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蛛丝马迹现端倪
接下暗中调查常平仓弊案的任务后,李瑜的生活节奏陡然加快,表面却愈发波澜不惊。他依旧每日在王记打理事务,与往来客商谈笑风生,但暗地里,一张无形的信息搜集网已悄然撒开。
他并未直接询问粮食事宜,那样太过突兀。而是借着与客商讨论布匹行情、货运成本的机会,旁敲侧击地了解漕运、仓储相关的细节,尤其是去岁秋粮上市时的市场情况。他与赵大等伙计喝酒闲聊时,会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物价,听他们抱怨米价上涨,抱怨某些粮店态度倨傲,或者议论哪个粮商突然阔绰起来,新买了宅邸奴婢。
他通过金志焕,了解到去岁确实有一批品质参差的陈粮从江淮一带运抵长安,但并未进入主流市场,去向成谜。一位相熟的、经常往来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的绢商则提到,去岁在洛阳附近,似乎有官仓在大量出陈籴新,但过程颇为隐秘。
所有这些零碎的信息,都被李瑜详细记录在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笔记中。他运用现代的情报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试图从中找出关联和矛盾点。
数日下来,几条模糊的线索逐渐浮现:
其一,去岁负责关中部分地区常平仓籴务的一个关键小吏,姓吴,与西市最大的粮商“永丰号”的东家过往甚密,有人曾多次见到他们在平康坊的妓馆一同宴饮。
其二,“永丰号”在去岁秋冬之际,曾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了一批据称是“河北客商”带来的粮食,但这批粮食的成色、来源,众说纷纭。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司农寺记录显示,该区域的常平仓籴入了大量“上等新粟”。
其三,今年开春后,市面上流通的某些粟麦,偶尔会出现色泽暗淡、杂质较多的情况,与常平仓理论上应储存的“上等粮”标准不符。有精明的家庭主妇曾向粮店抱怨,却被告知“今年粮源紧张,皆是如此”。
其四,粮价上涨最快、最不正常的时段,恰与某些关于“今夏恐有旱情”、“漕运不畅”的流言在市井间传播的时间点吻合。而这些流言的源头,似乎也与几家大粮商有些关联。
这些线索单独来看,似乎都算不得什么确凿证据,但将它们串联起来,一幅可能的图景便隐约浮现:官吏与粮商勾结,以次充好,虚报籴入数量,套取官钱;同时可能散布谣言,制造市场恐慌,推高粮价,进一步牟取暴利。
李瑜将他的发现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简洁却条理分明的报告,没有妄下结论,只陈述事实和逻辑推断,并通过陈元靖秘密转交给了周明。
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到此为止。接下来的较量,是官场权力的博弈,已非他一个白身少年能够介入。他将自己隐藏得更深,每日只在王记和住处之间活动,静观其变。
数日后,长安城内看似一切如常,但细心的李瑜发现,西市“永丰号”粮行附近,多了些看似闲逛、眼神却异常锐利的陌生面孔。而坊间关于那位吴姓小吏“暴病身亡”的消息,也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
风,似乎开始动了。李瑜站在王记绢帛店的柜台后,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心中明白,他递出去的那份报告,或许已在这座巨大城市的权力迷宫中,激起了第一圈真正的涟漪。而他自己的命运,也已然与这漩涡紧密相连。平静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