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或许是病了,也可能是麻木了,好在今天是星期天,我不用再去学校累死累活,受罪受气,不用再去学校,不用面对那些窥探、忌惮或是挑衅的目光,不用在混杂的信息素气味中强撑镇定,更不用……扮演那个“顾全大局”、对林薇和魏“网开一面”的学生会会长,为了“花展顺利进行的老园丁”。
我把自己摔进柔软的床铺,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外面过于明亮的光线,房间里只剩下令人心安的昏暗。疲惫如同深海,几乎要将我溺毙。真想就这样沉下去,永远不再醒来。
活着,真的是太累了。
但不行。
冰壳之下,某种更顽固的东西在挣扎。一种近乎自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唯一能证明“许言折”这个人还存在的方式——不是许嵩的儿子,不是学生会长,不是被权衡的筹码。
我撑着沉重的身体坐起来,头痛欲裂。
冷水再次泼在脸上,试图唤醒一丝清明。镜中的脸依旧苍白,眼下的青黑像是烙印。
胃痛的难受,却毫无食欲。
目光落在房间角落。
那里静静立着一个深棕色的、线条优雅的大提琴盒。琴盒表面光洁,却沉淀着一种与这奢华房间格格不入的、近乎哀伤的旧意。
待会该去陈老师那儿了。
角落里的琴盒蒙着一层薄灰。我走过去掀开盖子,陈旧松香的味道混着灰尘扑面而来。取出琴,深色的琴身沉甸甸的,触手冰凉,架好。脖颈贴上坚硬的弧线,那点凉意让人清醒了一瞬。
左手活动了下指关节,还算灵活。
右手抬起,小指保持着它自然的弯曲角度,手腕上那道暗色的疤痕清晰地盘踞在皮肤上。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块很难看的皮肉。
握住琴弓,手指在光滑的弓杆上找到熟悉的位置,避开最易引发剧痛的点。纯粹是无数次重复后形成的肌肉记忆。
开始,琴弓擦过琴弦,第一个音符挤出,干涩,短促。几乎是同时,右腕内侧的筋腱猛地一抽,尖锐的刺痛像烧红的针尖,沿着神经线直刺上来。我下颌绷紧了一瞬,随即松开。
习惯了。
左手在乌木指板上移动、按压。右手稳定地至少看起来如此推送着弓子。
疼是必然的。
琴声谈不上连贯,更像被疼痛拉扯得支离破碎的喘息。每一次稍长的运弓,手腕的肌肉都在细微地抽搐、抗议。汗珠从额角渗出,汇聚,沿着太阳穴滑下,在下颌处短暂悬停,最终砸在深色的琴身上,洇开一个小点。
无关情绪,纯粹是身体对持续刺激的本能排遣。
这不是演奏,是白沐留下的一个习惯。
她不是我妈,只是短暂地、或许出于某种艺术家的观察癖或怜悯,对我投注过一点注意力。
她死了,留下这把琴和每周一次去见陈老师的规矩。
为什么还在继续?不清楚。大概停了,生活里连这点固定的、带着痛感的锚点也没了。
练的是巴赫无伴奏组曲里的一段。因为我练习大提琴是在我肌腱被挑断之后,所以白沐说过,完整的乐章是奢望,破碎的片段能听个响就行。
现在,连这破碎的声响也在持续的剧痛中扭曲变形,不成调子。
不知过了多久。右腕的疼痛陡然加剧,像被铁钳狠狠夹住、拧转!剧烈的眩晕感猛地袭来,视野边缘开始发黑,胃里一阵翻搅。
琴弓失控地滑脱,刮擦出刺耳尖锐的噪音,像指甲划过玻璃!
“啧。”喉咙里挤出一声短促的气音,纯粹是生理反射。
我停下,弓子垂落,不再发声,没有靠向琴,只是站在原地,左手用力按了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右手无力地垂着。手腕的疤痕在用力后显得更加深刻,皮下的筋络细微地痉挛。
汗水浸湿了鬓角和后颈的衬衫领口。
疲惫像灌了铅,沉甸甸地坠在每一寸肌肉里。
我放下琴,抹了把脸上的汗。手腕上的疤依旧安静地趴在那里。
该走了,去陈老师那儿,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这例行公事般的消耗。
陈老师的琴房在老城区一栋旧公寓的顶楼,光线充足,但空气中永远浮动着灰尘和旧木头的气息,混杂着淡淡的防蛀药丸味。几架旧钢琴靠墙立着,盖着褪色的绒布。
我的琴盒放在角落,像另一个不合时宜的访客。
陈老师递过来一杯温水,我没碰,她也没坚持,只是坐到我对面那张磨得发亮的藤椅上,她身上只有干净的肥皂味和旧纸张的气息,属于Beta特有的、近乎无味的平和。
目光落在我无意识按揉着右腕的手上。
“手腕又疼得厉害了?”她问,声音没什么起伏,像在问天气。
“嗯。”我应了一声,视线扫过琴房角落那架蒙尘的三角钢琴,很久没碰了。
“你这周练得太狠了。”她陈述事实,不是责备。
“习惯了。”我移开目光,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一阵沉默。只有旧挂钟的滴答声。
然后,她像是斟酌了很久,才开口,语气是那种努力想显得随意却依然带着点生硬的试探:“你要不要重新再练练钢琴?”她顿了顿,目光没有看我,而是落在那架蒙尘的三角琴上,“阿沐以前跟我说……你钢琴弹的很好的。”
“阿沐”。这个名字被她念出来,带着一种陈旧的、小心翼翼的意味,像翻开一本落满灰的旧书。
我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白沐确实说过我钢琴有点天赋,在她短暂观察我的那段时间里。大概是觉得一个手残的孩子能用另一只手弹出点像样的调子,比较有“戏剧性”?或者仅仅是客套?谁知道呢。都过去了。
“谢谢,”我的声音干巴巴的,没什么情绪,“但我没有时间。”
这是实话。
学生会、课业、许家的“大局”、还有这该死的大提琴课……时间像沙子,抓都抓不住。“等会我还要去练画。”我补充了一句,纯粹是陈述下一个日程。
陈老师轻轻叹了口气,很轻,几乎听不见。她端起自己那杯水,却没喝。
“没关系的,”她看着杯子里晃动的水面,声音放低了些,“那就……把练大提琴的时间缩短点?”
她终于抬起眼看向我,眼神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恳求,或者说,是看不下去了,“反正你这样练……”她的话在这里卡了一下,似乎在找一个不那么刺耳的词,最终放弃了,直白地说出来,“……也没什么效果,还……”
还什么?还把自己折腾得更惨?还让手腕的伤雪上加霜?还让她看着都难受?她没说完,但意思明明白白地悬在空气里,混着灰尘味。
我沉默着。
右腕的闷痛还在持续,提醒着我刚才那场徒劳无功的消耗。
她说得对。
拉大提琴,对我而言,早已不是追求技艺,甚至不是维系什么。它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带着痛感的惯性消耗。效果?除了证明自己还能忍受痛苦,还有什么效果?
累。太累了。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
我垂下眼,看着自己搁在膝盖上的右手。那道疤安静地趴着,小指弯着。去练画,右手也得用。
空气凝滞了片刻。旧挂钟的滴答声显得格外清晰。
最终,我抬起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一种深重的、近乎认命的疲惫。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妥协和无奈,只是为了结束这场对话,结束她的担忧或者说不适,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理由。
“好了,好了,陈老师你别说了。” 我打断她未尽的劝说,语气没什么起伏,像在陈述一个决定,“我练钢琴还不行吗。”
陈老师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干脆地或者说,这么疲惫地妥协。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点了点头,脸上那点紧绷的神色似乎松动了些,但也谈不上高兴,更像是一种……暂时放下的无奈。
“行。”
她站起身,走向那架蒙尘的三角钢琴,“我去把琴罩掀开,调调音。你……先歇会儿。”她动作利落地去掀琴罩,灰尘在光线里飞舞起来。
我没动。依旧坐在藤椅上,看着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手腕还在隐隐作痛。
练钢琴?
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消耗时间,换一个地方忍受疲惫。
至少,不用再对着那把沉重的大提琴,和它带来的、无休止的、熟悉的剧痛了。
也算……喘口气吧。
陈老师掀开琴罩的动作带起一阵灰尘,在斜射进来的光线里飞舞。她简单地用软布掸了掸琴键盖上的灰,打开。那架老旧的三角钢琴露出黄白色的琴键,有些已经泛黄发乌。她按了几个音,眉头微蹙。
“音有点不准了,太久没调。”她说着,手指在琴键上又试了几个和弦,声音带着点干涩的嗡鸣,“凑合弹吧,今天主要找找感觉。”
我走到琴凳前坐下。琴凳的皮革有些开裂,坐上去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比起沉重的大提琴和它带来的、仿佛要撕裂手腕的剧痛,坐在这里,至少右手的负担没那么直接了。
手腕的闷痛还在持续,但不再是那种尖锐的、随着运弓不断被挑动的刺痛。
双手搁在琴键上,冰凉的象牙或是塑料仿制品触感。左手手指灵活地悬在黑白键上方,右手……我动了动手指,小指的弯曲让姿势看起来有些别扭,手腕的疤痕在动作时筋络微微牵扯。好在钢琴不需要右手像拉琴弓那样持续发力。
开始,左手按下第一个和弦,声音沉闷,带着老琴特有的松弛感。右手跟上,几个单音跳跃出来。僵硬,干涩,毫无流畅性可言。太久没碰了。指法生疏得像从未学过。
但确实……没那么疼了。
右手的动作主要是按压琴键,手腕的负担小了很多。痛感从尖锐的“针扎”降级为一种深沉的、如同关节生锈般的钝痛和僵硬。不适感依旧存在,但属于可以忍受、甚至能够分神去忽略的范围。
我没什么目标,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记忆中一些简单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片段。巴赫?贝多芬?不记得了。也不重要。
音符断断续续,毫无情感,像在敲打一堆松散的木块。节奏混乱,强弱不分。琴房里的旧钢琴发出嗡嗡的共鸣,像是在应和着这份敷衍。
汗水依然在冒。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持续的集中和身体本身的疲惫。额头的汗珠汇聚,滴落在琴键上,留下一点微小的水渍。
陈老师坐在她那张藤椅里,没说话,也没看我。
她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乐谱,但目光似乎落在更远的地方,像是在出神,又像是在单纯地等待时间流逝。偶尔,当我的右手因为僵硬或小指的别扭而弹出一个极其突兀的错误音符时,她的眼皮会微微动一下,但也仅此而已。没有指点,没有评价。
Beta特有的耐心和平静,在此刻表现为一种近乎冷漠的放任。
琴声单调地重复着。
窗外的天色似乎更灰暗了些。旧挂钟的滴答声顽强地穿透不成调的琴音。
练了多久?不清楚。
感觉比拉大提琴的时间过得快一些,也可能只是因为疼痛的干扰少了。
手腕的钝痛逐渐叠加,右臂的肌肉也开始发出酸胀的抗议。
持续的抬手、落下,即使动作幅度不大,对这副疲惫的身躯来说也是额外的负担。头依然在一跳一跳地疼,胃里的灼烧感变成了某种麻木的钝感。
终于,在一个右手的和弦按下去,发出沉闷混乱的噪音后,我停下了。
手指离开琴键。
琴房里只剩下旧挂钟的滴答声,和灰尘在光线里缓慢漂浮的声音。
累。
一种更深的、渗透到骨髓里的疲惫。虽然手腕避免了撕裂般的剧痛,但全身的精力似乎被这枯燥的重复和持续的僵坐抽干了。
练钢琴并没有带来任何愉悦或放松,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耗——消耗时间,消耗体力,消耗所剩无几的注意力。
但也的确让我没时间去思考事情了。
我靠在琴凳并不舒适的靠背上,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吐出。空气中依然是灰尘、旧木头和防蛀药丸的味道,混合着陈老师身上那点微弱的、干净的肥皂气息。
陈老师合上了她根本没看的乐谱,声音平稳:“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睁开眼,点了点头。站起身时,身体有些僵硬。手腕的钝痛在动作时变得更加清晰。
“下周……”陈老师看着我收拾琴谱其实根本没翻开过,停顿了一下,“还练钢琴?”
我动作没停,把谱子塞进包里。
“嗯。” 声音没什么起伏。不是喜欢,不是选择,只是……继续。一种惯性。
走出琴房,老旧的楼道里光线昏暗。手腕的钝痛依旧,身体的疲惫感更重了。
练钢琴?
不过是从一种带着剧痛的消耗,换成了另一种带着僵硬和疲惫的消耗。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手腕暂时不用承受那撕裂般的折磨了。
这口气,喘得也真够累的。
或许……我真的病了。
病入膏肓。
病因,从来就不只是手腕上那道疤。
是这冰冷刺骨、令人窒息的一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