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无釉 > 第4章 第 4 章【非】

第4章 第 4 章【非】

周茂行已经连续失眠很多天了。

他深知他需要工作,需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文物修复不能一拖再拖,文化的传承发扬不能停。

周茂行把那本承载着两个多月记忆的日记本,锁进了专门存放易碎文物的保险柜里。

密码盘转动,露出里面层层叠叠分类摆放的锦盒。

每一只锦盒里,都安放着一段破碎的历史,等待着被修复,等待着被重新赋予讲述的资格。

有些历史,生来就是破碎的。有些真相,注定带着锋利的边缘。

有些感情,从一开始就写错了落款,注定只能锁在不见天日的保险柜里,就像那些永无修复可能的碎瓷片。

转身,周茂行看到了工作台上的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他走过去,拿起文件袋,抽出里面的几页纸。

是打印好的操作说明,附有简笔示意图,字迹是时辞的,刚劲有力,条理清晰,详细说明了高分子衬网的使用方法。

周茂行深吸一口气,把那几页纸压在胳膊下,开始着手准备。

带上放大镜眼镜,打开无影灯,周茂行试图将全部精神强制性地灌注到眼前的瓷片上。

他需要先彻底清理每一块碎片的断口,确保无尘无油,才能进行下一步加固。

时间在指尖无声流淌,清理,比对,预拼接。

当周茂行终于按照时辞留下的说明,把衬网贴合在最大的那块内部碎片上时,午后的阳光已经西斜,透过窗玻璃,将修复室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碎片。

这个过程极度考验耐心,不能有丝毫分神。

周茂行做到了。

大罐儿的颈部终于在他精心工作下重现轮廓,一种疲惫感和平静也瞬间包裹了周茂行。

文物修复就是这样,以极大的耐心和绝对的冷静,对抗着时间的磨损与命运的粗暴,试图从破碎中寻找秩序,从残缺中窥见完整。

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接下来的日子,周茂行把自己彻底埋进了工作中。除了先前修复的青花罐,还有其它更多文物等着他:

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剑身锈迹斑斑;一卷唐朝的写经,纸张脆弱,字迹模糊;甚至还有一批刚从考古现场送来的新碎瓷,需要分类、登记、初步清理。

日子被填充地满满当当,节奏快得容不下太多杂念。

项目成功带来的后续影响也在持续,媒体报道,业内研讨,参观接待。故宫文保科技部比往常更忙碌了几分。

周茂行作为核心成员之一,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一些工作。

在一次面向文物修复专业学生的开放日活动中,周茂行负责讲解瓷器修复的基本流程。

站在一群年轻而充满好奇的面孔前,他指着工作台上那件初具雏形的青花罐。

“……尤其是内部加固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文物的长期稳定性。”周茂行讲到颈部修复时,语气没有波动,还主动提到了新尝试的高分子衬网。

“传统的点胶法在某些复杂断裂情况下存在隐患,需要探索更优化的方案。”

有学生提问:“老师,这种新材料是您自主研发的吗?”

“不是。”

周茂行回答得很快:“是合作项目中外请的专家提供的材料和建议,经过我验证,效果还不错。”

周茂行很自然省略了那个名字,仿佛那只是一个寻常的技术交流节点。

活动结束后,负责带队的老师特意去找了周茂行表示感谢,笑着提起:“刚才您讲的那个衬网技术,真是巧妙。说起来,这次跟我们学校合作共建非遗实践基地的,正好是景德镇那边一位非常年轻的传承人,不知道您认不认识?听说他也在搞一些材料创新的实验。”

“他叫时辞。”

记忆深处的名字被猝不及防地抛回他的世界。周茂行感到心脏像是被不轻不重地捏了一下,短暂地窒息感过后,是更深的空茫。

后来那位带队老师说了些什么,周茂行一句都没有听进去。

他面上不动声色:“哦,知道。之前项目有过合作。他很优秀。”

语气客气,距离感把握得恰到好处。

对方显然也没多想,又寒暄了几具关于交流合作前景的话,便带着学生离开了。

人一走,周茂行脸上装出来的笑意就迅速褪去。转身,回到工作台,又开始了漫无止境的工作,动作又轻又柔,仿佛刚才那段插曲从未发生。

只是那天晚上,周茂行独自留在修复室的时间比平时更晚了一些。

直到夜色深沉,故宫的角楼都隐没在黑暗里,只剩工作台上那一盏孤灯照亮眼前方寸之地。

忙碌是有效的麻醉剂,但并非万能。总有些寂静的时刻,那些被强行压抑的思绪会寻隙反扑。

比如当他看到角落里那把空着的椅子,上面不会再出现一件工作服。

比如当他调试釉料时,会下意识思考哪种材料配比能烧出“有呼吸的蓝”,然后猛地回过神自嘲。

比如那个小小的发不出声音的铃铛,周茂行没有把它锁进保险柜,而是放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强制性让自己不去在意它,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容器。

周茂行发现在时辞离开前,不仅留下了衬网技术和那个铃铛,还默默帮他修正了好几处之前分析报告里的数据偏差,都是用极细的铅笔字迹在一旁标注的,清晰又简洁。

周茂行对着那些标注沉默了很久,然后拿起橡皮,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笔迹一点点擦去,只留下原始的数据报表,再重新核对,输入电脑。

周茂行不需要这种形式的“帮助”,尤其是来自时辞的。这种冷静专业、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馈赠”,比直接的回避更令人难受。

这天下午,修复室来了位不速之客。

一位五十岁上下,衣着讲究的男士,在部门领导的陪同下走了进来,神情略带傲慢。领导介绍这是某位著名收藏家的助力,姓王,带来一件残损的瓷器,希望故宫的专家能帮忙评估一下修复可行性。

周茂行作为当值的瓷器修复师,接待了他。

那位王助理打开一个特质手提箱,里面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仕女图瓶,品相极佳,可惜口沿处有磕碰,缺失了一小块,约拇指大小,破坏了整体的完美。

“周老师是吧?”王助理推了推眼镜,语气虽然客气,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意味。

“久仰。”

“这件东西,是我们先生的心爱之物,请了不少人看过,都说补配不难,但想要补得看不出破绽,尤其是让这五彩釉色过渡自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听说故宫的手艺是国内顶尖,特意拿来,请贵单位想想办法。”

周茂行仔细查看了那件五彩瓶,还特别查看了缺损处的断面和周围繁复的釉彩。

“难度确实很大。”周茂行实话实说。

“康熙五彩的釉料配方和烧成工艺独特,色阶丰富,过渡微妙,要精准模仿,需要反复试片比对。”

“而且缺损面积虽然小,但位于纹饰关键处,对补配塑性和绘彩笔功要求极高。”

王助理眉头微蹙,似乎对周茂行这番坦率的困难陈述不太满意。

“意思是,故宫也修不了?”

“不是修不了。”周茂行放下放大镜,语气平静却笃定,“是需要时间。”

“我们需要先分析原始釉料成分,进行试烧,找到最接近的釉料配比和烧成温度。”

“这个过程时间不定,可能会很快,但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反复调试。”

“而且,即使修复完成,也不可能绝对看不出破绽,在专业仪器下还是会显现区别,我们会遵循可识别原则。”

王助理语气加重了几分:“时间不是问题,费用更不是问题。”

“我们要的就是尽可能完美,听说你们前段时间和一个景德镇的匠人合作,仿明青花仿得以假乱真?那种水平就可以。为什么不能用到这件东西上?”

周茂行的心猛地一沉。

他抬起头,看向王助理:“修复和仿制是两回事。”

“我们的目的是保护文物,延续其生命,而不是制造混淆。”

“道理我懂。”

王助理越来越不耐烦:“但技术是相通的不是吗?”

“我听说那个叫时辞的,在这方面是天才。如果他来主导,是不是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

“能不能请他来参与?”

空气瞬间凝滞。

周茂行感到一股凉意顺着脊椎爬升。

时辞,这个名字又一次出现。

却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资本的傲慢和对文物修复原则的**裸的挑衅。

陪同的领导也有些尴尬,打圆场道:“王先生,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我们还是主要依靠本院的专家团队……”

“我相信周老师的水平。”王助理打断他,目光却依然盯着周茂行,眼神里是一种试探。

“但如果能有更强力的外援,为什么不呢?”

“好东西不怕等,但怕被耽误。”

“您说呢?周老师?”

这一刻,周茂行清晰地感觉到一种被冒犯的愤怒,王助理的话不仅是对自己专业的质疑,更是对那个远在景德镇的他的一种利用和亵渎。

周茂行几乎能想象到时辞听到这种要求时,会皱起眉头,用温润的声音说:“胡闹!”

周茂行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膛翻涌的情绪,声音比刚才更加凌厉了几分:“王先生,文物修复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谁名气大就能来。”

“我们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您这件器物,我们会纳入评估序列,出具详细的修复方案和预算,经过审批后才能开始工作。”

“至于外请专家,需要符合规定且确有必要时,由单位统一安排。”

“目前,没有这个必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