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日紧过一日,地里的玉米秆子从墨绿转为枯黄,笔直地站立着,像一排排疲倦的士兵。玉米穗子骄傲地向上挺立着,包裹在渐渐干枯的外衣里,隐约露出底下金灿灿的籽粒。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后特有的、干燥而温暖的气息,混合着泥土和落叶的味道。秋收,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学校放了为期十天的秋收假。李静回到家中,院子里已堆了些提前掰回来的金黄玉米棒子,像一座小小的金山。墙根下,铺开晾晒的红辣椒愈发鲜艳夺目,仿佛凝聚了整个夏天的炽热。屋后的菜地里,白菜卷紧了心,萝卜也胀破了土皮,显露出白生生的肚腩。
“回来得正好!”汪红霞头上裹着毛巾,正坐在玉米堆前,双手飞快地剥着玉米外衣,动作麻利得像上了发条,“明儿个一早,跟你大哥下地掰棒子去!今年这玉米长得瓷实,得抢在天变脸前收完!”
“哎!”李静响亮地应着,放下书包就加入了劳动。她拿起一个玉米棒子,粗糙的外壳摩擦着掌心,带着阳光的温度。这不是体验生活,这是真实的生活,是她必须融入并试图改变的起点。
第二天,天蒙蒙亮,一家人便下了地。清晨的露水很重,打湿了裤脚,冰凉地贴在皮肤上。玉米地里,密不透风,枯黄的叶片边缘锋利,划过脸颊和胳膊,留下细小的、刺痒的红痕。李静学着母亲和哥哥的样子,一手握住玉米秆,一手用力将玉米棒子连根掰下,扔进身后的背篓里。重复的机械劳动很快让她胳膊酸软,汗水顺着额角流下,滴在干燥的土地上,洇开一个小点。
她看着前方母亲汪红霞的身影。母亲的动作几乎不停歇,背篓里的玉米很快堆成了小山,压得她腰身微微弯曲。偶尔直起腰捶捶后背时,李静能看见她额发被汗水浸透,黏在皮肤上,脸色也比平时更显苍白。
“妈,你慢点,歇会儿。”李静忍不住喊道。
“歇啥歇,抢收哩!眼瞅着天不好。”汪红霞头也不回,声音带着劳作时的喘息。
中午在地头简单吃了带来的烙饼和咸菜。下午,劳作继续。李静注意到,母亲捶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甚至扶着玉米秆,闭眼站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继续干活。李静的心揪紧了。前世母亲就是积劳成疾,心脏不堪重负。
傍晚收工回家,汪红霞几乎是拖着步子进的院子。晚饭时,她只喝了小半碗粥,就放下了筷子,脸色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憔悴。
“妈,你脸色咋这么差?”李静放下碗,语气带着不容忽视的担忧,“是不是心口又闷了?”
“没啥,就是累着了,歇歇就好。”汪红霞摆摆手,想做出轻松的样子,却掩饰不住眉宇间的疲惫。
李静看向父亲李修胜。李修胜也正看着妻子,眉头微蹙,手里的烟袋忘了磕。
“爸,”李静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咱村卫生院,是不是能量血压?我明天去问问咋量。妈这脸色,我看着心慌。”
李修胜沉默着,吧嗒了一口早已熄灭的烟袋,半晌,才沉声道:“中,你去问问。”
李静心里稍安。父亲的态度,意味着他意识到了问题,并且默许了她的干预。
接下来的几天,秋收在紧张的节奏中推进。掰玉米,运回家,接着是更繁琐的脱粒工作。院子里,一家人围着成堆的玉米棒子,用手或者专用的玉米刨子,将金黄的籽粒从芯子上搓下来。这是个更需要耐心的活计,玉米须和碎屑飞扬,沾得人满头满脸都是。金色的玉米粒在簸箕里跳跃,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丰收的乐章,却也意味着无尽的重复劳动。
李静全程参与,手指很快就磨得生疼。她看着大哥李行光用力搓着玉米,额头青筋微凸;看着母亲一边搓玉米,一边还要准备晚饭,忙得脚不沾地;看到父亲沉默地将脱好粒的玉米装袋,那沉甸甸的麻袋压弯了他的腰。
这些画面,与她记忆中后来逐渐普及的小型脱粒机重叠在一起。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哪怕是最微小的工具革新,都能极大地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减少像母亲这样的过度劳累。
秋收假最后一天的傍晚,最后一袋玉米粒被搬进仓房。一家人累得东倒西歪,但看着满仓的金黄,以及院子里那堆象征着收获的玉米芯,疲惫的脸上都透着一丝光亮。
李静搬了个小马扎,坐到靠着墙根打盹的爷爷身边。夕阳的余晖将老人古铜色的脸庞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爷,忙完了。”她轻声说,递过去一碗温水。
爷爷掀开眼皮,接过碗,咕咚喝了两大口,用袖子抹了抹嘴:“嗯,收成不赖,人能歇歇了。”
“爷,你当年当兵的时候,也帮老百姓收过庄稼吗?”李静试探着问。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浑浊的目光投向远方沉落的日头:“收过……在东北……帮着老乡收过大豆……那边地,平,一眼望不到边……”
他的声音嘶哑,语速缓慢。
“那……冷吗?”李静小心翼翼地问。
爷爷又沉默了许久,久到李静以为他不会回答了。终于,他嘶哑地开口:
“冷啊……撒泡尿,没落地就能冻成冰溜子……脚踩在雪壳子上,咯吱咯吱响,一会儿就木了,感觉不到是自己的了……”
他的目光依旧望着远方。
“我们班有个山东兵……比你大不了几岁……实诚……晚上睡着睡着……就再没醒过来……”
老人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入李静的心脏。她看着爷爷布满皱纹的侧脸,那每一条沟壑里,似乎都埋藏着她不了解的残酷与牺牲。
这个秋收,李静累瘦了,也晒得更黑了。但她带回学校的,不仅是母亲新做的酱豆子和几串干辣椒,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对父母艰辛的切身体会,对农业生产痛点的真实洞察,对家族记忆碎片的初步拾取,以及那份愈发清晰、名为“改变”的迫切感。
她的步伐更加坚定。母亲的健康隐患必须尽快解决,而那条通往“让这里值得留下”的道路,在她脚下,也渐渐显露出了更为具体的轮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