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将走访来的信息在小本子上一一罗列好,望春趴在旁边,红绸项圈时不时蹭到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煤炉上的水冒着热气,她指尖划过 “沙土地保肥差” 几个字,开始琢磨起来。
赵大娘说沙土地保肥差,得掺黏土。她想起家属院后山坡的黄黏土,被雨水冲得像泥膏,质地细腻。那沙土和黏土该按什么比例混合呢?她在心里盘算着,老家种地时,支书曾说过沙土透气性好但保肥差,黏土保肥好却透气性差,两者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她试着在本子上画比例图,先写 “沙土三份、黏土一份”,觉得不太对,又改成 “沙土四份、黏土一份”,边改边念叨:“这样掺和着翻匀,应该能攥成团不散,保肥又透气。” 还在旁边备注:“开春翻地时,让陆湛带战士们去拉黏土,就当是体能训练,一举两得。”
看到王参谋爱人提到的 “农家肥没发酵透会烧苗”,她摸了摸包里赵大娘给的草木灰,眼睛一亮。草木灰是好东西,能杀菌还能增肥。她在 “农家肥” 旁画了个圈,写下:“将猪圈的粪和草木灰混合,堆在向阳处,用塑料布盖着发酵,既能杀死病菌,又能增加肥力。” 这时,她想起李师傅说食堂剩饭剩菜没处去,又添了一笔:“再掺些淘米水和菜叶,加快发酵速度,还不浪费粮食。”
翻到张医生爱人画的排水沟,林秋眼前豁然开朗。她找来炭笔,在纸上画了个 “田” 字形的温室轮廓,在四周标注 “挖三十公分深的沟”,并注明 “沟底铺碎砖”。她想着这样既能排水,又能挡住冻土下的寒气。望春叼来一根柴火棍,她拿起比划着,又在沟边添了几笔:“种几排向日葵,杆子能当支架,结的瓜子还能给战士们当零食,很实用。”
对于李干事家提到的水碱问题,她皱起眉头,努力回想老家的土办法。老家井水也有碱,会挖个池子存水沉淀。她在本子上写下:“挖沉淀池,将井水存三天再用,撇掉水面白沫,沉淀底下泥沙。”
写完这些,她又想到要发动大家的力量。王嫂子说有多余的塑料布,张医生能帮忙测水质,家属院的嫂子们也能轮流照看发酵的肥料。她在本子末尾添上:“让家属院的嫂子们都来帮忙,发酵肥料时轮着照看,既能热闹,又能加快进度。” 还想起草木灰的其他用处,补充道:“在温室墙角埋些草木灰,既能吸湿,又能防虫子,比供销社的农药管用。”
林秋看着本子上这些歪歪扭扭的图画和字迹,想起温室的保温问题。上次听陆湛说去年的温室夜里挡不住寒风,她便在纸上画了个双层塑料布的示意图,标注着 “两层塑料布之间留十公分空隙,中间塞干草,保温效果更好”。又想起老家冬天烧炕取暖,便琢磨着在温室边缘砌一圈火道,“用食堂的煤渣烧火,热气顺着火道在温室里循环,夜里也能保持温度”,还特意注明 “安排专人夜里添火,每两小时查看一次温度”。
她还考虑到蔬菜品种的选择。不同的蔬菜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得选些耐寒、生长周期短的品种。她在本子上列了清单:“菠菜、小白菜耐寒,适合先种;黄瓜、西红柿可以等温度稍高些再育苗,用架子让它们向上生长,节省空间。” 并备注 “去镇上供销社问问有没有适合本地气候的种子,或者跟老家写信要些优良品种的种子”。
日常管理方面也不能忽视。她想起赵大娘说过蔬菜需要及时通风,便写下:“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打开温室通风口,让空气流通,避免病害”;“定期查看菜苗生长情况,发现有黄叶、病叶及时摘除,防止传染”。还想到要记录蔬菜生长的过程,“每天记录温度、湿度和菜苗高度,总结经验,方便以后改进”。
林秋看着补充完整的方案,感觉心里更踏实了。这些方案涵盖了土壤、肥料、排水、保温、品种选择和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自己的思考。
陆湛掀开棉帘进来时,林秋正把小本子往炕桌上推,纸页被望春的尾巴扫得哗哗响。他接过本子时,指尖先触到 “双层塑料布” 那页,铅笔勾勒的线条歪歪扭扭,却把空隙里塞干草的细节标得明明白白。
“这火道用煤渣烧,倒是省了成本,” 他指着火道示意图沉吟,“但食堂的煤渣每天就那么点,不够烧整夜的。” 他往炉里添了块煤,火苗舔着炉壁:“后山的松针可以晒干了混着烧,既能引火,又能省煤渣。” 说着从兜里摸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半截铅笔:“得在火道尽头加个烟囱,不然烟在棚里散不开,菜苗该呛坏了。”
看到蔬菜品种清单时,他想起镇上供销社的老王。“菠菜种子去年进了批耐寒的,” 他在 “菠菜” 二字旁画了个勾,“但西红柿苗娇气,去年种死了一半。” 他往林秋手里塞了块山楂片:“下周去镇上问问,能不能弄到早熟品种,成熟期短,风险也小。”
翻到日常管理那页,他盯着 “每两小时查温度” 的字样皱眉。“战士们训练忙,夜里值勤已经够累了,” 他用笔在旁边画了个简易温度计,“改成挂三个温度计,分别在棚头、棚尾和中间,值班的每四小时看一次就行,省出的时间能多睡会儿。” 望见 “记录生长数据” 那条,他笑了:“让文书教大家用表格记,他写的字工整,年底还能汇总成经验报告。”
关于发动家属院的部分,他在 “轮流照看” 旁边添了句:“分片区负责,每片选个组长,出了问题能找到人。” 想起王参谋爱人会记账,又补了笔:“让王嫂子管物资,塑料布、肥料这些登记清楚,免得用的时候找不到。”
林秋看着他添改的字迹,忽然发现他把 “两层塑料布” 改成了 “一层塑料布加一层油布”。“油布比塑料布抗风,” 他解释道,“仓库里还有去年剩下的油布,省得再去供销社买。” 他指着 “拉黏土当体能训练” 那条笑:“这个主意好,既省了人力,又能让新兵练练臂力,一举两得。”
最后一页的向日葵示意图被望春踩了个梅花印,陆湛用橡皮轻轻擦着:“这杆子当支架太脆,” 他想起仓库里的旧铁丝,“把废铁丝截成段,弯成小钩子,既能固定瓜藤,又比竹竿结实。” 他往林秋兜里塞了个弹壳:“明天让小李帮忙做个简易量土器,沙土和黏土的比例得准,差一点保肥效果就变了。”
灯火下,两人商量着删删减减,总算把初步方案定下了。
李师傅正蹲在炉子前添煤,见陆湛和林秋进来,手里的火钳放了下来。“陆营长,嫂子,” 他在围裙上擦着手笑,“刚还念叨你们呢,这就来了。”
林秋把改好的方案往灶台边的木板上摊,“李师傅您看,” 她指着火道示意图,“这火道用煤渣烧,您觉得食堂的煤渣够不够?” 李师傅往灶膛里瞅了瞅,灰膛里堆着半膛煤渣:“平时省着点用,够!就是夜里添火得专人盯着,我让夜班的炊事员轮着来,他们最熟悉火候。”
陆湛忽然想起什么,指着 “松针混煤渣” 那条:“后山的松针得趁没下雪前多搂些,让炊事班的战士们下午训练完去,既不耽误事,又能锻炼身体。” 李师傅拍着大腿笑:“这主意好!去年搂的松针还剩些,堆在仓库角落,正好能用上。”
谈到蔬菜种子,李师傅从抽屉里摸出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些皱巴巴的种子:“这是去年剩下的菠菜籽,不知道还能不能发芽。” 林秋捏起一粒放在手心,种子饱满得很:“泡在温水里催催芽,应该能行。” 陆湛在旁补充:“我让文书去趟镇上,跟供销社的老王说,要最新的西红柿籽,最好是早熟品种。”
王班长端着洗菜盆进来,看见方案上的 “分片区管理”,忽然凑过来:“咱炊事班也能包一片,” 他往盆里撒着白菜,“择菜的间隙去瞅瞅,不耽误干活。” 林秋赶紧在方案上添了笔:“炊事班负责温室东边,离食堂近,方便照看。” 李师傅却摆手:“让他们专心做饭,战士们吃饱了才有力气训练,家属院的嫂子们就够了。”
说到油布和旧铁丝,李师傅领着他们往仓库走。角落里堆着捆油布,虽有些破洞,补补还能用;铁丝堆在墙角,锈迹斑斑的。“这铁丝得用砂纸磨磨,” 陆湛捡起根比划着,“弯成钩子时烧红了再弯,不容易断。” 林秋忽然想起什么:“我带了些葛麻线,缠在铁丝上能防锈,还能保护瓜藤不被勒伤。”
回程时,暮色已经漫过训练场。李师傅往他们手里塞了两个热馒头:“这是刚蒸的,趁热吃。” 林秋咬着馒头笑:“等第一茬菠菜下来,咱就做菠菜馒头,给全院尝尝鲜。” 陆湛塞了块咸菜:“得让李师傅多放些油,去年他做的菠菜豆腐汤,战士们都说没喝够。”
参谋长办公室的搪瓷缸子冒着热气,陆湛把方案放在桌上时,林秋的手心微微出汗。李师傅站在旁边,围裙上还沾着灶台上的煤渣,手里攥着张纸条 —— 上面是他连夜算的账:“按去年买菜的钱,搞成温室,半年就能省出搭棚的成本。”
参谋长呷了口茶,指尖敲着方案上的火道示意图:“夜里添火得占用兵力,训练任务这么重,抽不出人。” 林秋赶紧补充:“家属院的嫂子们也能轮流搭把手。”
提到油布和铁丝,参谋长翻到物资清单那页:“仓库的旧油布不够,新的得去后勤处申请,不一定批。” 李师傅从兜里摸出块补丁:“我带了针线,破洞的地方能补,实在不够,咱炊事班的围裙拆了也能凑。” 陆湛接过话头:“旧铁丝我让战士们打磨打磨,再缠上葛麻线,比新的还耐用。”
参谋长盯着蔬菜清单皱眉:“去年种西红柿赔了本,今年再失败,战士们该有情绪了。” 林秋指着早熟品种那行:“选生长期短的,就算出问题,损失也小。而且我们每天记录数据,随时调整,张医生还能帮忙看看菜苗的长势,他懂些植物生长规律,看苗情也准。”
说到组织安排,陆湛拿出新画的分工图:“分三个组,家属组负责白天管理,炊事组管物资和煤渣,我们营轮流值夜班,训练忙时由炊事组接手。王参谋爱人管记账,张医生管技术,每周开次会,有问题及时解决。” 李师傅在旁点头:“我把食堂的剩饭剩菜都攒着,发酵成肥料,不用额外花钱买。”
参谋长忽然往椅背上靠,望着窗外的训练场笑:“你们倒是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他在方案上签了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后勤处那边我去说,油布能批多少是多少,铁丝优先给你们。” 他往陆湛手里塞了支钢笔:“把组织名单定下来,下周就开工,我等着吃你们种的第一茬菠菜。”
走出办公室时,风卷着训练场上的口号声过来。李师傅攥着批条的手在抖,林秋忽然想起什么,往办公室跑:“忘了说,等收获了,第一筐菜给炊事班,让战士们先尝鲜!” 陆湛望着她的背影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