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拾刀 > 第26章 第 26 章

第26章 第 26 章

99 年 1 月,陆拾穿着铅衣,戴着放大眼镜,手里的超声吸引器正小心翼翼地剥离患者颅底的脑膜瘤。这是她晋升主治医师后独立主刀的第一台高难度手术,肿瘤包裹着左侧颈内动脉,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整个科室的主任和教授都围在观摩区,目光紧紧盯着手术视野。

“分离瘤体时慢一点,注意保护动脉外膜。” 张山的声音从麦克风里传来,他坐在观摩区的第一排,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台手术机会是张山 “让” 给她的。原本该由张山主刀,却以 “培养青年医师” 为由交给了她,条件是她继续负责 “治保患者的费用优化”,还要帮张山整理评 “院级名医” 的申报材料。

超声吸引器的震动透过指尖传来,陆拾调整着吸力,将肿瘤与动脉之间的粘连一点点分开。她的动作稳得惊人,比张山平时的操作还快 15 分钟,观摩区传来低低的赞叹声。“止血彻底,分离精准,陆医生的技术进步很快。” 赵教授对旁边的主任说,语气里带着认可。陆拾听见了,却没分心,目光始终锁定在手术视野上 ,这台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证明,更是她在科室站稳脚跟的筹码。

下午 3 点,手术顺利结束。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时,陆拾摘下手套,发现手心全是汗。张山走进手术室,拍了拍她的肩膀:“不错,没给我丢脸。从今天起,脑肿瘤手术组就交给你负责,以后科室的高难度脑肿瘤手术,你优先安排。”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治保那边的事,你也多上点心,这个月的费用清单,我下周要跟财务科对账。”

陆拾点点头,心里清楚这是 “交易”,张山给她手术资源,她帮张山处理治保灰色地带的事。她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里的 “治保优化表”,里面记录着 99 年 1 月的 23 个治保患者,其中 8 个是 “挂床住院”,12 个做了 “过度检查”,还有 5 个开了 “重复用药”。她熟练地将 “门诊 MRI” 改为 “住院 MRI”,把 “口服甲钴胺” 拆成 “静脉甲钴胺 口服甲钴胺”,每一项修改都对应着具体的 “治保报销比例提升”,表格最后一列的 “科室额外收益”,这个月已经达到了 1.2 万元。

“陆医生,这是你要的脑肿瘤患者的 MRI 申请单,放射科李主任说让你明天早上直接带患者过去,不用排队。” 护士小李走进来,递过来一叠申请单,语气里带着羡慕。其他医生的 MRI 申请单至少要排队两周,只有陆拾的患者能在 3 天内做检查,这是她和放射科主任的 “约定”。

99 年 3 月,放射科主任王涛因为评副高缺少核心论文,急得团团转。陆拾得知后,主动找到他:“王主任,我手里有 50 例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咱们可以合作写一篇《颅底脑膜瘤的 MRI 诊断特征分析》,您当第一作者,我当第二作者,版面费我来出(其实是从治保套取的资金里列支)。” 王涛立刻答应,还承诺 “以后你的患者做 MRI,优先安排,当天申请当天做”。

第二天早上,陆拾带着 5 床的脑肿瘤患者去放射科。王涛亲自操作 MRI 机器,还特意帮患者做了 “三维重建”,比常规检查多了 3 个项目。“这些项目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你手术有帮助。” 王涛笑着说,语气里满是热情。陆拾知道,这些额外的项目不仅能提升论文的数据质量,还能多报销 800 元治保费用 。她在申请单上悄悄勾选了 “三维重建”,备注 “手术必需”。

检查结束后,王涛把初步诊断报告递给陆拾:“你看,肿瘤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压明显,和你术前判断的一致。论文的数据,我整理好发给你。” 陆拾接过报告,心里盘算着:这篇论文发表后,王涛能评上副高,她能获得 MRI 优先使用权,还能在论文里积累学术成果,一举三得。

除了放射科,陆拾还和 ICU 主任李刚建立了 “合作”。99 年 5 月,一位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压升高,需要进 ICU 监护。当时 ICU 床位紧张,李刚却特意给陆拾留了一张床位。“陆医生,你的患者我肯定优先安排,以后有需要监护的患者,多往我这儿送。” 李刚笑着说,递给她一个信封,里面装着 100 元现金,“这是‘介绍费’,以后每个患者都有。”

陆拾接过信封,指尖传来纸币的厚度。这 100 元来自治保报销 ,ICU 床位费每天 500 元,治保能报销 80%,患者自付 100 元,而 “介绍费” 其实是从科室的 “治保额外收益” 里支出的。“谢谢李主任,以后我会多介绍患者过来。” 她把信封放进白大褂口袋,心里却有点不安 ,这位患者其实不需要进 ICU,普通病房的监护仪也能满足需求,但为了 “介绍费” 和与李刚的关系,她还是推荐了 ICU。

这种不安在 99 年 8 月达到了顶峰。一位 60 岁的脑梗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陆拾却以 “预防并发症” 为由,推荐患者进 ICU 监护。患者家属疑惑地问:“陆医生,我爸恢复得挺好,为什么还要进 ICU 啊?听说那里费用很高。”

陆拾按提前准备好的说辞:“叔叔,脑梗塞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迟发性脑水肿,ICU 的监护更严密,能及时发现问题,治保也能报销大部分费用,比普通病房更安全。” 家属没再追问,只是叹了口气:“行吧,听你的。”

患者在 ICU 住了 3 天,花了 1.5 万元,治保报销 1.2 万元,患者自付 3000 元。李刚给了陆拾 300 元 “介绍费”,笑着说:“陆医生,还是你靠谱,这个月已经介绍 5 个患者了。” 陆拾接过钱,却没像之前那样轻松 ,她想起患者家属叹气的样子,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她回到办公室,打开加密电脑里的 “真记录”,在这位患者的名字后面写下:“99 年 8 月 15 日,脑梗塞术后,无需 ICU 却推荐入住,获介绍费 300 元。感受:愧疚。应对:减少非必要推荐,避免过度医疗。” 但她知道,这个 “应对” 只是自我安慰 ,她需要李刚的 ICU 床位资源,为以后的高难度手术患者做准备,不能轻易断了这条线。

100 年,陆拾开始全力冲击学术成果,为晋升副主任医师做准备。她花了 3 个月时间,整理了 80 例脑肿瘤微创手术的病例,写出了《神经内镜辅助下脑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投稿到《大华神经外科杂志》。论文的数据真实可靠,其中 30 例是她独立主刀的,50 例是跟着赵教授做的,赵教授还帮她修改了论文的讨论部分,笑着说:“你这数据比我当年的还详实,肯定能发表。”

同时,她还和药代李姐合作,写了《甲钴胺联合康复治疗在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中的疗效观察》。这篇论文的数据来自 98-99 年的 60 例患者,其中 20 例是 “过度用药” 的,但陆拾在论文里隐去了这些病例,只保留了确实需要神经修复的 40 例,结论写着 “甲钴胺联合康复治疗的有效率达 90%,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李姐帮她支付了 5000 元版面费,还找关系让论文优先发表。这篇论文发表后,甲钴胺在神经外科的用量又增加了 20%,陆拾的月回扣也涨到了 300 元。

100 年 6 月,张山主编《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特意让陆拾负责 “治保合规章节” 的撰写。陆拾花了两个月时间,结合自己的 “治保优化经验”,写下了 “如何规范治保患者的诊疗项目申报”“如何合理拆分住院费用”“如何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检查和用药的必要性” 等内容 ,这些 “规范” 其实是她多年来套取治保的 “经验总结”,比如 “将门诊检查改为住院检查时,需在病程中记录‘患者病情变化,需进一步评估’”,“拆分用药时,需记录‘口服药效果不佳,调整用药途径’”。

张山看了章节内容,满意地说:“写得很好,既符合治保经略,又能帮科室合理申报费用,以后咱们科室的治保工作,就按这个指南来。” 陆拾笑了笑,心里却清楚,这其实是为她和张山的 “灰色操作” 披上了 “合规” 的外衣。

学术成果的积累让陆拾在科室的地位越来越高。100 年 10 月,她被评为 “崇流优秀青年医师”,颁奖那天,院长亲自给她颁发证书,说:“陆医生是咱们医院的青年榜样,不仅手术做得好,科研能力也强,值得大家学习!” 陆拾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同事,目光扫过应立 ,他站在角落,眼神里没有祝贺,只有失望,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100 年 12 月 31 日,陆拾坐在办公室里。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烂夺目。陆拾看着烟花,心里却没有一丝喜悦 —— 她站在自己构建的资源网中央,手里握着手术刀、论文和人脉,却觉得越来越孤独。她想起 88 年离开家时,母亲塞给她的 200 元私房钱,想起父亲在站台上挥别的手,想起应立失望的眼神,突然觉得,她好像已经走得太远,再也回不去了。

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李姐打来的:“陆医生,新年快乐!明年咱们继续合作,我给你争取到了新的药品推广经略,每开一支药,回扣涨到 3 元!”

陆拾握着听筒,声音平静:“好,李姐,新年快乐。” 挂了电话,她打开电脑里的 “回扣台账”,在 101 年 1 月的记录栏里,写下 “预计甲钴胺用量 400 支,回扣 1200 元”。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有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