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次第亮起,将偌大的宫殿映照得如同白昼,却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的森严等级。
虽是家宴,却御座高悬,帝后端坐于上,威仪天成。下首依次是大皇子、二皇子、萧宥宁、三皇子。
看似一家团圆,座次却泾渭分明,连案上器皿的纹样、菜肴的品级,都暗藏着不可逾越的规矩。
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却掩不住席间暗涌的机锋。
皇帝率先举杯,目光落在萧宥宁身上,语气带着几分似是而非的赞许:“宁儿此次南下,整顿盐务,筹措军饷,确是辛苦了。朕心甚慰。”他略一停顿,话锋微转,似有深意,“只是女儿家,锋芒过露,终非长久之计。往后还需谨言慎行,方是安身立命之道。”
萧宥宁起身,垂眸恭敬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杯中酒液微晃,映出她平静无波的眼底深处的一丝冷意。这哪里是夸赞,分明是告诫她莫要再过多插手朝堂之事。
皇后适时接口,笑容温婉,话语却如绵里藏针:“皇上说的是。宁儿啊,这朝堂终究是男人们建功立业的地方。你年纪也不小了,终身大事才是正经。你大哥时常惦记着你,这次可是为你精心挑选了几位佳婿人选呢。”她目光慈爱地看向大皇子,暗示之意不言而喻:这天下,迟早是大皇子的,她一个公主,早些嫁人安分下来才是正道。
大皇子萧璟宏脸上立刻堆起得意之色,连忙接话:“正是!妹妹放心,为兄替你物色的,皆是万里挑一的才俊。”他如数家珍般报出三个名字,一个是累世公卿的嫡长子,一个是新兴世家的翘楚,还有一个是今科状元郎。每报一个,目光便若有似无地扫过二皇子,带着隐隐的挑衅。
皇帝和皇后闻言,亦是含笑点头,一唱一和地附和。
“宁儿眼光莫要太高,”皇帝语气平淡,却字字敲打,“你年岁渐长,京中关于你的流言蜚语……唉,终究对名声有碍。早日定下,也好了却朕与你母后一桩心事。”
皇后亦柔声劝道:“女子终须有个归宿。那几位公子家世品行都是极好的,切莫错过了良缘。”
谁都听得明白,大皇子推荐的人选,皆是他一派的心腹臂膀。若萧宥宁嫁过去,便是将她的势力、乃至她背后隐约代表的谢家军旧部,都绑上了大皇子的战车。
这哪里是说亲,分明是**裸的政治拉拢。
二皇子萧彻岂会坐视不理?
他轻笑一声,慢条斯理地放下酒杯,目光转向萧宥宁,语带关切,却暗藏锋芒:“大哥挑选的自然都是好的。不过,依弟弟看,倒有一人,对妹妹痴心多年,才是真正的良配。”
他顿了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便是谢相家的嫡公子。全京城谁人不知,谢公子对妹妹情根深种,非卿不娶。谢相乃文官之首,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妹妹若嫁入谢家,才是真正的珠联璧合,于妹妹、于朝廷,都是美事一桩。”
席间霎时一静。
谢相是二皇子的坚实臂膀,其子若尚公主,二皇子势力必然大涨。这已不仅是争抢萧宥宁,更是两位皇子在帝后面前,对未来储君之位的又一次无声交锋。
谁娶了萧宥宁,谁便能在夺嫡的天平上,加上一枚极重的筹码。
一直安静坐在末座的三皇子萧允明,看着阿姐被众人如同物品般评头论足、争来抢去,小脸上满是焦急,忍不住想开口:“父皇,母后,阿姐她……”
“允明,”皇后淡淡打断他,语气虽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年纪尚小,学业未成,许多事情还不懂。你姐姐终究是要嫁人的,不能一辈子陪着你。这等大事,自有你父皇、母后和兄长们为你姐姐做主,你安心用膳便是。”
萧允明张了张嘴,在皇后平静却极具压迫感的注视下,终究悻悻地低下了头。
二皇子见状,唇角笑意更深,又似无意般补充道:“哦,对了,儿臣还听闻,此番妹妹在江南声名远播,连几个番邦小国,都动了心思,想要求娶妹妹回去做他们的王后呢。妹妹今年,可真是桃花旺盛,令人艳羡。”他轻飘飘几句话,将萧宥宁的婚事与邦交牵扯在一起,局面愈发复杂。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萧宥宁身上,或审视,或算计,或担忧。她如同风暴中心,承受着来自至亲的明枪暗箭。
萧宥宁缓缓放下酒杯,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座上每一位“家人”。
父皇看似慈爱,实则希望她顺从地嫁给大哥的人选,安分辅佐兄长,同时绝不愿她背后势力流向外邦;母后温言软语,只为巩固嫡子地位;兄长们更是将她视为争夺权力的筹码。
无人真心问她一句,她想要什么。
她心中冷笑,面上却绽开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几分困扰的浅笑,声音清越,打破沉寂:“父皇、母后,两位皇兄如此厚爱,为宁儿考量这般周全,连番邦贵客都如此抬爱,宁儿……实在受宠若惊。”
她微微蹙眉,露出女儿家,面对众多选择时的娇憨与为难:“只是人选如此之多,各位皆是人中龙凤,一时之间,宁儿真是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抉择了。”她顿了顿,起身离席,向帝后郑重一拜,“女儿斗胆,向父亲、母亲讨个恩典。”
皇帝眸光微闪,心中实则不耐,觉得这个女儿实在事多,不安于室,但面上依旧维持着慈父模样:“哦?宁儿有何想法,但说无妨。你的终身大事,自然要慎重。”
萧宥宁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看似天真却又坚定的光芒:“既然诸位才俊皆有意,而女儿又难以决断。不如……便将这选择之权,交由天意与本事。女儿恳请父皇母后允准,将此番择婿之事,办成一场公开的比试。文韬武略,品性情操,皆可设为考核。最终胜出者,便是女儿的天定良缘。如此,既显得公允,不至辜负任何一方美意,也能为天下人留下一段佳话。不知父皇、母后意下如何?”
话音落下,满座皆惊。帝后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意外与审视。大皇子二皇子亦是皱眉,这显然超出了他们预设的剧本。
然而,萧宥宁的话合情合理,将难题抛回给了所有觊觎者,也暂时打破了僵局。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她微微垂首,唇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弧度。
这场看似温馨的家宴,最终在一种微妙而紧绷的气氛中散去。
回长公主府的马车上,一路寂静。
萧宥宁靠着车壁,闭目养神,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片浅淡的阴影,遮住了所有情绪。
姜稚虽察觉到,萧宥宁此刻心情不佳,但碍着周围人多,终究还是将想询问的话,咽了回去,只是目光,时不时担忧地,扫向那扇紧闭的车窗。
直至回到府中,屏退左右,只剩下她们二人在寝殿内,萧宥宁周身那层无形的、强撑着的外壳,才仿佛一点点碎裂开来。
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走到梳妆台前坐下,看着铜镜中那个妆容精致、衣饰华贵,眼底却难掩疲惫的自己,久久不语。
姜稚默默跟了过去,站在她身后。镜中映出两人一坐一立的身影。
她看着萧宥宁抬手,似乎想自行卸去鬓间沉重的珠钗,指尖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试了几次,竟未能顺利取下。
姜稚无声地叹了口气,上前一步,轻轻按住了她的手。“我来吧。”
萧宥宁动作一顿,没有拒绝,顺从地放下了手,任由姜稚灵巧的指尖,小心翼翼地,替她拆卸掉,那些象征着她身份与束缚的饰物。
金钗、步摇、珠花……一件件被取下,放在铺着软缎的托盘里,发出细微的轻响。
沉默在空气中蔓延,却并不令人尴尬,反而有种相依般的静谧。
就在最后一支玉簪被取下,如云墨发披散下来的那一刻,萧宥宁望着镜中卸去华饰、显得格外清减脆弱的自己,忽然极轻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几乎难以捕捉的茫然与自疑:
“姜稚,你说……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或者……我本身就不够好?”
她没有明说,但姜稚瞬间就听懂了。她不是在问朝堂权谋,也不是真的在问自己是不是不够好。她是在问,为何父母兄长,那些本该是最亲的人,给予她的却只有算计与权衡,而没有半分纯粹的爱护。
姜稚没有立刻回答。
她拿起一旁的温湿软巾,动作轻柔地,替萧宥宁擦拭掉脸上精致的妆容。
脂粉褪去,露出底下原本莹润,却略显苍白的肌肤,眼下淡淡的青黑也更明显了些。
她一边细致地擦拭着,一边仿佛闲聊般,用她特有的、带着点江湖气的直白语气说道:
“我以前在市井混迹的时候,听过一个特简单的理儿。”她顿了顿,看着镜中萧宥宁微微侧耳倾听的模样,继续道,“有些东西,你总觉得它怎么变得这么少了,其实啊,可能并不是它变少了。”
她放下软巾,拿起玉梳,开始一下下,极有耐心地梳理着萧宥宁的长发,声音平稳:“而是从一开始,它就没有很多。”
萧宥宁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
寝殿内烛火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交织晃动。
萧宥宁若有所思,眼神有些空茫地望着镜中的自己,和身后那个专注为她梳理长发的人。
姜稚梳理的动作未停,声音放得更缓了些,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清醒:“我想,你心里应该也是明白的。这世上的所有爱,其实……都不可以强求。”
这句话像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羽毛,却精准地压垮了,萧宥宁心中某处一直强撑的堤防。
她猛地转过头,抬眸看向姜稚,轻声问,带着最后一点不愿相信的希冀:
“连父母的爱……也是如此吗?”
姜稚迎上她的目光,没有回避,没有安慰,只是肯定地、清晰地回答:
“父母的爱,更是如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9章 家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