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的余温还未完全散去,宋安川和身边的人便各自回归了原本的轨道。他一头扎进学校的课程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实验室的反复推演,填满了他每日的日程;而另一边,生活的节奏也同样紧凑,报表、会议、项目推进,每一项都不容懈怠。
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窗外的银杏从翠绿染上金黄,又在几场秋雨中落尽,转眼两个多月的课程便画上了句点。按照之前和云哥的约定,宋安川收拾好课本,带着刚结业的轻快,正式踏入了云哥的团队,开始了实习生涯。
前段时间在学校里无论是给他云哥去公司还是在学校学习的成长都是显而易见的。从最初对着文件时的生涩,到如今能条理清晰地梳理数据;从听着会议讨论时的懵懂,到偶尔能插上几句切中要点的看法——云哥看在眼里,也从不吝啬给机会。他开始带着宋安川出席各种行业会议,看着前辈们在圆桌前交锋观点、碰撞思路;也会在一些商务酒会上,笑着把他介绍给相熟的伙伴:“这是我们团队的新人,多带带他。”
酒杯轻碰的脆响里,宋安川学着在寒暄中记住每个人的名字与领域,在交换名片时挺直腰背。他知道,这些递来的善意与认可,不仅是因为云哥的面子,更是对他这段时间努力的肯定。人脉的网,就在一次次倾听、一次次交流中,悄然织得更密了些。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历练里,慢慢褪去学生气,多了几分职场人的沉稳。
云逸辰常常在不经意间,目光就落在了宋安川身上。
他看着宋安川从最初汇报工作时会下意识攥紧文件、声音偶尔发紧的模样,变成如今站在会议室中央,能条理分明地阐述方案、甚至从容回应质疑的样子;看着他不再在人多的场合躲在角落,而是能自然地接过递来的话题,眉眼间带着恰到好处的谦和与笃定;看着他眼底那层属于学生的、清澈却易碎的青涩,正被日复一日的历练打磨成温润而坚韧的光泽,沉淀出属于成年人的成熟轮廓。
那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像初春的嫩芽顶破冻土,像晨露在阳光下慢慢蒸腾,细微到需要耐心捕捉,却又清晰得不容忽视。有时是宋安川在酒会上精准记住某位前辈的偏好,递过一杯温度刚好的酒;有时是他在项目遇阻时,不再慌促地求助,而是先沉下心梳理脉络,再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讨论;甚至只是他伏案工作时,侧脸线条在灯光下绷出的那股认真劲儿,都和初来时判若两人。
云逸辰望着这样的宋安川,心里总漫过一阵难以言喻的暖意。过往那些为他铺路时的考量,带他见世面时的细致,甚至偶尔因为他犯错而压下的责备,此刻都有了清晰的落点。仿佛亲手栽下的树苗,终于在悉心照料下舒展枝叶,开始朝着天空生长。
这种感觉很奇妙,像是参与了一场盛大的成长,比做成任何一笔生意、拿下任何一个项目都更让人觉得踏实。原来看着一个人在自己的引导下,一点点褪去稚嫩,一步步变得从容有力,竟是这样有意义的事——像是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看着它抽枝、开花,最终长成能抵御风雨的模样,而自己,恰好是那个见证全过程的人。
夜色漫进窗棂时,白日里的喧嚣渐渐沉淀。
宋安川会先把摊在书桌上的文件收拢些,留出一角给刚结束工作的云逸辰。两人挨着坐下,暖黄的台灯在彼此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像给这段独处时光裹了层温软的膜。
“今天那个项目评审,王总提到的成本控制点,我后来想了想,或许可以从供应链环节再细化……”宋安川说着,指尖在笔记本上画着简易的流程图,语气里还带着白天讨论时的余韵。云逸辰侧耳听着,偶尔抬手在他画错的地方轻轻敲一下,补充道:“不止,还要考虑季度产能波动,去年第三季度的报表里有相关数据,明天让助理调出来给你。”
琐碎的事务在这样的梳理中变得清晰,潜在的问题也被一一拎出来,商量出应对的法子。直到桌上的水杯见了底,窗外的月光爬得更高,两人相视一笑,才各自洗漱。
躺到床上时,宋安川习惯性地往云逸辰身边靠了靠,鼻尖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雪松味。云逸辰伸手揽住他,指尖轻轻划过他额前的碎发。白日里的紧张与忙碌仿佛都被这静谧的夜色滤去了,只剩下彼此温热的呼吸和安稳的心跳。
“今天那个酒会,你跟张总聊得不错。”云逸辰低声说,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赞许。宋安川往他怀里缩了缩,声音闷闷的:“还是有点紧张,怕说错话。”“慢慢来。”云逸辰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有我在。”
不再有多余的话语,只有彼此依偎的温度。在这样踏实的陪伴里,两人的呼吸渐渐变得均匀,像两株相互缠绕的植物,在夜色里静静舒展,带着对明日的笃定,沉入安稳的梦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