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拾刀 > 第40章 第 40 章

第40章 第 40 章

116 年 1 月的崇流吉安委,三楼医政医管处的办公室里,暖气开得很足,陆拾穿着深灰色西装套裙,指尖划过《大华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方案》的红头文件,目光在 “90% 常见病在底部解决” 的条款上停留了很久。办公桌一角堆着厚厚的底部医疗机构数据报表,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乡镇卫生院,每张报表上都用红笔圈着 “神经科门诊量”“转诊率” 等关键数据 ,这是她到任后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牵头制定《崇流分级诊疗实施细则》。

“陆处,这是去年全市底部医疗机构的神经科诊疗数据,您看看。” 科员小张抱着一摞文件夹进来,声音带着拘谨。他刚从医学院毕业两年,对这位从三胜医院调来的 “技术型领导” 既敬畏又好奇 ,听说她能在脑干上做手术,还能把神经疾病中心做成大华级重点专科,现在又来制定经略,总让人觉得不一般。

陆拾接过文件夹,翻开第一页,“115 年崇流底部神经科门诊量 8.2 万人次,转诊率 15%,其中 60% 转诊至三胜医院等三级医院” 的数据让她眼前一亮。她拿起笔,在旁边批注:“可引导部分转诊至私立医院,缓解三级医院压力”,笔尖顿了顿,又补充 “需明确‘神经科常见病’转诊标准,避免底部推诿”。

这不是简单的经略建议,而是她早就盘算好的 “操作空间”。上周李姐请她吃饭时,私下递来一份 “崇流私立医院名单”,5 家医院都是李姐咨询公司的长期客户,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最缺的就是稳定的患者来源。“陆处,分级诊疗是个好机会,要是能让底部把患者转去这些医院,咱们三方都受益 ,底部完成转诊率,私立医院有生意,您这边……” 李姐的话没说完,却用手指比了个 “钱” 的手势,陆拾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接下来的一周,陆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研究经略细则。她翻遍了大华和省吉安委的文件,发现 “神经科常见病” 的定义始终没有明确界定,这正是她可以利用的 “模糊地带”。她在《崇流分级诊疗实施细则(草案)》中写下:“底部医疗机构因设备或技术限制,无法开展规范诊疗的神经科常见病(如偏头痛、轻度脑外伤),可转诊至与三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的私立医疗机构,转诊费用纳入底部医疗补助资金核算。”

“陆处,‘协作关系’这个表述会不会太模糊了?” 处里的老科员老王在经略讨论会提出疑问,“要是所有私立医院都来申请协作,咱们怎么甄别?而且补助资金的标准也没写,容易出问题。” 老王在吉安委待了 15 年,见过太多经略漏洞引发的**,语气里带着担忧。

陆拾早有准备,翻开草案的 “协作医院认定” 章节:“协作医院需具备‘神经科门诊资质 至少 2 名中级以上医师 基础影像设备’,由吉安委医政医管处牵头评审,每年复核一次。补助标准按‘200 元 / 例’执行,从市级底部医疗补助资金中列支。”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现在底部转诊压力大,先试点 5 家,要是效果好再扩大范围,老王你负责后续的评审工作,要严格把关。”

老王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处长打断:“陆处的方案符合大华‘鼓励社会办医’的导向,就按这个思路推进,下周提交主任办公会讨论。” 处长是吴森提拔的,自然向着陆拾,老王只能把话咽回去,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安,谁来定义 “严格把关”,还不是陆拾说了算?

2 月,主任办公会顺利通过了细则草案。陆拾第一时间联系李姐,把 5 家私立医院的名单交给她:“让这几家医院按要求准备材料,下周开始评审,你跟他们说,评审通过后,每接收 1 例转诊患者,不仅有补助,还要把 10% 的患者介绍到三胜医院神经外科,温乐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会优先安排门诊和手术。”

“陆处您想得真周到!” 李姐的声音在电话里透着兴奋,“我这就跟医院老板们说,他们肯定愿意 。三胜医院的牌子,能帮他们吸引更多患者。” 挂了电话,陆拾打开电脑里的 “利益关联表”,在 5 家医院名字后面标注 “200 元 / 例补助 10% 转诊至三胜”,又在备注里写 “李姐分成 30%,离岸账户接收” ,这是她和李姐早就约定好的分成比例,用 “海外学术会议赞助费” 的名义走账,避开国内监管。

3 月,5 家私立医院全部通过评审,挂上 “崇流分级诊疗协作医院” 的牌子。开业那天,陆拾还特意去了规模最大的 “康泰医院”,院长张老板握着她的手,笑得合不拢嘴:“陆处,以后还得靠您多关照!我们已经跟周边 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了转诊协议,下个月就能有患者过来。” 医院大厅里挂着 “与三胜医院神经外科协作” 的横幅,电子屏上滚动着 “偏头痛专科门诊 8 折优惠” 的广告,一派热闹景象。

陆拾笑着点头,目光却扫过门诊室里的医生,有两个是她认识的三胜医院退休医生,被李姐请来坐诊,既撑门面又能保证诊疗质量,“这样才不会出医疗纠纷,也能长久合作”,她心里想着,转身去了院长办公室,张老板早已备好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是 “评审感谢费”,陆拾假意推辞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接下来的半年,转诊数据节节攀升。康泰医院每月接收转诊患者 200 多例,按 200 元 / 例计算,每月能拿到 4 万多元补助,还能通过介绍患者到三胜医院,获得 “转诊提成”(温乐私下给的,每例 500 元)。其他 4 家医院也差不多,每月补助加提成,净利润比之前翻了一倍。

李姐的咨询公司自然也没少赚。每家医院每年支付 50 万元 “管理费”,涵盖经略咨询、转诊对接、专家资源介绍等服务,5 家就是 250 万元。李姐按约定,把 30% 转给陆拾的西角离岸账户,每次转账后,都会发一条加密短信:“116.6,康泰 15 万,已到账”“116.9,仁心 15 万,备注学术赞助”。陆拾每次收到短信,都会把金额记在加密笔记本上,到 116 年底,已经累计收到 75 万元 ,这比她在吉安委的年薪还多三倍。

除了转诊经略,陆拾还负责 “专家下沉底部” 的考核工作。大华要求 “三级医院专家每周至少下沉底部 1 次,每次坐诊不少于 4 小时”,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藏着另一层 “资源倾斜” 的机会。

6 月的考核例会上,陆拾拿出 “专家下沉考核标准”,对处里的科员说:“三胜医院、市一院等重点医院的专家,下沉到协作私立医院的,考核可以灵活些 ,只要提交‘下沉照片 协作医院盖章的服务证明’,核实无误就能通过;下沉到非协作底部医院的,要严格核查门诊记录、处方单、患者签字,每月随机抽查 20% 的患者回访,不合格的要通报批评,影响职称晋升。”

“陆处,这样会不会太双标了?” 小张忍不住提问,“要是被投诉,咱们不好解释。”

“重点医院专家手术和科研任务重,能抽时间下沉已经不容易,协作医院有完善的诊疗记录,不用重复核查;非协作底部医院管理不规范,必须严格,这是为了保证患者权益。” 陆拾的理由冠冕堂皇,小张只能点头,心里却觉得不对劲,她见过三胜医院的专家,拿着在协作医院门口拍的照片就交差,根本没坐诊,却也通过了考核。

这种 “双标” 很快有了效果。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温乐,每月只去康泰医院拍一次照,就能完成 “每周下沉 1 次” 的考核;而市二院的神经内科专家王医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有一次门诊记录漏了患者签字,就被通报批评,年底评职称时被卡了下来。

“陆处,您能不能通融一下?我就这一次疏忽,评不上副高,以后就没机会了。” 王医生找到陆拾的办公室,语气带着恳求。

陆拾却态度坚决:“考核标准是公开的,谁都不能例外。你要是想补救,下次多下沉几次,把服务时长补上,或许还有机会。” 她心里清楚,王医生没跟她的 “利益链” 挂钩,自然不会给特殊待遇 ,这也是一种 “警告”,让其他专家知道,想顺利通过考核,就得按她的规则来。

反抗的声音还是出现了。117 年 3 月,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主任,在全市底部医疗工作会议上公开投诉:“现在的专家下沉就是流于形式!三胜医院的专家只拍照不坐诊,我们中心的患者还是没人看,转诊率根本完不成,补助资金也拿不到!” 刘主任刚直,在底部待了 20 年,看不惯这种弄虚作假,语气里满是愤怒。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吴森的脸色有点难看,看向陆拾。陆拾却很镇定,翻开手里的 “底部转诊率报表”:“刘主任,您中心去年的神经科转诊率只有 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7 个百分点,按细则规定,转诊率未达标的,要扣减 30% 的底部医疗补助资金。而且据我了解,您中心有 3 例偏头痛患者,明明可以在底部诊疗,却转诊到了非协作医院,违反了转诊规定。”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威胁:“吉安委正在优化底部医疗机构布局,偏远郊区的社区医院缺负责人,您有丰富的底部经验,或许可以去那边锻炼一下,帮助提升当地的诊疗水平。”

刘主任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投诉会换来这样的结果 ,扣减补助意味着中心的医护人员绩效要降,调去郊区更是变相的 “流放”。他还想争辩,却被吴森打断:“陆处的意见很合理,底部工作要讲规矩,刘主任你先回去反思,后续的工作安排听通知。”

一周后,调令下来了:刘主任被调往距离市区 50 公里的郊区社区医院,原中心主任由陆拾推荐的 “协作医院关联人” 接任。消息传开后,再也没人敢质疑专家下沉的考核,也没人敢提 “转诊不公” 的事。大家都明白,陆拾手里握着 “补助资金” 和 “人事调整” 两把刀,谁反抗谁倒霉。

118 年 12 月,陆拾坐在办公室里,翻着三年来的 “收益台账”:通过分级诊疗转诊,5 家私立医院累计支付 “管理费” 750 万元,她分得 225 万元;三胜医院神经外科通过转诊患者,手术量每年增长 15%,温乐顺利晋升主任医师,还评上了 “市优秀医生”;她自己则因为 “分级诊疗工作成效显著”,被提拔为医政医管处处长,分管的范围扩大到 “医疗机构审批 医疗质量控制 底部医疗补助”,权力更大了。

陆拾拿起手机,给李姐发了条短信:“明年想再增加 3 家协作医院,你跟有意向的老板聊聊,评审标准还是老规矩。” 李姐很快回复:“收到,陆处放心,保证办妥!”

这时,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响了,是吴森打来的:“陆处,明年吉安委有个‘医疗经略制定专家’的名额,推荐你去,以后有机会参与大华层面的经略讨论,好好准备。”

陆拾的心跳瞬间加快,握着电话的手有点抖:“谢谢吴主任,我一定好好干!”

桌上放着一张应立寄来的明信片,是三胜医院神经外科的新病房楼照片,背面写着:“陆处,今年科室收治了很多转诊患者,其中有个偏头痛患者,本来在底部就能治好,却被转到私立医院花了很多钱,最后还是来咱们医院。有时候我在想,经略到底是为了患者,还是为了我们自己?”

陆拾看着明信片,沉默了很久,然后拿起笔,在明信片背面写了两个字:“规则”,然后扔进了垃圾桶。对她来说,规则从来都是为了达成目标的工具,至于患者,早就成了她权力棋局里的棋子,无关紧要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