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情愫暗生尺素间
自那日雨巷偶遇,又经曲江流饮诗名远播,苏琬清对李瑜这个原本只存在于传闻和短暂接触中的“商贾才子”,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好奇与关注。她开始有意无意地通过兄长、来访的文人清客,甚至府中负责采买、消息相对灵通的仆役,收集关于李瑜的点滴信息。
她知道了他制科高第,授官左拾遗;知道了他不畏权贵,屡献谏言;知道了他身处风波,却能立身持正;更知道了他那首震惊文坛的《出塞》,以及其背后可能蕴含的边关忧思与豪情。
这个男子,仿佛一个谜团。他既有市井的历练与务实,又有不输于任何世家子弟的文采与风骨;他既能沉潜于繁琐案牍,又能胸怀天下军政。他的形象,在她心中逐渐变得立体而鲜明,再也无法轻易抹去。
而李瑜,虽忙于公务与周旋于复杂的朝堂关系,但苏琬清那清丽的身影、沉静的眼眸以及那份独特的书卷气,也时常在不经意间掠过他的心头。他欣赏她的才情与见识,更感佩于她那日雨中从容的气度。
一种微妙的情愫,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只是碍于礼教与身份,谁也没有轻易表露。
转机发生在一场由苏琬清长兄举办的、仅限于少数亲近友人的小型书会上。李瑜因与其兄在国子监有过数面之缘,且其文名日盛,也收到了邀请。
书会设在苏府后园的一座临水轩榭中,环境清幽。与会者多是年轻文士,氛围比公开文会轻松许多。苏琬清亦以帷帽遮面,坐于屏风之后旁听。
席间,众人讨论前朝诗文,话题偶然涉及《昭明文选》中几篇公牍文的优劣。李瑜结合自己在门下省的工作经验,从实用文体演变、公文写作要点的角度,发表了独到见解,其视角之新颖、分析之透彻,令屏风后的苏琬清听得入神,忍不住轻声对身旁的丫鬟云黛低语了几句。
云黛是个机灵鬼,趁众人不注意,悄悄将一张素笺递到了李瑜案上。李瑜微微一怔,展开一看,上面是一行清秀雅致的小楷:“闻君高论,于‘檄移’一体别有会心,妾尝读《文选·檄豫州文》,于其‘奉辞伐罪,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一句有所惑,敢问君当作何解?”
这显然是对他刚才观点的回应与延伸探讨,署名只有一个“清”字。
李瑜心中一动,抬头望向屏风方向,虽不见人,却能感受到那后面投来的、带着期待与探究的目光。他略一思忖,提笔在纸笺背面从容回复,不仅解释了那句的语境与精妙之处,还引申开去,讨论了檄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写作手法的变迁,见解精辟,文采斐然。
云黛又悄悄将回复的纸笺传回。
就这样,一场隔着屏风与侍女的“笔谈”悄然展开。从《昭明文选》谈到《文心雕龙》,从诗文鉴赏谈到经史疑义。苏琬清的问题往往角度刁钻,显露出深厚的学识功底;而李瑜的回复则总能切中要害,融汇古今,展现出广博的视野与睿智的思考。
两人虽未直接交谈,但这无声的交流却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触及灵魂深处。他们仿佛在文字的桥梁上相遇,彼此印证,彼此欣赏,一种知音难觅的欣喜与默契在心底蔓延。
书会结束时,李瑜与苏琬清隔着屏风遥遥一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自此之后,这种借助苏琬清兄长或云黛传递的“尺素”往来,便时有发生。有时是探讨一个学术问题,有时是评论一首新发现的诗作,有时甚至只是交流对长安某处景致的观感。内容看似风雅,却在字里行间,传递着越来越深的情意与理解。
李瑜谨慎地保持着分寸,从不越礼,但其回复中的真诚与才华,却一次次打动苏琬清的芳心。而苏琬清的聪慧、博学与不俗的品味,也让李瑜将她视为这个时空难得的灵魂伴侣。
这份发于情、止于礼,借尺素传情的微妙关系,成为李瑜在波澜云诡的官场斗争之外,一方宁静而温暖的慰藉。他知道,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门第之见依然如山,但他开始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双方的坚持,或许终有移山填海之日。情感的种子,已在心田深种,只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