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兵?和亲?
傅之衍立于殿前,眸光动了动,若有似无的瞥了眼右手边的孟文君。
“荒唐!”乔昭顿时怒了,小脸肃起,“什么和亲?谁去和亲?孟文君你再给朕说一句试试?!”
这提出的都是些什么破问题!
他自小只有乔知意一个胞姐,怎么可能为和南方十六国之一交好,就舍得把她送去和亲?
“皇姐既已封号昭阳,便永远是我大梁朝最尊贵的长公主,朕唯一的胞姐!若真如你所言,那小国必私藏祸心,朕非派十万精锐铁骑踏平西秦不可!”
朝臣中大多也是这么理解的,但见皇帝反应如此之大,纷纷吓得不敢多话。
“陛下息怒,”孟文君俯身歉道:“此非微臣本意。”
皇亲国戚这么多,远在封地久居的亲王一抓一大把,如今陛下只心系长公主,也是他出题时未曾考虑到的。
但和亲非此题重心,他本意是……
“孟大人是想看看,再此类情况下,本宫会如何应对西秦国增兵一事?”女子声音慢悠悠的自帘后传出,她问的和缓,丝毫不见恼意。
“正是。”孟文君承认道。
“殿下心中可是有了对策?”
见此,小皇帝忍不住轻哼一声,看向孟文君的眼神依旧不满,却也没再紧抓着问题不放。
若非父皇生前和他强调过此人贤能,可担朝中大任,他真恨不得把孟文君连贬几级再外派出京。
“如陛下所言,踏平西秦可好?”
乔知意带着笑意调侃道。“孟卿你看,只要使一招杀鸡儆猴,小国自然不敢再犯。”
这个回答难免有些草率。孟文君拢袖,面色淡而温和,心中却不免得泛出一丝失望。
承平三十载,大梁文华鼎盛,武备渐弛,民间尽是书生高谈阔论,佩帏飘香,哪是说打就能打过的?
长公主善政不假,但对于军事……
孟文君垂下眸子,无声叹了口气。
乔知意顿了顿,又道:“只可惜,我朝江山广阔秀丽,但若想进攻西秦,如今怕是难以取胜。”
见她语气低落下来,乔昭赶紧侧身朝帘后安慰:“皇姐莫怕,朕还守在大梁呢,定不会将你送去。”
“本宫明了,于是便想,皇弟何不先面上许嫁宗室女,再令江陵都护府佯作换防,实则沿崇吾山埋下伏兵……”
乔知意说的慢,尽量让所有人听清。
“此计可行。”太尉穆安声音极轻的赞同,又伸手扯了下孟文君的袖子。
正有些郁闷的御史大夫转过头,还未问上些什么,就听到乔知意在帘后用手敲击案面,叩出一记脆响。
孟文君一愣,若有所感的抬起头。
“皇弟如何觉得?本宫原先计划的是,他既然要求‘和’,我朝便送他个‘瓮中捉鳖’,彰显大梁威仪。”
“原先计划”这几个字,让台下诸臣心中一动。前排大臣互相看了看对方,昨日在场的几位更是直接意识到长公主此番是想引出些什么。
只是没成想,她能借着孟文君的问题,将此事搬到台面上。
“朕自然觉得皇姐说的对。”
乔昭尚未反应过来,只是一味应和。
乔知意语速加快,声音短促又夹杂几丝不解的问向乔昭:“那皇弟,我朝在册兵员几何?”
乔昭思考了下,发觉脑中对此没准确印象,干脆小手一招:“兵部尚书何在?”
公孙澄慌忙出列,熬了整晚的眼下青黑明显。
他知晓皇帝是把问题抛给了他,于是躬身回道:“回陛下,各州府合计......四十八万。”
这还是除去一些混日子的纨绔后,往多了报的,老弱都算,其中大半还集中在边关。
若遇战事,还得在民间重新征兵。
乔知意秀眉拧起,干脆越过乔昭,对兵部尚书再次发问:“四十八万中,善战者多少?”
“这……”公孙澄微微偏过脑袋,袖中手指掐算半晌,“约莫……十五万?”
“十五万精兵皆会骑射?”
公孙澄一愣,赶忙解释:“回长公主,军中马匹稀缺,十五万人中,善骑者不足三分之一。”
泱泱大梁,却硬是凑不到五万骑兵。
乔知意扯了扯唇角,勉强发出一声轻笑。
“——皇弟,何来踏平西秦的十万?”
乔昭也止不住皱眉:“公孙大人,这便是你奏折上呈给朕的,兵甲充足,士气高昂?”
“若不是皇姐,朕还要被你们蒙在鼓里!”
他还以为大梁能至少有几十万精锐铁骑!
见小皇帝发怒,公孙澄心一惊,手紧了紧朝笏,额角冷汗浸出:“陛下明鉴——我朝如今威加四海,虽兵甲不盛,然天下诸邦,谁不仰慕?”
假设归假设,哪有真追究问题的道理?
大梁如此绵延数百年,怎的就在这种时候较了真?
“陛下息怒,臣斗胆进言。”
宇文鹤颔首,于前列站出,极有眼色的给搭话给乔知意:“我朝虽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然因太平日久而松懈武备,外邦狡诈,不可不防。”
“长公主高瞻远瞩,臣深以为然。”
他说的恳切,心底对此却并不在意。长公主既受陛下喜欢,那自己定然是要顺着她意思走的。
公孙澄奇怪的瞥了他一眼,依旧躬身。
宇文鹤平日里惯会拍陛下马屁,如今长公主公然摄政,谁又知道这人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太傅既明了本宫意思,可有何见解?”
乔知意眯了眯眼,在上头发问。对于宇文鹤这么一只谄谀逢迎的狡猾狐狸,她当前是不用白不用。
男人闻言,朝垂帘方向深深一揖,唇角含笑,鹰眼低垂,姿态谦卑恭敬却不失往日风雅。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臣以为,和亲之策,终究是权宜之计。但若要真正震慑四夷,还得靠强兵劲旅。”
话到此处,乔昭下意识“噢”了声,顿悟两人要说什么。
皇姐着实聪明!借着孟御史的第三个问题,直接衍生到了昨日提出的武举上面,既如此……
“诸位对此可有异议?”他提声问朝臣。
能坐稳四品朝上官员的人,各个脑子清醒。如今见皇帝这么说,大概猜出了其底下意思。
长公主此番折腾,无非就是想要皇帝在民间招兵买马,增设军籍,多些莽夫靠着蛮力吃公家饭。
“臣无异议!太傅所言甚是!”
公孙澄也猜了个大概,不顾方才尴尬,赶忙附议。
还以为陛下要追责,结果是一番要给自己部门招人加饷的前戏,换谁谁不高兴?
“臣观十六国之末流,虽表面称臣纳贡,实则暗中秣马厉兵,狼子野心,不可不察啊陛下。”
公孙澄态度转变得厉害,愈发真切起来:“我朝整饬军备之事确实也该提上日程了!”
乔昭顿时满意的扬了扬小脸。
“既如此,那朕和皇姐决议——开设武举,为国选才!”他站起身,将心中演练好的话一股脑和众臣说出:
“诸位既都赞成强兵护国一策,那便在兵部之下专设‘武选司’,日后春试文举,秋试武举。武举甲第者同进士及第,赐绯袍银鱼,入兵部听用!”
轰——
如一记惊雷炸响,朝堂轰鸣。
”陛下!这、这不合祖制……”
礼部尚书眼前一黑,一把年纪的老臣跌跌撞撞的跑出列。“武人粗鄙,又岂能登堂入室?”
他扑通一声跪下,紧接着,后排官员呜呜泱泱的跪了一大片。
“陛下三思——”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场面一时如沸水泼雪,声浪几乎掀翻太和殿顶部的琉璃瓦。礼部几位老臣跪倒在地,额头磕得金砖咚咚作响。
“朕可是问过诸位异议了!”乔昭头一次被这帮儒生气到:“方才没人提,想必都是赞同朕的!”
那、那怎能一样啊?!
皇帝要于民间招兵买马、操练莽夫,和有意开设武举,让武生位同文臣,全然是两码事!
众文官不敢多言,只是一味跪在地上,以礼制古法为刃,乞求皇帝收回成命。
殿内争执间,忽听前方一道清冷声音响起。
“臣,附议。”
满殿霎时一静。
傅之衍执玉笏出列,背后目光粘灼,却未看向任何人,只朝御座一礼,语气平静,但字字清晰:
“《六韬》有云: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智,则三军大疑。”
“郑大人若忧心武人粗鄙,那更该设武举、明考校——取知兵书、通谋略者为将,而非放任行伍之权落于庸碌之手。”
他表明了支持武举。反对态度最为激烈的礼部尚书一怔愣,不敢置信的看着百官之首的傅之衍。
当朝丞相少年得志,年方十九便随先帝御驾亲征,以一计使五千精兵取得黑石峡大捷,平日里素来克己守礼,群臣敬重,更受年轻一代学子追捧。
丞相的站队,大概率决定了中间派的偏向,如此一来,他这边的局势便不明朗了。
话音未落,新晋翰林院大学士谢临带头跨步出列。
他出身寒门,平日里素来沉默,此刻却脊背笔直:“傅相明鉴!臣幼时居边关,亲眼见突厥屠村——当时若有良将镇守,何至十室九空?”
谢临喉头微哽:“臣深知文人笔墨救不了刀下百姓……如傅相所言,还请陛下开设武举。”
仿佛冰湖乍裂,更多声音接连响起——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工部侍郎和尚书右丞相继出列。
“陛下,黄河堤防年年溃,工部正需懂水利的武官督造!”楼佑不顾一边正跪着恳求陛下收回成命的工部尚书,接连上前几步道。
尚书右丞不甘其后:“陇西粮饷多次派发却常年不得落实,也该设个提的动刀的武人监军!”
支持的声音愈发多了起来,他们虽为文臣,凛冽的气势却如新竹破土,齐齐指向同一个方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 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