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颂回来时,方四爷刚从印坊院出来,都等不及程颂问好,直接问他《看图识字第一册》什么时候能卖,他要预定,还是多订!
程颂……
“方四爷也贩书?”
外面说话不便,程颂把人请回到秀才院,重新坐定。
当初合杉书肆的老板说过,他家伙计每年坐方四爷的商船去南方进货。但那只能算付费搭船,方四爷自己的货里没见过书籍啊。
“自然,除了禁榷的货物,其余都可贩运,只要赚钱。”
方四爷家四代经商,已经不受商籍两代不能科举的限制。如今家底厚了,子孙中年纪小的在家请了先生开蒙,十岁以上的都送去了凌霄书院念书。为了培养出能走上仕途的子孙,家里从不吝惜钱财。
方四爷对读书识字的事也很重视,这本“看图识字”的价值他翻过之后就有数了,妥妥的大琞头一家,冲着这份新奇也定然好卖。而且他的商船搭载过不少书商,不愁卖书的渠道。
“那方四爷可曾留意此书最后一页?就是书的背面。”
程颂提醒道。
背面?方四爷拿起刚和梁言借阅的识字书,翻转过来:“定价二百文?这书还有定价?”
明码标价都听过,真把价钱印到货物之上,却是从未见过。
“这书如此特别,还有彩图,为何仅定价二百文?寻常的话本都要一两银子啊。”
方四爷想问程颂是否不了解行情,可有哪个学子是没买过书的。
“小郎君是有其它考量?”
“这书只利于识字,对科举几乎无用,定价二百文是为让更多人能买得起。”
程颂没绕圈子。
“让更多人买得起?嗯,难得小郎君一片苦心。”
方四爷咂摸了一下,似是明白了程颂的用意,只是——
“依你所想,应是想将这识字书卖出云州,甚至卖去大琞所有州府。可就算印了定价,你如何能管束其它地方的商人无视定价,高价售卖?”
“确实不易管束,所以我会与所有来进货的书商谈好,让他们依定价销售。如果听闻何处售价高于二百文,那人以后就不能从我诚颂书坊进货了。而且这定价既然公开印在书上,谁卖得高了,定有其他人从中看到商机寻来,有了竞争对手,想必价钱也就下来了。”
为如何低价卖书,程颂没少挠头。他印书是想为更多孩子铺就一条识字路。这书只要不赔钱,能保本就可以。但凭他现在的实力,至多在长宁的作坊前自己卖一卖,不可能把书摊摆到其它州府去,憋了许久只想出公开定价这一招。
《看图识字》的印制工料里最贵的是几种彩色颜料。加上雕版、纸墨和人工,一本书的成本大概在四十至五十文。程颂把批发价定到八十文,这个利润差不多能支撑一家印坊正常运转。
外地书商买回去卖二百文,利润多少就看距离远近了,总归不至亏了。
“既是如此,就按小郎君说的办,我先预定两千本。”
方四爷不再多劝。少赚也是赚,就冲这份书中带图的新鲜,至少不用担心滞销。
“多谢方四爷。不过这书刚印不久,第一批货我还打算在长宁和周边县镇卖一卖,两千本至少要两旬后才能备好。”
“无妨,备好后小郎君往我铺子传个信即可。”
“甚好。”
……
谈完识字书,程颂和方四爷把杏干和绢花的备货都交代了一下。
用贵价红杏金杏制成的杏干方四爷很满意,打算多要货。长宁县内的零卖价是两百文一斤,程颂给方四爷的批发价是一百七十文,杏仁还是原价。两种杏干和杏仁一共凑了三百两银子的货。
杏干杏仁的零卖价钱不受限制。按方四爷的说法,这贵价杏干,运到京城和江南,三四百文一斤不愁卖。
绢花的量就大了,从云州运来的一百匹绢布赶制出了七十匹,比黎仁宁预计地还多,全因后加入的二十多个代州小娘子太能干了。
程颂不知那牙商是打了什么盘算,总归是没安好心。他从代州买下的男孩年龄各异。四五岁的小娃娃有两个,被程颂安排进了梁文所在的幼儿队,三个七八岁的拆分到了牛娃和虎子的小队,另外七个十岁以上的都在印书院子干活。
二十三个女孩的年纪倒很整齐,全是十一二岁的,都被黎家大姐领去绢花作坊了。
这些小娘子一个比一个干活利索。虽说之前没有手艺,但贵在肯用心,加上年纪小,手指灵巧,学了几天就都上手了,让头饰制作的速度快了不少。
制糖院、冰糖院、印坊院,程颂租下的四个整院有三个都挂了作坊名。画砚曾经问过,代州小娘子们住的院子打算做什么。少爷告诉他,这院子只住人。
“为何呢?那些小娘子白日去城里绢花作坊,院里还有屋子空着,堂屋也没人用,也能当作坊吧,少爷不是打算做腐乳吗?”
“是要做腐乳。城里的大院已经收拾出来了,回头看哪个作坊用人多,就搬过去。那院子住了二十多个女娃,做了作坊人来人往的怕是多有不便,尤其休工的日子,总要留个院子让她们自在些。”
“哦,那崔勇他们就不需自在些吗?”
画砚从小在程颂身边长大,懂得男女有别,只是遇事少,想不了那么周全。眼下他们讨论的问题,就把孩子绕进去了。
“嗯,自然需要,你说的有理,不能偏心。回头印坊也搬去城里吧,要是识字书卖得好,还得加印,说不准印坊也得扩大。”
小东家当即表示了赞同。
作坊成立至今,做好的木簪头饰大概四万个,插花六千多支,合计近四千两银子。
方四爷这趟过来又给他带了一百匹彩绢。赚钱了,程颂不用再赊账了。梁言取来账本,与方四爷的掌柜从最初在合杉购入布匹开始核算。两相对账无误后,对方还需付给程颂三千四百八十两。
为了尽快带货上船,算好账方四爷就随程颂去了绢花作坊,验货付款后直接装车,今日就送去云州码头。
想着最近王止常会去云州采购,程颂提议他负责派人去码头的方家商行互传消息,识字书印好了就传信过去,绢花售卖得如何他也可以及时了解。方四爷应好,又问程颂要不要再囤些粮食,说南方过来的白米已经涨了三成。
“雨是歇了,只是这次冲毁的良田不少。若是不能及时清淤复耕,怕是明年的收成要差着不少。这消息传得邪乎,近来粮价便跟着涨。”
“担心明年缺粮,今年就囤上了?”
程颂不解。
“常平仓没有开仓放粮?”
黎仁诚也问。他回来时,程颂正要带着方四爷进城,便跟着一同来了。
“哎,就是放粮才把麻烦惹大了。听说是有几个县的常平仓中只有陈粮,还是潮霉了无法食用的,甚至有的常平仓中粮食根本没多少,这才让百姓更急着囤粮。”
方四爷叹了口气又对程颂说:
“云州码头的商船上还有运粮的,你这里吃饭的人多,最好也多备些。”
这两日忙着买地开荒,程颂确实没关注粮价,长宁县城应该也没有类似的传言,否则章清谢驰肯定会通知他。听过方四爷提醒,他赶忙拱手道谢。
送走方四爷,回去路上,程颂与黎仁诚也说起了囤粮。
“三成价钱倒也不是买不起,既然码头还有粮食运来,起码当下应该不至缺粮。黎兄怎么看,要不让王止下次去云州再买些粮食回来?”
程颂问黎仁诚。他倒不缺买粮的钱,只是天气热,秀才院没有太大的库房,粮食囤多了也容易霉变生虫,不如买新鲜的。
“少备些无妨,如今作坊人多,粮食消耗得快。眼下涨价得主要是白米,细面和杂粮的价钱还好。那一百亩田地开好后,种上一茬杂粮,秋末就能收了,冬日里倒也不愁吃的。”
黎仁诚说。
“好,明日王止回来,就让他去码头买白米。”
“这次挣得钱多,你倒学会淡定了。”
回到秀才院,程颂把银票交给画砚收好,又手欠地拽了两下孩子的小揪揪。
“那望景楼的钱是突然挣下的,绢花作坊的账目梁言天天核对,早就料到少爷能挣多少银子了。而且少爷这买卖越做越大,我也得学着稳重些,不能失了少爷的身份。”
画砚扶正自己的小揪揪,冲着少爷严肃道。
“什么身份,买卖再大也还是你家少爷,没什么不同,你该怎样还怎样,行止由心,别学那些没用的。”
程颂见不得孩子犯傻,又把揪揪给他拽歪了。
“呃……那若是不够稳重让人笑话,被人瞧不上,不与我们买货怎么办?”
又被拽歪了孩子也不恼,重新往回掰,问向少爷。
“不买就不买,这货能不能卖出去,看的是货物本身,又不是那些虚礼。若有人瞧不上你,咱还不卖他了。”
程颂笑得恣意,辛苦挣钱是为了能纵着孩子,哪有反过来的道理:
“你该笑就笑,想闹就闹。”
封面和人物图暂时都换成系统自带了,本来想为了推文多做几个封面,又先搁置了,就先专心写文吧。
如果有追文的读者把这篇放在最近阅读了,还是想求个收藏,感谢感谢!
小剧场:
程颂:赚钱了,想要什么,少爷给买。
梁言:没什么太想买,嗯,想下次去云州再去廖家书肆看看。
梁文:云州?想吃那个蜜饯,樱桃的!
画砚:也不缺什么,一下想不出,要不少爷给银子吧,我先存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9章 出货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