执业资格。”

“我知道,但病人不能等。” 陆拾的声音很坚定。她一边让护士准备溶栓药,一边根据地址条上的信息,联系当地派出所,寻找老人的家属。

幸运的是,溶栓很成功,老人在 2 小时后清醒了过来。3 小时后,老人的儿子赶到医院,得知情况后,对陆拾千恩万谢,不仅缴了所有费用,还送了一面锦旗。这件事在科室里传开后,很多医生对陆拾刮目相看,之前嘲笑她选刘凯的人,现在都知道,这个外地来的实习生,不仅技术好,还敢 “担责任”。

刘凯也对她更信任了,甚至把自己的 “私活”—— 帮其他医院做疑难手术会诊 —— 也带上她。“你是个好苗子,” 有次会诊后,刘凯喝着酒,对她说,“比我当年强。但你要记住,在医院里,光有技术和良心不够,还得懂‘规则’,不然走不远。”

陆拾点了点头,把这句话记在观察本上。她看着窗外的夜空,她要面对的,不仅是更复杂的手术,更复杂的是人心和规则。而应立的存在,让这条艰难的路,多了一点温暖 ,值夜班时,他会帮她热饭;遇到难处理的病例,他会陪她一起查文献;甚至在她因为困境纠结时,他会说 “我支持你,出了问题,我们一起担”。

9 月 30 日,科室进行规培医生考核,陆拾凭借 15 台急诊手术的经验,和对 “脑外伤诊疗规范” 的熟练掌握,获得了 “优秀规培医生” 的称号。张主任在考核后找她谈话,问她 “要不要转到我的名下,以后跟着我上大手术”。

陆拾想了想,摇了摇头:“谢谢张主任,但我想继续跟着刘老师,我还有很多急诊手术的技巧要学。” 她知道,现在的她,还没到 “上大手术” 的时候,刘凯手里的急诊手术,依然是她最宝贵的 “练兵场”。

走出主任办公室,应立在走廊里等她,手里拿着一个包装好的苹果:“恭喜你,我就知道你能行。”

陆拾接过苹果,咬了一口,很甜。她看着应立温和的眼神,心里突然有点乱,她一直把心思放在 “如何成长” 上,却没发现,这个总是默默帮她的男生,已经走进了她的心里。

“陈医生,”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以后…… 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更多病例吗?”

应立笑了,眼睛里带着光:“当然可以,随时都可以。”

走廊里的急诊灯还在闪烁,照亮了两人的身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