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又是想摆烂的一天 > 第139章 第 139 章

第139章 第 139 章

当京城里的各方势力得知,南下调查官船遇袭、贾葳动用火器一案的,并非预想中的都察院御史或刑部官员,而是直接出自内卫系统、直属皇帝统辖的北镇抚使丁仪时,许多嗅觉灵敏的“聪明人”立刻闭上了嘴巴,偃旗息鼓。

内卫插手,意味着皇帝已将此事定性,不容外人置喙。

这时候再跳出来弹劾贾葳,无异于明目张胆地和皇帝对着干,自寻死路。

即便仍有几个反应迟钝或利益牵扯过深、不甘心就此罢休的,还在那里零星地上蹿下跳,鼓噪几句,却也如同投入湖面的小石子,连点像样的涟漪都未能激起,便彻底沉没了。

但皇帝这般明晃晃的偏爱与回护,将贾葳牢牢地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也惹得那些被贾葳“退耕还牧”政策逼着割肉放血的勋贵集团极度不满与怨愤。

那些平日自诩清流的官员们看着几乎绝大多勋贵都不满贾葳,私底下找准机会就添一把火。

在他们的理想诉求里,皇帝可以有宠臣,但那宠臣最好是个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弄臣,将“谄媚”技能点满即可。

如此,追求名声的清流可以靠他刷名望,追求富贵的朝臣可以靠他拿到利益。

这样一来三方都能相安无事,若是处理得好,甚至能达到三方共赢。

可贾葳呢?

他非但不是弄臣,反而能力出众,锐意改革,深得两位陛下的赏识与信重。

他不仅没让勋贵和清流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拿着皇帝赐予的权柄,大刀阔斧地损害他们的核心利益。

这样既有能力又深得圣心、还挡了他们财路政途的“宠臣”,如何能容得下?!

皇帝身处权力中心,自然也感受到了来自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日益增长的抵触与压力。

他虽倚重贾葳推行马政改革,但也深知不能将作为王朝统治基石的两个集团逼迫过甚,需得适时安抚,维持朝堂势力的平衡。

于是,他略作思量,便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既能彰显恩德、又不会过多涉及前朝政务的方式——给予后宫嫔妃恩典。

他下旨,准许宫中嫔妃的女性长辈,于每月逢二、逢六的日子,递牌子申请入宫探望。

这道恩旨一下,对于常年禁锢于深宫高墙之内、几乎与外界断绝亲缘往来的妃嫔们而言,不啻于久旱逢甘霖。

整个后宫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往日沉闷压抑的气氛都活跃了不少,妃嫔们脸上也多了几分真切的笑意与期盼。

这日正是月中十五,按宫规,皇后需率领后宫有品级的妃嫔,前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

依照礼制,太后本应居于慈宁宫。

但如今太上皇尚在,为方便侍奉,太后平日多随太上皇一同居住在建宁宫,唯有初一、十五这样妃嫔固定请安的日子,才会移驾慈宁宫接受朝拜。

慈宁宫内,香薰袅袅,气氛庄重肃穆。

皇后领着傅贵妃、吴贵妃、周贵人等一众妃嫔,规规矩矩地向端坐于上首凤座中的太后行礼。

请安的队伍中,除了皇帝的后宫,还有几位位份较高的太上皇妃嫔,如几位太妃、太嫔。

往日里,无论得宠与否,大家都是困于这四方宫墙内的女子,命运相似,相见时虽也免不了暗流涌动,但表面总维持着一团和气,毕竟谁也没有比谁更幸运——都是一辈子老死宫中,难得见家人一面的可怜人。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

皇帝的恩典,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皇帝的妃嫔们,每月有了六次与母亲、祖母相见的机会,可以诉说宫中苦闷,可以得知家中近况,这份情感慰藉与外界联系,是难以估量的恩宠。

而太上皇的妃嫔们,却并未得到同样的恩典。

她们依旧如同往日,只能在深宫中默默度日,看着曾经或许地位还不如自己的“晚辈”们,如今却能定期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第一次,在这象征着后宫最高规格、最讲求“和睦”的请安场合,一种无形却无法弥合的裂缝,悄然出现在了太上皇妃嫔与皇帝妃嫔之间。

那份潜藏在恭敬礼仪下的羡慕、酸涩、甚至是不平与怨怼,虽然无人宣之于口,却弥漫在空气里,清晰可感。

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随着时间推移,每月那六天的对比将会一次次上演,这道裂缝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忽视。

这日晚膳时分,太上皇、太后以及皇帝水栋,如同往常一样在建宁宫一同用膳。

席间并无外人,太后看着沉默用餐的丈夫和儿子,想到白日慈宁宫那微妙而压抑的气氛,心中叹息,觉得此事不能放任不管。

她放下银箸,也不迂回,直接便将今日请安时感受到的、因皇帝恩典而引起的隔阂与不平,委婉却清晰地说了出来。

“……说到底,都是伺候帝王的人,虽说辈分有差,但将心比心,妹妹们瞧着栋儿后宫的女子能与家人相见,心中难免凄楚。她们中,好些人的母亲也还健在,同样是为人女,这份思念之情,并无不同。”

太后语气温和,带着劝解之意,虽然她的老母亲早已不在,但也能体会那份心情。

太上皇听着妻子的话,放缓了手上夹菜的动作,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眼神转向一旁正埋头吃饭,试图降低存在感的儿子。

皇帝感受到父亲的目光,心下惴惴,有些心虚地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

他当初只想着安抚前朝,顺便施恩后宫,收买人心,却忽略了太上皇后宫这一层关系。

如今被母后点破,他才意识到,这事还真有些难办。

关键在于太上皇尚在。

如果太上皇已然驾崩,那么皇帝作为天下之主,如何对待先帝妃嫔,自有其权柄,即便不予特殊恩典,也无人能置喙。

可现在太上皇健在,这些太妃太嫔名义上仍是太上皇的妃嫔,皇帝作为儿子,根本没有权限去越俎代庖,安排她们的待遇。

然而,从情理上讲,同样身为帝王妃嫔,伺候的还是地位更高的太上皇,她们似乎更应该享有觐见家人的恩典才对。

如今的尴尬境地就在于,皇帝抢先给了自己后宫恩典。

若是太上皇随后效仿,给了自己妃嫔同样的待遇,那皇帝就要担上一个“不孝”的罪名——你父亲还在世,你怎可先行施恩,僭越礼制,让你父亲拾你的牙慧?

可若是太上皇对此置之不理,不给恩典,那外界又会如何看待太上皇?

刻薄寡恩?

连陪伴自己多年的妃嫔一点小小的请求都不愿满足?

这于太上皇的贤名有损。

想通其中关窍,太上皇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无名火。

这个蠢儿子,做事顾头不顾尾,不知不觉间又把他这个老子给坑了!

他越想越气,猛地拿起手边的象牙筷,就朝着皇帝的头上掷了过去。

“啪!”一声轻响,筷子打在皇帝的前额上,又掉落在桌上。

皇帝“哎呦”一声,却不敢躲闪,更不敢抱怨,只能规规矩矩地站起身,垂手侍立。

他这顿打挨得确实不冤。

但凡他发布旨意前,能提前跟太上皇通个气,商量一下,或者直接在旨意中带上“奉太上皇慈谕,准许两宫妃嫔女眷入宫探视”之类的字样,哪还会有现在这些糟心事儿?

“好了好了,”

太后见儿子挨了打,终究是心疼,连忙拦住犹自气恼的太上皇,劝解道:“现在怪栋儿也无济于事,还是想想如何补救才是正理。要不……就让妹妹们也依此例,每月准许女眷入宫探望?大不了……让她们多见几次,以示区分恩宠?”太后试图提出折中方案。

太上皇闻言,却是冷哼一声,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傲然:“让朕拾他的牙慧?后世史笔如铁,会如何记载?说朕效仿儿子,施舍小恩小惠?绝无可能!”

他一生好强,年纪越大越看重身后名,绝不容许自己的名声沾染上如此污点。

皇帝见父亲盛怒,更加小心翼翼,连忙亲手盛了一碗温热的汤,恭敬地奉到太上皇面前,姿态放得极低,试图平息父亲的怒火。

太上皇看也没看那碗汤,目光沉凝,陷入了沉思。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权衡着利弊。

太上皇晚年虽耽于享乐修道,但帝王心术与对名声的看重早已刻入骨髓。

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太上皇终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久居上位的威严:

“既然要施恩,那就施一场旷古未有之大恩!小打小闹,徒惹人笑。传朕旨意:宫中凡有品级的妃嫔,其家中若有重楼别宇、庭院宽敞,足以驻跸关防者,不拘时日,准其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归家省亲,以尽骨肉私情,叙天伦之乐事!”

此言一出,不仅皇帝愣住了,连太后也吃了一惊!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准许女眷入宫探望,而是允许后宫妃嫔本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浩浩荡荡地摆开皇家仪仗,风风光光地回到自己的娘家省亲!

这是历朝历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殊恩!

其规模、其声势、其代表的荣耀,远非每月几次入宫探望所能比拟!

太上皇这一手,不可谓不高明。

他不仅瞬间化解了皇帝造成的尴尬局面,将可能损害自己名声的隐患消弭于无形,更是以一种远超皇帝恩典的姿态,彰显了自己作为太上皇的权威与仁德。

同时,这道恩旨一下,所有符合条件、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妃嫔都将感念他的恩德,而皇帝之前那道恩旨,相比之下顿时显得黯然失色。

皇帝怔忡片刻,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躬身道:“父皇圣明!此乃旷世恩典,儿臣感佩万分!”

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父亲手段的佩服,也有一丝被彻底比下去的黯然。

只是,这道旨意一旦颁布,不知又将在京中掀起怎样的波澜,那些有女儿在宫中的权贵世家们,为了迎接这前所未有的“皇妃省亲”,又将耗费多少金银,营造何等样的府邸园林来承接这份“殊恩”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向往的生活之湘西赶尸匠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