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年的春天,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护士站里,新安装的电子病历系统屏幕泛着冷光,像一排沉默的眼睛,盯着来回忙碌的护士。52 岁的王姐戴着老花镜,手指在键盘上磕磕绊绊地移动,屏幕上的 “术后护理记录” 对话框已经停留在 “血压:130/80mmHg” 这行字上十分钟了 ,她刚想输入 “心率 85 次 / 分”,就被床旁呼叫铃打断,回来时发现光标消失,之前输的内容没保存,只能重新再来。
“王姐,你怎么还没录完啊?陆主任刚才还来问呢,说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不然要扣绩效。” 年轻护士小林端着治疗盘路过,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 3 床的护理记录,屏幕右下角弹出 “自动保存成功” 的绿色提示框,像在炫耀她的熟练。
王姐叹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破系统,我刚输一半就没了,又得重写。” 她从口袋里掏出记满字迹的笔记本,上面是她手写的护理记录,从 85 年进医院当护士起,她就习惯用笔记本记录,一笔一画,清晰明了,可现在,医院推行电子病历,手写记录成了 “不合规”,必须在系统里录入,还要保证误差率低于 1%。
这不是王姐一个人的困境。科室里另外三位老护士 ,李姐(51 岁)、赵姐(49 岁)、孙姐(48 岁),都是张山时期入职的,最年轻的孙姐也在神经外科待了 20 年,她们熟悉的是 “床头交接班、手写体温单” 的传统模式,面对电子病历系统,像学步的孩子,总跟不上节奏。
更让她们难受的是陆拾的管理方式。自从陆拾当上主任,科室的氛围就变了,以前张山在时,老护士还能提提建议,比如 “这个患者用传统缝合更省时间”“导航系统太贵,普通手术没必要用”,可现在,陆拾说一不二,上个月王姐质疑 “过度使用导航系统增加患者费用”,陆拾当场就说 “你不懂精准医疗的重要性,按流程来就行”,让王姐下不来台。
“这些老护士,就是科室的‘权力障碍’。” 陆拾坐在主任办公室里,翻着护理部送来的 “电子病历延迟统计表”,王姐、李姐、赵姐、孙姐的名字赫然在列,延迟次数都超过了 5 次,是科室平均水平的 3 倍。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信息科主任李工的号码 ,去年医院搞 “信息化建设方案”,李工写不出 “临床与系统融合” 的章节,是陆拾帮他梳理了神经外科的病历流程,还帮他改了摘要,让方案顺利通过评审,这个人情,该用了。
“李工,忙吗?想跟你请教个事。” 陆拾的语气带着熟稔,“我们科室几个老护士,总说电子病历系统不好用,我看是不是账号设置有问题?比如自动保存时间,能不能调一下?让她们多存几次,免得数据丢了。”
李工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自动保存时间调长,不是帮她们,是坑她们。正常账号的自动保存时间是 1 分钟,要是调成 10 分钟,中途离开没手动保存,数据很容易丢失,反而会增加延迟。但他欠陆拾人情,没理由拒绝:“没问题,我帮你把她们四个的账号调成 10 分钟自动保存,对外就说‘针对老年员工的特殊设置,给更多思考时间’。”
“太感谢了,李工。” 陆拾挂了电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是真的帮老护士,是让她们的 “失误” 更明显,这样才能有理由 “清理” 她们,换上自己人。
3 月 15 日,系统设置调整后的第一天,王姐就栽了跟头。她负责 8 床的脑外伤患者,术后需要每小时记录一次血压,早上 9 点她录完 “血压 140/90mmHg”,就去给患者换药,10 分钟后回来,发现屏幕上的记录没了 ,她以为是自己没点保存,只能重新录,结果 10 点又要录新的血压,忙中出错,把 “135/85” 写成了 “153/85”,被质控护士发现,扣了绩效分。
“怎么回事啊?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总丢数据。” 王姐去找李工,李工装模作样地检查了一下,说 “可能是系统不稳定,我帮你重启一下,以后记得多手动保存”,没提设置调整的事。王姐信了,只能每次录完都点一下 “保存”,可忙起来的时候,哪顾得上?
4 月里,王姐又出现了 3 次数据丢失,李姐录错过 2 次用药剂量,赵姐漏录过 1 次护理记录,孙姐甚至把 “一级护理” 写成了 “二级护理”,被陆拾在科室会议上点名批评:“电子病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你们连基本的录入都做不好,怎么保证患者安全?再这样下去,要考虑调整岗位了。”
老护士们心里委屈,却没证据 。系统显示是她们自己没保存,谁能证明是设置的问题?年轻护士们大多是陆拾带起来的,要么是她的研究生,要么是实习时表现 “听话” 的,没人帮她们说话,科室里的氛围越来越压抑。
5 月 8 日,王姐负责的 12 床患者,是位 60 岁的脑梗塞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早上 8 点她录完 “血压 120/80mmHg”,就去帮 11 床换输液瓶,回来时发现数据又丢了 ,这次她急着去参加床头交接班,忘了重新录,结果直到下午 2 点,才发现漏录了 4 次血压记录,其中有一次血压降到了 100/60mmHg,虽然患者没出现不适,但按规定,这属于 “关键数据漏录”,可能影响后续诊疗判断。
陆拾接到质控护士的报告时,正在做一台导航辅助手术。手术结束后,她没回办公室,直接去了护士站,当着所有护士的面,把王姐的电子病历调出来,投影在屏幕上:“王姐,12 床的术后血压记录,为什么漏了 4 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要是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我们连追溯的数据都没有,会引发医疗纠纷的!”
王姐的脸瞬间白了,手不停地发抖:“我…… 我录了,但是数据丢了,我忘了重新录……”
“数据丢了可以补录,为什么等到下午才发现?” 陆拾的语气很严厉,“这不是系统的问题,是你工作不负责任。” 她没给王姐辩解的机会,转身就去了护理部,手里拿着 “漏录记录” 和 “之前的延迟统计表”:“张主任,王姐的工作状态已经不适合临床护理了,为了患者安全,我建议把她调去门诊输液室,那里的工作相对简单,也不用频繁录电子病历。”
护理部主任张主任看着手里的证据,又看了看陆拾 ,陆拾现在是医院的 “红人”,神经外科的手术量、科研经费都在她手里,而且她理由充分,“关键数据漏录” 确实是大事,没理由拒绝。“行,我跟人事科沟通一下,下周就调过去。”
王姐接到调令时,正在给 12 床患者剪指甲。患者拉着她的手,舍不得地说:“王护士,你走了,谁给我剪指甲啊?你剪得最舒服。” 王姐的眼泪瞬间掉了下来,她在神经外科待了 25 年,从年轻护士到护士长,照顾过的患者不计其数,现在却因为 “电子病历漏录”,被调去门诊输液室,像被扫地出门。
“陆主任,你不能这么对王姐!” 应立找到陆拾,语气带着愤怒,“她是老护士,临床经验比谁都丰富,就因为电子病历用不好,你就把她调走?”
陆拾正在写手术方案,头也没抬:“应立,这是为了科室的整体效率,也是为了患者安全。漏录关键数据,要是出了医疗纠纷,谁负责?你负责吗?”
“那你也不能用这种手段!” 应立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听说你让信息科调了她们的自动保存时间,是不是真的?”
陆拾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抬头看他,眼神里没有丝毫温度:“我只是让信息科帮忙调整设置,是她们自己操作不当,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要是没事,就去看你的患者,别管科室的管理问题。” 她把应立赶出了办公室,心里清楚,应立知道了又怎么样?没有证据,谁会信他?
王姐的调走,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5 月下旬,李姐因为 “录错用药剂量(把 0.5mg 写成 5mg,幸好药房核对时发现)”,被陆拾以 “严重医疗差错” 为由,调去了后勤科,负责科室的物资清点;6 月中旬,赵姐因为 “漏录患者的过敏史”,被调去了供应室,负责消毒器械;7 月初,孙姐因为 “电子病历误差率超过 2%”,主动申请调去了体检中心,离开了神经外科。
不到三个月,四位老护士全被 “清洗” 出了临床岗位。陆拾很快从外面调来了四位年轻护士,小林(25 岁,她的研究生,熟悉电子病历)、小吴(24 岁,实习时表现听话,会来事)、小郑(26 岁,药代李姐推荐的,懂药企的护理流程)、小冯(23 岁,人事科王科长的远房侄女,陆拾帮王科长的儿子解决了工作,王科长投桃报李)。
新护士们熟悉电子病历,又对陆拾言听计从。小林会主动帮陆拾整理导航手术的视频,小吴会提前把患者的电子病历调出来,标好 “重点数据”,小郑会 “顺便” 推广甲钴胺,小冯会帮陆拾盯着科室的绩效统计,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汇报。
“现在的护理团队,才叫‘高效’。” 陆拾坐在主任办公室里,翻着新的 “电子病历延迟统计表”,延迟次数从之前的每周 15 次降到了 2 次,误差率低于 0.5%,护理部还特意表扬了神经外科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她拿起电话,拨通了李工的号码:“李工,谢谢你啊,最近系统用得很顺,有空请你吃饭。”
“陆主任客气了,以后有需要随时找我。” 李工的语气很热情,他知道,跟陆拾搞好关系,以后医院的信息化项目,神经外科肯定会支持他。
陆拾挂了电话,看向窗外。神经外科的病房楼前,老护士们种的那棵梧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树叶在风中摇晃,像在诉说什么。她想起王姐临走时,把那个记满护理记录的笔记本交给她:“陆主任,这上面有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比如‘脑外伤患者术后要多拍背’‘颅内压高的患者别用枕头’,你看看,或许有用。” 她当时随手放在了抽屉里,现在还没翻开过。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是应立。他手里拿着一份病历,是 12 床那个脑梗塞患者的,患者出院后,家属寄来了感谢信,感谢王姐的照顾,还问 “王护士怎么不在神经外科了”。
“陆拾,你看看这个。” 应立把感谢信放在桌上,语气带着失望,“王姐在科室待了 25 年,患者都记得她,你就这么把她调走了,良心过得去吗?”
陆拾拿起感谢信,看了一眼,又放了回去:“应立,我是科室主任,要对整个科室负责,不是对某个人负责。新护士做得很好,患者的满意度也在提高,这就够了。” 她顿了顿,补充道,“你要是总纠结这些小事,以后就别参与科室管理了,专心做你的临床。”
8 月 1 日,科室召开 “信息化建设总结会”。陆拾站在台上,手里拿着 “优秀护理团队” 的奖状,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电子病历与临床的融合,争取成为全院的标杆!” 台下的年轻护士们热烈鼓掌,小林、小吴、小郑、小冯的脸上满是兴奋,而角落里,几位老医生看着台上的陆拾,眼神里满是复杂,他们想起了张山时期的神经外科,想起了老护士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陆拾回到办公室,打开抽屉,拿出王姐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 85 年 9 月 1 日,王姐刚进神经外科时写的:“今天第一次给患者扎针,没扎准,患者说‘没关系,慢慢来’,以后要好好学,做个好护士。” 字迹很稚嫩,却带着温度。陆拾翻着一页页的记录,眼眶突然有点酸。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问她:陆拾,你现在做的,真的是你想做的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