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锦绣文章动公卿
常平仓事件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李瑜虽然选择了继续隐于市井,但他的“才名”与“干才”却已通过周明、陈元靖等人的渠道,在小范围的官员圈子中悄然传开。一个既能写出“不知园柳改新绿”这般清词丽句,又能厘清太仓积弊、洞察常平仓黑幕的少年,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这日,王记绢帛店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人是一位面容肃穆、管家模样的中年人,自称姓梁,是尚书省左丞崔日用府上的管事。
崔日用!这可是当朝宰相之一(注:开元前期宰相变动频繁,此处为剧情需要设定),位高权重!王福闻讯,几乎是手脚并用地迎了出来,恭敬地将梁管事请入内室奉茶。
梁管事并未过多寒暄,直接说明来意:“听闻贵店有一位李瑜小哥,才华出众,尤擅经济实务。我家阿郎(对主人的尊称)近日偶见小哥那首《乐游原》诗,又闻听些许事迹,颇为欣赏。今有一事,想请小哥代为参详。”
王福连忙让人去叫李瑜,心中又是激动又是忐忑。宰相府的人竟然找上门来了!
李瑜闻讯也是心中震动,整理了一下衣冠,沉稳入内见礼。
梁管事打量了李瑜一番,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被周明和陈元靖交口称赞的少年竟如此年轻。他取出一卷文书,递给李瑜:“此乃我家阿郎闲暇时,对如今‘和籴法’(官府向民间购买粮食的制度)施行中的一些弊病与改进设想,草就的一份札子。阿郎言道,学问需切磋,想请小哥看看,可有疏漏或不妥之处?”
李瑜心中明镜似的,这哪里是“切磋学问”,分明是崔相在考较他的真实水平!他恭敬地接过札子,展开细读。
崔日用的札子文笔老辣,指出了和籴法执行中官吏抑价、百姓困乏、粮食质量不保等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明确定价机制、加强监督、鼓励富户纳粮等。这些建议本身并无大错,但多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和利益格局。
李瑜沉思良久,方才抬头,对梁管事道:“崔相高屋建瓴,所论切中时弊,小子受益匪浅。小子不才,仅就管窥所及,略陈陋见,还请梁管事转呈崔相斧正。”
他并未直接批评崔日用的观点,而是以补充和深化的方式,提出了几点看法:
其一,和籴之弊,根源在于“计户等、定额度”的僵化模式。富户往往与官吏勾结,转嫁负担于平民,建议可尝试引入“竞标”或“自愿认籴”与“摊派”相结合的方式,增加透明度和灵活性。
其二,粮食质量关乎军国大事,建议在籴入时,不仅看价格,更需设立明确的品质标准,并引入第三方(如信誉良好的粮行或士绅)参与核验。
其三,和籴并非孤立,需与常平仓、漕运乃至税制改革统筹考量。例如,可否允许部分地区的税赋直接以粮食折纳,并入和籴体系,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其四,长远来看,或可探索以部分盐引、茶引等专卖凭证作为支付手段,吸引更多商人参与,活跃粮食市场。
李瑜的论述,既有对唐代制度深刻的体察,又隐约透露出现代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机制、质量监管、系统工程等思想的影子,但表述得极其含蓄,完全融入唐代的话语体系之中。
梁管事虽不完全懂经济,但见李瑜侃侃而谈,条理清晰,见解不凡,且态度不卑不亢,心中已是暗自称奇。他仔细记下李瑜的要点,收起札子,肃容道:“李小哥果然名不虚传。你的话,老朽一定一字不差地带回给阿郎。”
送走梁管事,王福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小李子!了不得!了不得啊!崔相!那可是崔相!你竟然能和崔相说上话了!”
李瑜却远比王福冷静。他知道,这仅仅是又一次考较,距离真正进入权力核心还差得远。但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他的名声和才能,已经引起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注意。
数日后,陈元靖兴冲冲地赶来,告知李瑜,崔相对他的那几点补充意见十分赞赏,尤其对“品质核验”和“统筹考量”两点深以为然,甚至在与周明议事时特意提及。
“李小哥,你如今可是简在帝心了!”陈元靖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虽无官职,但你的名字,恐怕已在政事堂某位相公的案头挂上号了。”
李瑜闻言,只是微微一笑。他知道,越是如此,越需谨慎。锦绣文章能动公卿,亦可招致祸端。他这条隐藏在长安繁华市井中的“暗线”,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暗”了。接下来的路,需得更加如履薄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