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41章 纺车

第141章 纺车

酒坊开工前,程颂陪着严昭等人去了趟新北村。

上次来这里是为了参观安装筒车,书院还是乱糟糟的工地。眼前的诚颂书院已经竣工,虽说比不了京城太学的宏阔壮丽,却也是足够的宽敞气派。铺满书院各处的水泥路,再次坚定了严昭修路的决心。

紧邻酒坊的就是冰糖作坊。甘蔗已经进入大批成熟期,新打造的五台糖车也运来了,高大壮正盯着石匠铺的伙计安装,他媳妇和两个妇人在清洗木桶和麻布。

书院里的作坊地方大,这两个月又是制糖旺季,程颂让黎仁平从新北村找了几个干活利索的妇人过来帮忙,做些收拾清洗的杂活。

看到程颂,高大壮笑着过来,说明日就能开工。

“开工不急,这两天要把库存的冰糖都运走,明早高大哥再带人清点一遍,上午就有人过去拉货。”

程颂说道。严家的商船就在码头,天气渐冷,想要赶在年底前多卖些,须得抓紧送货上船。

“好,这边忙完我就过去,东家放心!”

“其它州府也卖十两?”

出了作坊,程颂与严昭聊起了买卖。之前他提醒过严昭今年冰糖产量大,对方不担心卖不动,但只说了京城铺子价钱不变。程颂以为其它地方会卖得便宜点。

“先按十两卖,尽量多挣些。”

兴许是秀才院来多了,如今的严昭说起生意和挣钱,那劲头和程颂颇有几分说不清的相似。

“你家急着用银子?”

画砚一直跟在两人身边,挤上前问道。

“这两年是要花些大钱。”

严昭点头。

水泥路的修建需要国库拨银子,仅京城到甘凉一条路的预算就将近两百万两。而去年一年,国库的入账不到六千万两。看似不少,养兵就要用掉大半,官员的俸禄也是大头,能挪出来修路的定然多不了,必须抓紧挣钱!

“那要是十两银子太贵,没人买呢?”

画砚继续操心。

“没人买……”

严昭顿了顿。冰糖在京城售卖得很好,他还真没担心过运到别处卖不动。

“卖不动不至于,不过要想更稳妥,最好还是多点宣传。”

“宣传?如何宣传啊少爷?”

画砚扭头看过来。

“回去细说。”

……

严昭一行最多在长宁停留一个月,他们要赶在运河封航前回京。最近作坊的生产和修路的进度都是程颂自己盯着,他把黎仁诚的时间留出来。趁着沈衍王显都在,让他尽量安心读书。

不过严家兄弟来长宁主要是和程颂学习算学,他每天还要抽出些两个时辰给他们讲讲课出出题。

这回程颂教的知识还掺杂了一些实用内容,黎仁诚也会跟着一起学。程颂私下和他提过,偏实用的知识严格说来不属于算学范畴,而是来源于另外的学科,学科名称是“物理”和“化学”。相较而论,算学近似“道”,那些被称为物理化学的知识更偏向“术”。

这些知识极为珍贵,黎仁诚和严昭兄弟学得都很认真,连沈衍王显都会放下身份跟着一起听课。越学越沉迷的同时,两人也会心惊于这些新知识的价值。不过他们都得了严昭的吩咐,不会将程颂这个人和他深厚的算学功底宣扬出去。

至于办学后程颂打算将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多少,他们也没多打听。

秀才院的学习热度再次飙升,指数最高的却不是黎仁诚,而是严晗。

水力工坊建好后,画砚作了好几幅画寄给了严昭,把每处的细节都画得很清楚。严昭收到信后,也曾把画作拿去和大哥一起欣赏。

当初绘制工坊图纸和制作模型严晗都参与了,只是后来他们急着回京,没见到最后建好的成品。

认识程颂前,严晗只做过一些用于娱乐的小玩意儿,实用性很小。当他从画作里看出农具更新带来的便利,感受到农人的喜悦时,心中很是震动。

而经历过这种触动后,严晗不再满足于设计精巧的娱乐物件。他带着随从微服探访了各处皇家作坊,想通过了解生产过程来尝试改进工具。

心思没白费,参考水力工坊努力了半个多月,他就把水力纺车做出来了。不过大琞最先进的纺车也只是双锭的,用水车产生的巨大力量驱动这样一台纺车总显着大材小用,但如何改进严晗又没有思路,只能把疑问带来学田,打算和程颂一起琢磨。

为了研究试验,他还带了一台纺车到秀才院,一有空就拉着程颂黎仁诚一起研究。

刚见到纺车时,程颂很想上去踹一脚。好在想法刚冒出来就被自己摁了下去,真踹了还挺不好解释的。而且这纺车的纺锭本就是竖放的,踹了也没啥用。

有了“研制”天锅的经验,程颂已经熟练了演绎发明的过程。他先是出主意调整纺车上线轮的位置,之后开始增加纺锭。而纺锭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原有的线轮肯定驱动费力,只能返回来接着改进线轮。循环完善了数次,大的线轮被改革出来了,传动装置也增加了。几天后,在程颂真真假假的建议下,以严晗为主力的研发团队终于做出了三十二锭的水力大纺车。

从双锭到三十二锭,不仅仅是纺锭数量的增长。加上水力驱动提升了作业速度,原来的双锭纺车一天最多纺一斤多麻线,大纺车如果日夜不停工,一天能纺出麻线近百斤。

大纺车转起来那天,严家兄弟兴奋地一点儿皇子模样都没了。尤其是严晗,虽然他摆弄出的水力纺车很快就被新型大纺车超越了,但他心里的喜悦一点没少。

机关术的乐趣和满足感就是源于不断进步,听程颂说这纺车还有改进空间,他都想耗在长宁过年了。

程颂的成就感不比这两兄弟少。虽然他最向往的是办学当校长,但也深知要想让更多孩子有求学读书的机会,先要解决的是更多家庭的温饱。

比起前朝的战乱频发,大琞百姓的生活至少称得上安定,但多数人也只是勉强挣扎在温饱线上。像去年被暴雨冲毁家园的村民,房子冲没了,庄家淹毁了,身无分文又找不到做工的地方。如果没有养济院收留,等待他们的就只剩了插草自卖,或是像那些代州少年的家里一样,卖个孩子渡劫。

去年到程颂作坊干活的灾民,不论女工童工,至今没一个离开的,干活儿还都特别卖力。毕竟这几间作坊不仅东西好名气大,工人的待遇也是拔尖的。别说长宁,就是整个云州也找不出哪个东家肯给这么高的工钱这么好的福利。

等明年诚颂书院开始招生,这些小童工都能直接入学。在作坊干了一年多,束脩的钱早都攒下了。要是不想交钱,就继续在作坊干活,束脩从工钱里扣。半工半读慢慢来,早晚能把本事学到手。

只可惜除了他作坊里的童工,多数孩子依旧求学艰难。想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就得先帮助大家吃饱了穿暖了。所以不论是改进农具、推广肥料还是革新纺车,程颂一向是热情满满。

而像严晗这样能为自己分担关注的战友,他更是十分欣赏且积极支持,巴不得这人就留在长宁,把促进生产力的重担挑起来!

“少爷,那水力大纺车要卖掉吗?”

每次见识到新鲜物件,学田的孩子们都能激动好几天,尤其是为他们少爷骄傲。梁言家里开过布铺,对纺织相关的技术进步也显出些特别的关心。少爷这里不织布不做衣裳,做绢花的绸绢也是从江南买来,他有点担心这个大纺车很快就会被卖掉。

“舍不得?”

程颂笑着问道,这孩子眼里满满的不舍,和画砚每次吃最后一口炸鸡有一拼了。

“嗯!”

梁言点点头。

“这纺车很是新鲜,纺起线来又快又好,就这么卖掉自然可惜。”

“那不卖掉,留下不用岂不更可惜,咱们又没织布坊。”

画砚跟着道。

“那要卖得话,你说咱们如何定价?”

程颂逗孩子。

“嗯,当初筒车十两银子一台。这大纺车,怎么也得二十两吧……三十两?呃,四十?”

见程颂笑中带诈,画砚不自觉开始加价。

“你当初选择画科是对的,以后就好好作画,卖画的事少爷替你操心吧。”

程颂叹着气又玩起了画砚的小揪揪。

这大纺车代表的可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说是划时代产品不为过。放在后世,妥妥能进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不管以后做出多少,都比不了这第一台的价值。

就算不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论价值,仅看这纺车的工作效率,也不是区区四十两银子能拿下的,百两起步都不过分。

他这书童守财的本事不小,识物定价的能力堪忧。将来要是真画出点名堂,得好好给孩子配个经纪人。

笑话完自己书童,程小少爷放开小揪揪,去了东屋。

“何事发笑?”

见程颂笑得高兴,黎仁诚放下笔问道。

“没事,想菜谱呢。明日进城,找章大伯买两个猪头,卤好了凉拌。”

“拌猪头?”

“是啊,给孩子补补。”

纺车的内容是参考了相关史料,看得头大,我尽量简化写了,希望没硬伤。

感谢评论浇灌,感谢看文

小剧场:

画砚:这卤肉好吃,不过为何少爷只卤个猪头啊?

梁言:少爷似是说过吃哪儿补哪儿。

画砚:少爷最近确实辛苦,又要讲课又要研究那大纺车。黎秀才每日也都读书到很晚才休息,那是该补补。

程胜:可哥哥和黎秀才好像都没吃几口啊。

画砚:那少爷做这么多干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1章 纺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当老实人扮演渣攻后[快穿]

北岛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