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金殿传胪声初闻
崔相府管事来访一事,虽未立即带来实质性的官职,却如同在李瑜脚下垫上了一块坚实的阶石,让他得以窥见更高处的风景。其在经济实务上的见解能得当朝宰相“赞赏”,此消息不胫而走,虽未在市井广为流传,但在关注实务的中低级官员及与之相关的士人圈子中,已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李瑜不再仅仅是“诗才惊艳的商铺伙计”,更贴上了“精通经济,有干练之才”的标签。
这一日,陈元靖再次带来消息,神色间带着一丝兴奋与神秘。
“李小哥,机缘将至!”他压低声音,“今岁制科(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特设的考试)将开,科目中有‘洞识韬略堪任将帅科’,亦有‘达于吏治可使从政科’。周大人之意,以你之才,或可一试后者!”
制科!不同于常规的进士、明经科举,制科由皇帝下诏特设,针对性极强,一旦中选,往往能获得破格擢升,是快速进入仕途的捷径,尤其适合李瑜这种有实务才干却无科举正途出身的人。
李瑜心中也是一动。这确实是一条比之前国子监算学馆或司农寺吏员更好的出路。但他旋即冷静下来,问道:“陈助教,此科考试,内容为何?主考又是何人?”
“据闻,此科不重诗赋,主要考察时务策论,尤其是对钱谷、吏治、刑名等实务的见解。主考官……极有可能是吏部侍郎李林甫李公。”陈元靖说到最后,声音微不可察地低了一些,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李林甫!李瑜心中凛然。这位历史上以“口蜜腹剑”著称的权臣,此刻虽未登上宰相之位,但已是圣眷正浓、权势熏天的人物。此人精明干练,尤擅吏治,但心胸狭隘,忌惮文学之士。由他主考,这“达于吏治”科,恐怕更重实际的行政能力与投其所好。
“李林甫……”李瑜沉吟着,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若能中选,便可一举摆脱白身,直入仕途;但若应对不当,或锋芒过露引起李林甫的忌惮,后果不堪设想。
“周大人可有何指点?”李瑜谨慎地问道。
陈元靖凑近些,声音几不可闻:“周大人言,李侍郎务实,厌虚文。对策需言之有物,数据翔实,方案具体,切忌空谈道理。尤其……莫要轻言抨击时政,可指陈弊病,但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之策,彰显‘吏治’之能。”
李瑜了然。这是要他藏起过于超前、可能被视为“异端”的见解,专注于在唐代制度框架内,展现其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这正符合他一直以来“藏拙露巧”的策略。
“小子明白了。多谢周大人与陈助教指点。”李瑜郑重道谢。
接下来的日子,李瑜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他暂停了大部分店务,闭门谢客,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唐代律令、典章制度、尤其是财政、户籍、考课等具体行政事务的研究中。他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将《唐律疏议》、《唐六典》以及能搜集到的各种政令、案例烂熟于心。
他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针对诸如“如何有效清查隐户”、“如何改善漕运效率并减少损耗”、“如何平衡地方财政与中央集权”等具体问题,构思了一套套详尽的对策。这些对策既有对现行制度的深刻理解,又融入了现代管理学的精髓,如量化考核、流程优化、激励机制等,但包装得极其巧妙,完全符合唐代的语境和认知水平。
他甚至模拟策问,自己出题,自己作答,反复推敲字句,务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辞准确,既展现才华,又不显得过于咄咄逼人。
就在李瑜潜心备考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带来了另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