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交流会举办的酒店宴会厅里,空调温度打得偏低,空气里混合着咖啡香、淡淡的香水味和电子设备运行散发的微弱热量。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复杂的数据图表和行业趋势分析,演讲者的声音通过高质量的音响系统传播出来,清晰却难免带着一丝催眠的腔调。
沈珈安坐在靠后的位置,脊背挺直,神情专注地看着屏幕,偶尔在面前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几个关键词。她看起来和周围其他专业人士并无二致,完全融入了这片由数据、分析和未来展望构成的灰色海洋。
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今天的“运行状态”与以往略有不同。
她的身边,坐着宋知雨。
宋知雨今天穿了一件饱和度不高的烟粉色丝质衬衫,搭配白色直筒裤和一双设计简约的平底鞋,既不会过于随意显得格格不入,又带着她特有的艺术气息,像一抹精心调和的暖色,悄然点缀在周围大片深色西装之间。她手里也拿着个笔记本,但上面画的不是会议要点,而是演讲者有些夸张的手势、台下听众打哈欠的侧脸、或者屏幕上某个让她觉得有趣的图表形状——被她抽象成了可爱的图案。
沈珈安的注意力,并非百分百集中在演讲内容上。她的一部分处理器资源,正默默地、持续地监测着身边的宋知雨。
她能闻到宋知雨身上传来的、与自己清冷木质调香水不同的、带着一点点甜暖花果香的气息。她能听到宋知雨偶尔因为听到一个陌生术语而发出的极轻的、带着好奇的吸气声,或者看到有趣图表时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她甚至能感觉到,当演讲内容过于枯燥时,宋知雨会稍微调整一下坐姿,身体会不易察觉地向她这边倾斜一点点,仿佛靠近一点就能汲取一些理解晦涩内容的力量。
这种监测并非出于不适,反而像运行着一个后台守护进程,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点存在于这个空间,她的状态或多或少与身边这个温暖的变量关联着。
中途茶歇,人群开始流动,响起低沉的交谈声。沈珈安原本的计划是去拿杯咖啡,然后找个不显眼的角落站一会儿。但宋知雨的眼睛已经亮了起来,好奇地打量着餐台上琳琅满目的茶点和咖啡。
“珈安,那个小蛋糕看起来好好吃!还有那个像云朵一样的点心是什么?”宋知雨小声问她,语气里充满探索欲。
沈珈安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应该是慕斯蛋糕和马卡龙。”她回答,然后下意识地补充了一句,“要去尝尝吗?”
“可以吗?”宋知雨跃跃欲试。
于是,沈珈安的“角落隐身计划”破产了。她陪着宋知雨走到餐台边。宋知雨像只好奇的蝴蝶,在小点心之间流连,每样都取一点点,眼睛因为发现美食而闪闪发光。沈珈安则负责拿咖啡和盘子,偶尔在她拿不定主意时给出非常理性的建议:“这个偏甜,你可能更喜欢那个抹茶味的。”
期间,有两位沈珈安的同事过来打招呼。看到沈珈安身边站着一个面生、气质迥异的漂亮女孩,都露出了些许惊讶和探究的表情。
“沈工,这位是?”一位比较相熟的同事问道。
沈珈安顿了一下,平时她一定会简单回答“朋友”便结束话题。但今天,她看到宋知雨落落大方、带着友好微笑的脸,介绍词在舌尖转了一圈,变成了:“这是我的朋友,宋知雨,是位非常优秀的插画师。”她甚至下意识地用了“非常优秀”这个程度副词。
宋知雨也笑着和对方打招呼:“你好,我是陪珈安来学习的,你们行业的东西好深奥啊。”
同事寒暄了几句,主要是好奇宋知雨的工作,聊了几句便离开了。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没有沈珈安预想中的尴尬或需要费力解释的场景。宋知雨的存在,反而像一种缓冲剂,让这种工作场合的社交变得没那么公式化。
茶歇结束,回到座位。宋知雨小声对沈珈安说:“你同事好像人都挺nice的嘛。”
“嗯。”沈珈安应了一声,心里想的却是,因为你在,所以似乎一切都变得稍微……“nice”了一点。
最后的冷餐会环节,灯光变得柔和,气氛也轻松了不少。沈珈安依旧不是长袖善舞的类型,但这一次,她没有刻意寻找角落。她和宋知雨一起取了些食物,找了一张靠窗的小圆桌坐下。
宋知雨对餐饮显然更有研究,她会点评哪道沙拉酱汁调得出色,哪个小牛肉卷火候恰到好处,还会把她觉得特别好吃的点心分一半到沈珈安的盘子里:“这个你一定要试试!”
沈珈安安静地吃着,听着宋知雨轻声细语的“美食导览”,偶尔附和一句。她注意到,即使是在这样的场合,宋知雨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和她完全不同。她会注意到餐具的造型、餐盘摆放的艺术感、甚至窗外城市灯光的色彩层次,并小声分享给沈珈安。
这种视角的分享,像为沈珈安常年专注于数据和逻辑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看到了之前从未留意过的色彩和形状。
期间,有一位之前和沈珈安公司有过合作的技术总监过来聊天。对方显然是个技术狂热者,话题很快深入到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沈珈安习惯性地进入应对模式,言简意赅地回答着问题。
宋知雨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没有试图插话,但也没有露出无聊或不知所措的神情。她只是偶尔喝一口果汁,目光温和地看着交谈的两人,或者在沈珈安回答完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后,对她露出一个浅浅的、带着些许钦佩的微笑。
那个微笑,像一个小小的信号,无声地传递着支持和认可。沈珈安接收到这个信号,原本有些公事公办的语气,不知不觉间放缓了一些,甚至尝试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一个技术难点。
技术总监离开后,沈珈安轻轻松了口气。
宋知雨立刻小声说:“哇,你们聊的东西真是完全听不懂,但感觉你好厉害啊。”
沈珈安看她一眼:“只是工作内容而已。”
“但能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讲得那么清楚,就是很厉害啊。”宋知雨坚持道,眼神真诚。
沈珈安没有再反驳。一种微妙的、被认可的感觉,不仅仅是在专业领域,而是在她整个人的存在方式上,悄然升起。
冷餐会接近尾声。没有预想中的疲惫和不耐,时间似乎过得比以往都快。
“怎么样?是不是很无聊?”离开酒店时,沈珈安问宋知雨。
“不会啊!”宋知雨摇摇头,眼睛在夜色中依然亮晶晶的,“虽然报告听不太懂,但是点心很好吃,而且看到你在你的领域里的样子,感觉很新奇,也很……酷。”
她用了“酷”这个词。沈珈安微微一愣。
“而且,”宋知雨笑着补充,“能陪你一起,就不无聊。”
夜晚的风带着凉意,但沈珈安觉得心里很暖。这一次的“社交任务”,因为有了宋知雨这个“并行进程”,体验被彻底重构了。它不再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去应对的负担,反而变成了一次有趣的、甚至略带启发性的经历。
她看到宋知雨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臂,便脱下自己的浅灰色西装外套,递给她:“穿上吧,有点凉。”
宋知雨愣了一下,接过还带着沈珈安体温和淡淡香水味的外套,披在身上,嘴角弯起一个大大的弧度:“谢谢珈安!”
两人并肩走向地铁站。城市的霓虹倒映在湿润的路面上,色彩斑斓。沈珈安看着身边披着自己外套、兴致勃勃地回忆着哪道点心最好吃的宋知雨,心里那片灰度的世界,仿佛被悄然注入了来自她光谱里的,温暖而持久的色彩。
这一次的“系统更新”,运行得异常顺利,且效果显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