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入凤仪宫的正殿门槛之前,顾文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鼻间充斥着淡淡的安息香的味道。旁边的黛玉也是屏气凝神,莹白的手指都有些微微颤抖。
她们一起快步走到皇后的凤座之前,叩首行礼。
在天下最尊贵的皇后娘娘面前,她们是不敢抬头的,然而宝座之上却传来一阵小孩子清脆的笑声。
顾文宁和黛玉身体都僵住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从旁边传来:“阿越,不要胡闹了。”
卢皇后还在侧殿内更衣,大公主居然就跑了出来,还假传懿旨,将今天的两位客人提前召了进来。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她爹跟她爷爷互丢板砖,打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难分难解。她却像个没事人似的到处胡闹。也不知道这没心没肺的样子,到底是随了谁?
顾文宁伏在地下,听到卢皇后与大公主的对话,心想:皇后也将自己的女儿称作阿某,倒像是她们江南的习俗。况且卢姓也是江南大姓……
还没等顾文宁想完,皇后便回到了她的凤座之上,对顾文宁和黛玉说:“起来吧。”
顾文宁和黛玉侍立在原地,垂着脑袋,就听到皇后说:“小孩子胡闹,让你们见笑了。”
皇后居然是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但皇后可以屈高就下,她们可不敢打蛇随棍上。
卢皇后见顾文宁和黛玉两人依旧是如此拘谨,便唤黛玉上前,就像普通的长辈关爱小孩子一般,问她许多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喜欢吃什么?都读过什么书?如今住在哪里?”黛玉一一的都答了。
皇后便转向顾文宁,夸奖她说:“你把孩子教养的很好,不亏是以全副嫁妆奉养婆婆的贤妇。”
顾文宁又吃了一惊。当初她舍弃了婆婆郑惠姑送给她的那几车破铜烂铁的价值,本来想的就是买一个好名声。
贤德的名声是个枷锁,但也可以是盾牌,让她可以行走在这个世上,更大胆的去做一些事情。
有了贤妇的名声,本来是离经叛道之举的,众人却带着一层滤镜去看,说不定就看出她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善行。
不过顾文宁之前接到的消息,她下单的好名声只到账了一点点,如今也只不过在扬州一带有所流传罢了。
江南多商人,商人重利,像顾文宁这样把大笔财产白白送出去的傻子,在一些人中间是受人嘲笑,而不是被人称道的。
皇后是怎么知道的?也许她真的是江南人。是她的家人告诉她的吧?
顾文宁赶紧谦虚几句。卢皇后又开始问她:“我看你没有穿诰命的礼服,你竟然没有封诰吗?”
顾文宁答道:“妾身改嫁后,便不能再用前夫的封诰。再嫁林如海后,还没有获得新的封诰。”
这是本朝的制度。妻子改嫁后将失去因前夫所获得的一切荣誉。而林如海之前已经为贾敏求过封诰,顾文宁作为继室,需要等到林如海三年任期满后,才能向朝廷上表。
皇后点头:“难怪。不过太祖也曾说过,若有才能卓异之人,可以不遵循此常例。你的孝行感天动地,理应获得朝廷的表彰。”
既然皇后这么说,顾文宁也就接受了,又向她扣头谢恩。本来两年后她顺理成章也会有诰命品级,这也不算是特别出格的奖赏。
不过皇后显然还有更多话要说:“大公主之前选的伴读被筛下去了,我看林姑娘很好,聪明懂事,不如让她给大公主伴读如何?”
顾文宁的脑瓜嗡嗡的。皇后选在这种敏感时期召见自己,真的只是想要表彰她孝顺婆婆吗?让黛玉给大公主做伴读,这里面不会牵扯到太上皇与皇帝之争吗?
顾文宁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这里面所有的牵扯和利弊,她只能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娘娘如此抬爱,妾与小女都感激不尽。只是黛玉从小身体多病,从会吃饭时便开始吃药。妾身担心她服侍不好公主。若是耽误了公主的学习,就罪该万死了。”
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女孩子轻哼的声音。顾文宁这才知道大公主还没离开,也有可能是被皇后赶走后又回来了。
这次皇后却没有搭理自己女儿。她专注的看着顾文宁,语气不像之前那样和悦了:“我看黛玉虽然生得有些娇弱,但还不至于到了耽误学习的地步吧。她在荣国府,不是每天照常读书吗?”
顾文宁的呼吸停止了一瞬——皇后是有备而来。虽说荣国府的保密程度一向不大好,不过她是一国皇后,要操心的事可太多了,若不是刻意调查,怎么会知道一个寄居亲戚家的小姑娘在荣国府的所作所为。
然而她已经开口拒绝了皇后,开弓没有回头箭。顾文宁硬着头皮说:“妾不敢说谎。荣国府也常请太医到府为黛玉诊治,娘娘不信,可以垂问这些太医。”
幸而皇后并没有再纠缠下去。顾文宁和黛玉行礼告退。离开凤仪宫时,顾文宁的后背已经湿透了。被冷风一吹,她打了个喷嚏。
负责引导顾文宁出宫的小内监便对顾文宁说:“如今是乍暖还寒,最容易生病的时候,夫人可要保重身体。”
顾文宁仔细品味了几遍太监对她说的话,实在是没有从他的话里听出威胁的意味,真的只是普通的关心,一时间更有些纳闷了。
兴许这小内监并不是皇后的心腹吧,皇后的态度并不能影响到他。
远远看到了贾家送他们来时的两顶轿子,顾文宁便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厚厚的荷包,迅速的塞到了小内监手中,小内监也行云流水般送入自己的袖中,便告辞离去。
来送顾文宁和黛玉的,不仅有贾家的下人,还有王熙凤的丈夫贾琏。贾琏见到两人出来,忙问怎样。
顾文宁只跟他说:“娘娘见了我,说要表彰我侍奉之前的婆婆非常孝顺,要给我封诰,还说我把黛玉教养的很好。”
贾琏听了是喜事,才放下心来。他当然知道顾文宁改嫁过的事情,但也仅限于此。
他便对顾文宁和黛玉说:“太太和林妹妹快进轿吧。如今天还不算暖和呢,我们快些回去。老祖宗在家里也一定等的非常着急。”
一时顾文宁和黛玉上了轿子,贾琏自己却是骑的高头大马,护卫在顾文宁和黛玉左右。众人急匆匆的回到家。
贾母在她的屋里坐的非常不安稳,听说顾文宁和黛玉回来了,一叠声的叫人快迎进来。
贾母屋里依然是满满的人。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凤姐都在,三春姐妹也在,就连薛姨妈和宝钗也都在。
薛姨妈其实比贾母心里还要惶恐不安。宝钗进宫伴读的事情耽搁下来。黛玉却被皇后娘娘叫进了宫里。薛姨妈心里有个奇怪的想头,宝钗这个伴读的位置是不是要被林黛玉抢走了?
顾文宁知道众人都急等着她说话。她依然先说了之前对贾琏讲过的事情。不过贾母自然问的比贾琏要详细多了,顾文宁便跟她讲了她之前把嫁妆留给婆婆的事情。
贾母是个做婆婆的人,这一辈子又没有缺过钱,因此便对顾文宁的做法非常赞赏:“难怪皇后娘娘也要表扬你。你做的很对。这是好事,我们理应庆祝一下。”
顾文宁赶紧拦住贾母:“皇后娘娘还说了另外一件事。”
贾母又着急起来,问是什么事。
顾文宁便说了皇后要黛玉给大公主伴读的事情。
听到伴读两个字,薛姨妈眉头一跳,后面又听清了,说的是大公主,并不是阳平郡主,这才稍稍放心下来。
顾文宁说:“皇后娘娘能够看中黛玉,这真是对我们家天大的恩典。只是我想着在皇后娘娘面前不能说谎,便说了黛玉体弱的事情,若是耽误了大公主的学习,倒是我们的不敬了。皇后娘娘听了,就收回了懿旨。”
屋里传来一些人遗憾的叹息声。京里多少贵女盯着给大公主伴读这个香饽饽呢。黛玉还不到年纪,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实在难得。
不过自从张景升的案子出了之后,太上皇和皇帝明着开撕。京里但凡政治敏感度高一点的人家,都不愿意在这种时候跟皇家的人牵扯的太深。
然而贾家人却似乎还是少一根弦,这屋里不少人都觉得顾文宁简直太傻,居然就这么把黛玉伴读的机会推掉了。
甚至还有人在暗暗猜测,顾文宁平时看起来对黛玉这么慈爱,然而到了关键的时刻,后妈终究是不如亲妈。
贾母语气里也带着些遗憾,然而她还是对众人说:“要侍奉公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是臣,公主是君。臣子在君主面前,不能有片刻的失礼,否则就是大不敬。黛玉的身体确实差了一点。一则耽误了公主读书,是我们的罪过。二则我这个做外祖母的也舍不得黛玉去吃那个苦。”
贾母这番话说出来,众人当然不敢再说什么,只是齐齐道:“老祖宗说的对。”
凤姐还上来缓和气氛:“虽说林妹妹没能进宫。但顾太太还是获得了一个封诰,这也是大喜事一件。”说着又撺掇着顾文宁摆酒请客。
顾文宁只好说:“在府里这么些日子,多承大家的照顾。我摆酒请客是应当的。只是今日虽然是黛玉体弱的缘故,却终究是拂了皇后娘娘的美意。我心里惶恐,今日便算了吧。”
王熙凤自然不再纠缠。
一时贾母把众人都打发出去,让她们去各干各的,却留下了顾文宁和黛玉。贾母让顾文宁坐在她的身边:“今天皇后娘娘还说别的了吗?”
顾文宁回答:“皇后娘娘就说了这两件事。不过我拒绝了黛玉做伴读的事情之后,皇后娘娘似乎非常不高兴。”
贾母沉思了片刻。当她开口的时候,说的却是:“你知道林姑爷是太上皇钦点的探花吧?”
顾文宁当然知道。
贾母又说:“你还知道林姑爷是太上皇退位之前着意安排的巡盐御史吗?”
算算时间,确实是这样的,不过顾文宁之前却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只是太上皇钦点的探花,还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毕竟像她的三堂哥顾文驰还是新皇恩科点中的进士呢。但他一获得了功名,便跑回南方做官去了,压根不想着自己作为天子门生,应该怎样报效皇帝。
林如海任巡盐御史是三年考满之后的正常升迁。太上皇用人,尤其是到了晚年,又有些随心所欲的毛病。将林如海这样的清流官,调到地方去,任巡盐御史,虽然不是常例,但也不算出格。
可如果是太上皇刻意的在退位之前把林如海安插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那林如海只能是太上皇心腹中的心腹!
顾文宁在心里已经把林如海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瞒着她。
幸而她误打误撞,拒绝了皇后。虽然得罪了皇后,但比起背叛了太上皇可能招来的灾祸,这都不算什么了。
最后贾母跟顾文宁说:“我觉得你做的对。这种时候咱们是该小心点。虽然说得罪了皇后娘娘,但毕竟皇后娘娘在深宫之中,并不参与政事。”
当然他们要忧虑的是皇后娘娘背后是不是站着皇帝呢?
皇帝他们当然得罪不起,但太上皇他们就得罪得起吗?
这真是一场致命的游戏。
下一本书《大小姐的继承之战》的封面我都做好了,我真的太闲了,这本书的数据也不好,又不能加更,憋死我了[捂脸笑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卢皇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