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拾刀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93 年 7 月,神经外科的走廊里还飘着消毒水的味道,陆拾身上的白大褂上,从规培生的浅蓝标识,换成了住院医师的深灰铭牌。她刚结束入职后的第一□□立主刀手术 。一台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摘下手套时,指尖还带着手术灯烤过的温度,护士递来的术后记录单上,“手术者:陆拾” 几个字,是她用熟悉的英雄 616 钢笔写的,没有一丝犹豫。

“陆医生,您这速度,比刘主任还快十分钟。” 器械护士小张笑着收拾手术器械,托盘里的骨钻还带着未冷却的余温,“以前刘主任做这种手术,总得让我们多备点止血棉,您今天就用了两块。”

陆拾没接话,只是走到监护仪前,看着患者平稳的血压曲线 ,125/80mmHg,心率 88 次 / 分,血氧饱和度 99%。这是她独立完成的第 1 台手术,却是跟着刘凯值夜班以来,第 33 台主导的急诊手术。自从去年 12 月那场手术后,刘凯醉酒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不用陆拾打电话,他会主动在夜班前交代:“要是有急诊,你先上,我在休息室补觉,术后我签字。”

她早就摸透了刘凯的弱点:评上正高后,他少了之前的紧迫感,反而更依赖酒精麻痹自己 ,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都在往上冲,他的手术技术多年没进步,只能靠陆拾的 “高成功率病例” 维持面子。陆拾没点破,只是把每次手术的视频(科室 93 年刚装的手术录像系统)偷偷拷贝一份,存在自己的抽屉里,这些是她 “手术经验” 的实证,也是应对未来可能争议的后路。

94 年 2 月,一场罕见的暴雪让三胜医院的急诊量激增。凌晨 3 点,救护车送来一位 50 岁的货车司机,车祸导致 “多发性脑挫伤合并右侧硬膜下血肿”,CT 显示血肿量 45ml,还伴有脑中线移位 ,这是神经外科的 “复杂急诊”,通常需要主任级医生主刀。刘凯被电话叫醒时,声音里满是酒气:“你先处理,我…… 我马上到。”

陆拾没等。她带着团队冲进手术室,张诚的麻醉团队也很快到位,自从帮张晓雅补课后,张诚对她的急诊手术总是 “随叫随到”,甚至会提前半小时准备好麻醉方案。“患者血压 160/100,颅内压高,我先给甘露醇,你尽快开颅。” 张诚的声音透过麻醉面罩传来,手里的喉镜已经对准患者的气道。

陆拾划开头皮的瞬间,就发现情况比 CT 显示的更复杂:患者的颞浅动脉分支比常人粗,且与血肿粘连紧密,按刘凯常用的 “颞部入路”,很可能会损伤动脉导致大出血。她没犹豫,立刻调整入路方向,将切口向耳后偏移 1cm,避开动脉走行区 ,这个调整是她在 32 台急诊手术中摸索出来的 “经验”,之前有位类似病例,刘凯按常规入路导致出血,最后花了 2 小时才止血。

“吸引器压力调低点,别碰脑膜。” 陆拾提醒助手,手里的止血钳精准夹住渗血点,明胶海绵刚敷上,就听见手术室门口传来慌乱的脚步声 ,刘凯来了,白大褂上沾着雪,眼睛还没完全睁开。“怎么…… 怎么改入路了?” 他凑到手术台前,语气里带着不满。

“刘主任,患者颞浅动脉异常,常规入路会出血。” 陆拾没停手,吸引器已经吸除了大半血肿,“您看,现在止血彻底,再半小时就能关颅。”

刘凯盯着手术视野,酒意瞬间醒了大半。他知道陆拾说的是对的 ,要是按他的入路,现在恐怕还在处理动脉出血。他没再说话,只是默默站在旁边,直到陆拾缝合完最后一针,才低声说:“术后记录…… 我来写。” 那天的手术记录上,“手术者” 依然是刘凯的名字,但在 “手术讨论” 栏,第一次出现了 “陆拾医师提出改良入路,减少术中出血” 的字样 。这是刘凯第一次在正式记录里承认她的贡献。

手术结束后,张诚拍了拍她的肩膀:“你现在的技术,比有些主治医生还强。下次有复杂手术,不用等刘凯,直接找我。” 陆拾笑了笑,心里清楚,这是 “技术话语权” 带来的底气 ,不再需要靠 “绑定” 或 “人情”,她的手术刀已经能替她说话。

但在神经外科,“会做手术” 只是基础,要想拿到更优质的资源(比如疑难病例、科研项目),还需要打通各个环节的 “关节”。她的蓝色硬壳观察本,在 93 年到 94 年间,新增了 12 页 “人脉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具体的 “需求与交换”:

ICU 王护士长:

?职位:ICU 护理负责人,管着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监护优先级。

?需求:儿子中专毕业,想进神经外科当护士,却卡在 “科室名额” 上。

?交换:93 年 9 月,陆拾找刘凯 “说情”,刘凯刚评上正高,需要 ICU 多照顾他的术后患者,立刻答应帮忙,把王护士长的儿子安排进护理团队。

?回报:王护士长承诺,陆拾的术后患者优先安排 ICU 床位,且每天会亲自查两次房,监护记录优先整理给她。有次一位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王护士长半小时内就联系了感染科会诊,比常规流程快了 2 小时。

放射科李医生:

?职位:CT 室诊断医师,负责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像报告,报告速度直接影响手术安排。

?需求:评中级职称需要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却卡在 “英文摘要” 上 ,他的英文不好,多次投稿被拒。

?交换:94 年 4 月,陆拾帮他翻译并修改摘要,还教他 “如何在摘要中突出诊断创新点”(比如把 “常规 CT 诊断” 改为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脑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回报:李医生对陆拾的患者 “优先出报告”,甚至会提前标注 “血肿范围”“血管走行” 等手术关键信息。有次陆拾的急诊患者,CT 刚做完 10 分钟,报告就送到了手术室,比其他患者快了 1 小时。

科室主任爱人张阿姨:

?关联:主任是神经外科的 “资源核心”,管着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的名额。

?需求:张阿姨患 2 型糖尿病 5 年,血糖控制不好,还总嫌医院的饮食方案 “没味道”,不愿意遵医嘱。

?交换:94 年 6 月,陆拾花了一周时间,查遍当时的糖尿病饮食文献,结合张阿姨的口味(爱吃甜食),制定了 “低糖替代方案”—— 比如用木糖醇做点心,用南瓜代替部分主食,还附了每周的食谱表。

?回报:主任开始注意到她。有次科室会议,主任特意提到 “陆拾医生不仅手术做得好,还懂患者管理”,并把她纳入 “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培养计划”,每月给她一次 “跟主任出门诊” 的机会 。这是其他住院医师要等 2 年才能得到的机会。

“交换” 并非一帆风顺。94 年 8 月,王护士长的儿子在护理时不小心打翻了患者的输液瓶,被家属投诉。王护士长找到陆拾,哭着说 “要是被开除,我儿子就完了”。陆拾没推脱,她找到患者家属,解释说 “护士是新人,已经处罚过,且患者没有受伤”,还主动提出 “后续的护理由我亲自监督”,最后家属撤了投诉。这件事后,王护士长对她更信任,甚至会把 ICU 的 “内部消息” 告诉她,比如 “下周要进新的监护仪,优先给你的患者用”。

这些同时也让应立对她越来越疏远。94 年 10 月的一个夜班,两人在护士站整理病历,应立看着她的观察本,上面写着 “李医生:摘要修改完成,需提醒他下次优先给 3 床出报告”,忍不住说:“陆拾,你现在做什么都要‘算回报’吗?帮王护士长是为了 ICU 床位,帮李医生是为了报告,连帮主任爱人,也是为了跟主任出门诊。”

陆拾手里的笔顿了顿,抬头看他。应立的眼神里带着失望,手里的病历本捏得发白,他去年靠自己的技术,获得了 “优秀住院医师”,却因为没跟主任搞好关系,错失了去马宗进修的机会。“应立,” 陆拾合上观察本,语气平静,“我没有背景,要是连‘主动争取’都不会,怎么拿到疑难病例?怎么参与科研?难道要像你一样,明明技术好,却连进修名额都拿不到?”

应立没说话,只是把病历本放在桌上,转身走了。走廊里的灯光照在他的背影上,显得格外孤单。陆拾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点酸,却很快压下去 ,有些孤独是必须承受的。

95 年 1 月,陆拾意识到,光有临床经验和人脉还不够。神经外科的职称评定,“学术成果” 是硬指标 。没有核心论文,就算手术做得再好,也评不上主治医师。她想起了赵教授,那位在崇流医科大学带她做 “大鼠脑肿瘤模型” 的博导,现在是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 “科研带头人”,主攻 “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这是当时国内的前沿领域,要是能跟着他做研究,不仅能**文,还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手术技术。

她特意选了一个周五的下午,去赵教授的实验室找他。实验室还是在 B 栋 3 楼,只是多了两台新的 “立体定向仪”,这是做微创手术的关键设备。赵教授正趴在实验台前,看着大鼠的脑部切片,眼镜滑到了鼻尖。“赵老师,打扰您了。” 陆拾递过去一份文件夹,里面是她整理的 “大鼠脑肿瘤模型” 后续数据,还有一份 “微创手术研究设想”。

“哦,陆拾啊,” 赵教授推了推眼镜,翻开文件夹,“你还在关注这个课题?”

“是的,赵老师。” 陆拾指着数据页,“我后来发现,之前的模型可以结合立体定向技术,精准定位肿瘤位置,这样微创手术的创伤会更小 ,这也是您现在研究的方向。我想跟着您做这个研究,帮您收集临床数据,也想学习微创手术技术。”

赵教授的眼睛亮了。她的设想,正好和他的研究方向契合。“好啊,” 赵教授合上文件夹,“我正缺一个懂临床又懂动物实验的助手。你下周开始,每周来实验室两天,咱们先从‘立体定向仪的动物实验’开始,后续再收集临床病例。”

走出实验室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走廊里,陆拾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她拿出观察本,在最新一页写下:“赵教授(博导,微创手术带头人):需求 —— 临床与动物实验结合的研究助手;交换 —— 提供科研数据与劳动力;资源 —— 核心论文署名、微创手术技术学习;状态 —— 已接入,95 年 2 月启动研究。” 旁边画了一个立体定向仪的简笔画,打了个大大的勾。

95 年 3 月,陆拾的第一台 “微创手术” 动物实验成功了。她在立体定向仪的辅助下,精准定位大鼠的脑肿瘤位置,切口只有 0.5cm,比常规手术的切口小了一半,术后大鼠的苏醒时间也缩短了 3 小时。赵教授看着实验数据,笑着说:“很好,下一步我们可以申请临床研究名额,你去整理 10 例适合微创手术的脑肿瘤病例,咱们报给医院伦理委员会。”

拿到病例收集任务的那天,陆拾在医院的花园里遇见了应立。他刚从马宗进修回来,胸前的铭牌换成了 “主治医师”。“恭喜你,开始做科研了。” 应立的语气很平淡,手里拿着一本《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学》,“这本书我在马宗买的,对你可能有用。”

陆拾接过书,指尖碰到书页的温度,心里突然有点暖。“谢谢。” 她轻声说。

“不用谢,” 应立笑了笑,转身要走,又停下,“陆拾,不管你怎么争取,别丢了‘医生’的本分 —— 患者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陆拾看着他的背影,握紧了手里的书。她翻开观察本,在扉页上补充了一句话:“人脉与学术是‘术’,救人才是‘道’—— 陆拾,95 年 3 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