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27章 初试牛刀理漕渠

第27章 初试牛刀理漕渠

第二十七章初试牛刀理漕渠

东宫夜对与尺素传情,为李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不再满足于仅在门下省审阅文书、建言献策,而是渴望能将胸中所学,付诸实践,真正为这大唐盛世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关系帝国命脉,也让他屡次察觉弊端的——漕运。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年夏季,关中地区降雨偏少,漕河水位下降,往年本就艰难的漕运更是雪上加霜。数批重要的江淮漕船在途经汴州(今开封)至洛阳段时严重受阻,延误了抵达长安的日期,导致太仓存粮吃紧,长安米价应声而涨,朝野震动。玄宗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宰相,严词诘问,责令尽快解决。

然而,漕运积弊已深,牵涉各方利益,绝非一纸诏令所能轻易解决。主持漕运的官吏们互相推诿,或归咎于天时,或指责地方配合不力,一时竟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给事中郑虔于政事堂会议上,转呈了李瑜的一份《应急疏浚与漕运管理临时条陈》。这份条陈,是李瑜结合历史经验、地理知识以及对唐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了解,精心撰写的。

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提出了极其具体、可操作性极强的应急措施:

其一,分段负责,限期疏通:立即将淤塞最严重的河段划分给沿河州县,由刺史、县令亲自督责,征调民夫,配备熟悉水情的“河工头”,限期完成指定区段的疏浚工作,朝廷派御史巡查,延误者重罚。

其二,轻舟快马,接力转运:在关键淤浅河段,如三门峡附近,无法通行大船处,设立临时转运站,将漕粮由大船换装至吃水浅的轻舟或牛车,进行短途接驳运输,虽增加装卸成本,但能确保漕粮不至完全中断。

其三,优化编队,提高效率:改变以往漕船杂乱无章、自行其是的状态,建议由漕运使统一调度,将漕船按目的地、货物种类编成船队,统一配备护航、领航人员,规定航行次序和停靠节点,减少混乱和等待时间。

其四,信息快传,动态调整:建立简单的驿马快报系统,及时将各河段水位、疏通情况、船队位置等信息汇总至漕运总署,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运输方案。

此外,李瑜还附上了一张他凭借记忆和查阅资料绘制的、标注了关键淤塞点和建议转运位置的简易漕路示意图。

这份条陈,以其惊人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在束手无策的众臣中显得格外突出。虽然其中一些做法(如分段限期、信息快传)带有明显的现代管理色彩,但其核心都建立在唐代已有的组织和技术能力之上,并非空中楼阁。

宰相们阅后,虽对其中一些细节存疑,但整体认为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一向重视实务的李林甫,虽对李瑜与东宫亲近有所忌惮,但此刻解决漕运危机是首要任务,他也不得不承认此子确有急智与实干之才。在征得玄宗同意后,政事堂迅速决定,采纳李瑜条陈中的核心建议,并任命一位户部侍郎为钦差,全权负责此次漕运应急疏通事宜,同时特意指明,可征调左拾遗李瑜“随行参赞”,协助处理具体事务。

这无疑是对李瑜能力的一次重要肯定和实战检验!

接到命令,李瑜既感兴奋,也知责任重大。他迅速交接了门下省的工作,只带了少量随身物品和那本几乎被翻烂的《水经注》,便随着钦差队伍,快马加鞭赶往漕运阻塞的核心区域——汴州。

这是他第一次以朝廷官员的身份,离开长安,深入地方,直面帝国运行中最真实、也最粗糙的一面。

沿途所见,并非全是盛世的繁华。因漕运阻塞,依赖漕粮供给的部分城镇已出现粮荒迹象,物价飞涨,民心浮动。到达汴州后,情况更为严峻,滞留在港的漕船首尾相连,望不到边,船夫、搬运工怨声载道,负责漕运的官吏则焦头烂额,互相指责。

李瑜没有浪费时间,他谢绝了地方官的宴请,立即随钦差投入工作。他亲自乘坐小舟,勘察淤塞最严重的河段,与老河工交谈,了解水情和疏浚难点;他核查各地征调民夫的名单和物资准备情况,防止官吏借机摊派、中饱私囊;他协助钦差制定详细的分段疏浚计划和转运方案,并督促落实。

过程中,他再次展现了超越时代的组织协调能力。他设计简单的报表,让各段负责人每日汇报进度和困难,以便及时调整资源;他提议对提前或优质完成任务的民夫给予额外粮食或少量钱币奖励,以提高效率;他甚至利用简单的杠杆和滑轮原理,改进了几处搬运重物的方法,节省了人力。

他的务实、高效以及身先士卒(常常亲临一线),很快赢得了钦差、部分正直地方官以及底层河工、民夫们的尊重。那些原本对这个“京城来的年轻文官”抱有疑虑的人,也渐渐改变了看法。

然而,漕运利益盘根错节,他的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有人暗中散布流言,说他“年少轻狂,不谙世事”、“劳民伤财”;也有人试图在物资供应、民夫调配等方面使绊子,拖延进度。李瑜对此心知肚明,他依靠钦差的支持和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对于流言,他置之不理,只用事实说话;对于使绊子,他抓住证据,果断通过钦差进行申饬甚至撤换。

在他的全力辅助下,漕运应急疏通工作进展神速。不到一月,主要淤塞河段被疏通,漕船开始有序通过,转运体系也建立起来,停滞的漕粮重新开始流向长安。

当第一批满载粮食的漕船顺利抵达潼关的消息传回长安,朝野为之振奋。玄宗皇帝闻讯大悦,对左右称赞道:“小李瑜,果是干才!未曾想一介书生,于实务竟有如此手段!”

此次初试牛刀,李瑜不仅成功协助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漕运危机,更在实践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行政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手腕。他证明了自己不仅会“坐而论道”,更能“起而行之”。经此一役,他“能吏”的名声彻底坐实,为其在朝堂上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稳固的地位。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之艰难,非有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兼具不可。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他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归途,准备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