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赏赐的一千亩良田,六百亩程颂孝敬了祖母,学田附近的四百亩全部租给了佃农村的村民。
县学规定每户最多租种二十亩学田,温饱是够了。可不少佃农家里都有余力,听说程颂要租地,全都跑来登记,连吴婶子家都租下了十五亩。
她家里几个孩子全在作坊里帮忙,家里能顶上的劳动力就是她男人和公公吴老伯。
吴老伯年纪大了,有抡扁担的爆发力,地里的活却扛不了太多。程颂问是不是需要石头兄弟回去帮忙。
“不用,翻地犁地就租头牛。那筒车一架上,浇地也省事儿了,三十几亩地石头他爹一个人都够使。平时家里人轮着过去帮把手,等夏收了实在忙不过来就雇俩人帮忙。”
吴婶子豪气道。
今年家里宽裕多了,她男人都想到作坊里干活挣工钱,只是不舍得租来的田地。这下多了十几亩,也不多琢磨了,整日在田里忙活得挺起劲儿。
“那也别租牛了,需要的话就把牛头拉过去,正好石头能使唤动它。”
程颂一共打造了三台糖车,买了两头骡子一头牛,用起来才发现问题。这仨拉糖车还不如在地里拉犁,兴许是嫌弃转圈没意思,总是转着转着就使唤不动了。程颂没折,又买了三头驴。
最近两头骡子被王止带走拉车去了,牛头正处在休假期,都快被红绿蓝传染得好吃懒做了,赶紧拉出去干干活儿。
这四百亩地程颂决定都种黄豆。现在酱油和腐乳的名声都打出去了,年后作坊又招了三十多人,标准和之前一样,干净利索做活勤快的婶子大嫂,管事的还是卫氏。
周家人如今分散在几处做事,都没脱离程颂的买卖,就连刘实两口子那里也只接绢花作坊的订单,分不出精力做别的。
比起自己做豆腐,管事看似轻松,要操心的事也不少。好在不用亲手做豆腐,白日再累,晚上总能睡个好觉。
豆腐买卖也没停。周家豆腐味道好,每日不少卖,制糖院和新北村的工作餐也少不了用。作坊里专门安排了工人,每日做的豆腐还多了。
豆腐加上酱油腐乳,每日消耗的黄豆上千斤。当初与村民合作种植的黄豆早都用完了,这四百亩就是全种黄豆也跟不上作坊用量。缺口太大,程颂便决定大量种豆,而且自己种的总是比买来的合算,品质也稳定。
听说四百亩全种黄豆,去年种过辣椒西红柿的佃农跑来问程颂,今年还种不种。
“嗯,那等收了麦子,县学的地就再种一茬。”
程颂对村民说。
除了黎仁诚,只有这十几户种过辣椒西红柿,经验作废确实可惜。
和舅父商量后,程颂又让他们每户出一个有经验的,去南北新村做种植指导,帮着那两处把第一批菜蔬种出来。
工钱是每人二两银子。另外将来新北村屋院盖好后,也需要招佃户,这些人可以优先过去租地。
二两银子,还只是指导,不需要自己出大力,十几户佃农高兴坏了,接连向程颂道谢后赶紧回家,商量今后如何租地去了。
“酱油作坊招了人,四百亩地也租出去了,可其它作坊人手也告急了。”
堂屋里,捏着刚和村民签下的租约,程颂头大地和黎仁诚诉苦。
兴许是京城考察团泄露了消息,筒车的名声传播得比谣言还快,来长宁看筒车买筒车的商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一时买不到筒车,就想趁着来长宁的机会买些特产回去。
要说以前的长宁真是挑不出一样值得长途贩运的东西。如今却大有不同,除了最大件的筒车,程颂作坊里的那些东西全是人人争抢的紧俏货。
酱油腐乳绢花酱料,还有话本和识字书算术书,样样供不应求。这些商人每日一早先去木工坊询问打造水车的进度,接着就跑到西城门程颂的作坊催着要货。
几家作坊的销货速度都赶上豆腐摊子了,除了答应给方四爷、廖家和严昭留出来的,剩下的都是当日做多少就卖多少。
绢花作坊也还好,去年招工时就预留了不少后备人选的信息,去年底那些人已经全被招进作坊了。
现在人手最紧张的就是印坊。代州少年加上后来从制糖院调过去的,刷印加装订的人手总共不到二十个,但急着买货的书商一天比一天多。崔勇他们急得数次申请加夜班,少爷就是不答应。
这么好卖的书要是换家书坊,早就盗版满天飞了,也能分担一下印坊的压力。但诚颂书坊的书,要么插图太多不易盗,要么定价太低不值得盗。
他们还出了个只要盗版卖高价被查实,以后都别想从这里买书的规矩。
书商们也都精明着。看这书坊的势头,持续出好书还真是大有可能,谁也不想因为盗印丢了以后合作的机会。
近来,程颂听到的最大抱怨就是:你们不让别人盗印,倒是自己赶紧印出来卖啊!
……
“明日去找一趟曹匠人,看能不能把书院的宿舍先盖出来,提前招一批学生。”
黎仁诚去制糖院盛了壶炖梨糖水,给程颂倒了一大杯。
“提前招生?”
程颂眨了眨眼睛,先是有些犯蒙,随后蹭一下站起身来:
“对啊!提前招生!黎兄高见!”
建造书院原本就预留了开作坊的地方。既然如此,那就先把人招来。上不了课,可以先挣学费嘛!
知道程颂出钱盖书院的人不少,但他只和黎仁诚说过自己的办学想法。其中有两条最重要,一是课程设置极为特别,二是书院允许且会助力半工半读。
书院的课程分三大类,必修课、素养课和实践课。
“必修的课程只有识字、算学基础和体育。”
“体育课就是强身健体,除了之前我耍过的军体拳、健身操,最好再请人来教些拳脚工夫和射箭。”
当前这治安环境,学些保命的技术很有必要,程颂一边琢磨一边给黎仁诚解释他的想法。
“素养课又是何意?讲授做人的道理?”
黎仁诚问道。
“不止,道理要讲,但书院的素养课要更宽泛一些,科举涉及的史学、诗词经义也算其一。”
“经义还不算必修?”
黎仁诚难得惊讶了。
“嗯,算不得必修。若是像梁言那样适合读书的,就去学经义,书院必须提供这类课程,但这样的学生未必占多数。那些想让子孙走仕途的人家,但凡家境尚可的,怕是不会选咱们。”
程颂说道。
黎仁诚嗯了声,明白了程颂的意思。
一个新书院,课程设置与众不同,又没有名儒大家授课,自然入不了富贵人家的眼。就算认可程颂的善心,也不会赌上子孙的前程。
“还有其它素养课?”
“自然,其它的素养课就更有意思些,像是高阶的算学、书法绘画、抚琴吟诵、设计手工之类的。”
“设计?手工?”
黎仁诚挑了下眉。
“呃,就是尝试做一些新鲜玩意儿,与机关术有几分类似。”
“那倒是合了严晗的兴味。”
“是,不过严晗学过高深的,书院能教授的要浅显些。”
程颂含糊道。
设计课会是他“捣鼓”新工具的障眼法之一,如何做还是后话。
“那实践课,就是去作坊干活?”
“是,除了做工挣钱,更多也是学手艺。趁着年纪小,多去几个作坊试工,看看哪个更适合自己。实践课也不拘于作坊,还可以去后厨学烹饪,跟着都料匠学营造,或是请两个大夫来教课授徒。”
程颂越说越起劲,觉着自己这书院特别有前景,胸中溢满了早日看到新生入学的向往。
“颂弟这书院,甚是有趣。”
听程颂讲完,黎仁诚轻笑道。
这样的书院前所未闻,听起来过于理想。换个人来说,他可能当儿戏听,但从程颂口中说出,却让人觉着这儿戏似是真能实现,忍不住与他一同期盼起来。
“不过初期肯定开不齐所有课程,得慢慢来。”
程颂努力收回过于放飞的畅想,回归到了当下。
“颂弟的想法极好,只是既然入了书院,如何上课通常都是夫子安排,听你刚才所说,这素养和实践课,似是由学生自由选择?”
黎仁诚觉着这些课程内容新鲜实用,但他不理解为何允许学生随意变换课程。
程颂也理解黎仁诚的不解。他黎兄案首出身,功课拔尖、目标坚定,就是那种学习能力极强的天赋学神,保不准还是大琞未来的栋梁。但这世上多数人没有那么强的学习能力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大家需要的就只是一份谋生的技能。
千年后上了十二年学的高考生都有不少选错了专业,比如自己,更何况未来到书院读书的多半会是没什么见识、甚至不识字的贫苦少年。
他们没机会了解什么工作自己能干好,能挣钱,甚至可能很多工种都没听过。
程颂就是要用选修课的模式,给这些少年提供试错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摸索出自己想做和擅长做的,攒下一份依靠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底气。
他们不用面对小升初和中考高考,来书院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谋生手段,怎么实用怎么来。
相较课程设置,半工半读好理解得多。书院建成后,束脩肯定会收,但也不会太高,保障书院的运营略有盈余即可。家中实在贫困的也可以先入学,书院还包吃住,拖欠的束脩可以依靠做工抵偿。
想好了提前招生,秀才院的众人一起帮忙誊写帖子。书院还没建好,帖子上写的还是招工,只是条件限制为男工,年纪十到十五岁。
“若是学成之后人跑了呢?”
听程颂简单说了半工半读,沈衍问道。
“跑就跑了,都学好本事了,总不至于饿死。”
程颂坐在黎仁诚旁边。他喜欢看黎仁诚写字,更喜欢借着看写字偷偷看人。
沈衍一噎,气程颂装糊涂,又忍不住再问:
“那这人的学费和吃住去何处讨?”
“讨?不讨了。天下哪有从来不亏的买卖,办书院哪能让几个逃费的吓住。”
……
长宁城北二十里外小井村,一大早,十三岁和十一岁的彭氏兄弟收拾好包袱,准备去长宁印坊上工。
年后他俩随父亲和大哥一同去了新北村运土开荒,不但挣了工钱,还每人领到了一本识字书。
前日程公子和黎秀才到新北村给印坊招工,只要年纪合适的都可以当场报名,选上了就能去印坊干活,每月工钱八百文。
在工地干农活,一个月挣得比八百文多些。但程公子说在印坊做工,只要自己愿意,将来书院建好了就可以进去读书,交不起束脩就每月从工钱里扣一部分。
彭家家贫,几代没出过读书人,供不起。在新北村运土时也听说过那里正在盖的是所书院,却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进去读书!
要不是限制了年纪,家里兄弟几个都想去。大哥十六,年龄超了,小弟才八岁,只有他俩符合要求。
不过程公子说了,书院年底前应该就能建好,到时候会招不少人,他们兄弟都可以去报名。
书院的宿舍还没建好,给印坊招工的范围就只限制在了南北新村和长宁县内。这次一共录用了三十人,其中二十人家在县城,每日下工后可以回家,与彭氏兄弟一样家远的十人暂时去佃农村与代州男孩同住。
城门大院也能住人,但这些孩子与少年们年纪相仿,程颂便安排他们住到了学田。同在印坊做工,吃住在一起能早些熟悉,住在一处也更安全。
刷印和装订都不难学,新招的三十人没几天就上手了,总算给印坊缓解了不少压力。
彭氏兄弟干得很用心,印坊的活儿没有运土那么辛苦,更不用遭受风吹日晒,吃得比新北村还要好。刚来的这些孩子还可以轮流去院子里的教学处听诵读学识字。
之前他俩领了识字书,但村子里没人能教他们,只能靠看图猜字,如今兄弟俩坐在教学处的教室内,听着先生的讲解,在一句句跟读中搭建起了自己成长的地基。
……
“少年猎户异世奇遇”卖得太好,除了三十两编写酬劳,程颂又陆续给了陈卓五十两银子,说是售卖奖金。
陈卓被奖金激励得蹭蹭上头,根本控制不住创作热情,连续几天跑到秀才院请教程颂故事灵感,很快又写出了两个话本。
一本是爱情故事,女主是位手巧善良的绣娘。家中遭难只有她被身份显赫的男主所救,之后就是两人从暧昧走到爱情,以及抗争男主家人反对的狗血拉扯。重要且反复出现的是两人互赠的信物,男主送给女主的随身玉佩,女主赠给男主的绢花珠串,出自宁工坊。
另一本是悬疑度颇高的公案小说。男主是智商高绝十分帅气的神探县令,男二是一直陪在县令身边博学开朗、爱吃长宁腐乳的俊美师爷。
两人自幼相识,情同兄弟,基情满满。
“这话本中的县令与师爷,似是十分熟悉,有些像黎秀才和少爷。”
梁言看着话本和画砚讨论。
两本话本都印出样书了,秀才院里人手一份,有空就翻。
“这故事是少爷出的主意,陈郎君编的话本,兴许少爷就是照着自己和黎秀才琢磨的。”
话本里的故事谜团重重,画砚也看得入迷。这书中的少年师爷俊秀聪慧厨艺高超,可不就是他家的优秀小少爷。
“那这县令为何没有家眷呢?因为黎秀才没成亲所以忘写了?”
话本里的故事跨度有十几年,从男主当县令讲起,故事结尾时都升到刑部尚书了,却一直没有家眷,不知是没娶妻还是没必要写娶妻。
“有这可能,也可能是县令有师爷陪伴就够了,不用家眷了。”
分析完,画砚还点了下头。
“师爷和家眷如何一样?”
“那倒也是,少爷和黎秀才将来都要考功名,早晚也要分开。兴许这话本还得出续集,到时就有家眷了。”
感谢评论浇灌!感谢看文!
小剧场:
画砚:少爷,为何话本里的县令没有家眷,身边只有师爷?
程颂:因为有了师爷,就别想有其他家眷了。
画砚:欸?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2章 提前招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