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重回1998:此心安处 > 第23章 第 23 章

第23章 第 23 章

夏收的哨声,是被一天毒似一天的日头和愈发金黄沉重的麦穗吹响的。天刚蒙蒙亮,整个村庄便苏醒了,不是被鸡鸣,而是被磨镰石的“嚯嚯”声和人们匆忙的脚步声唤醒。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紧张的、蓄势待发的焦灼。

李家全员上阵。李修胜和高军是割麦的主力,锋利的镰刀在他们手中划出银亮的弧线,成片的麦秆应声倒下,被整齐地捆成个子。李行光负责运输,将沉甸甸的麦个子一车车拉回打麦场。汪红霞负责后勤,送水送饭,还要在打麦场上帮着翻晒、归拢。连爷爷李铁柱也坐不住了,拿着木叉,在打麦场边力所能及地整理着麦秸。

李静也投入了这场战斗。她不再是旁观者或单纯的体验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力。弯腰,挥镰,揽住麦秆,再捆扎。阳光毒辣,汗水流进眼睛,涩得生疼;麦芒扎在胳膊上,留下细密的红痕,又痒又痛。一个上午下来,腰像是要断掉,手臂酸软得抬不起来。但她咬着牙,一声不吭,跟着父兄的节奏,一下一下地割着。

她看着父亲古铜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油光,看着高军哥脖子上搭着的毛巾能拧出水来,看着大哥来回奔跑的身影带着风,看着母亲在蒸腾的热浪里忙碌……前世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抱怨加班的场景,此刻显得如此遥远而虚幻。她真切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重量,也更深切地理解了父母兄长的付出。这种身体的极度疲惫,反而让她心灵的根须,更深地扎进了这片滚烫的土地。

休息的间隙,一家人坐在田埂的树荫下,捧着汪红霞送来的、用井水镇过的绿豆汤,咕咚咕咚地喝着。

“今年这麦子,成色是真不错。”李修胜抹了把汗,看着眼前金黄的麦浪,语气里带着难得的满足。

“是啊,叔,咱那肥没白下。”高军接口,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眼神却亮晶晶的,“等地里忙完,咱那‘坳里香’也得加把劲了,县里副食店的老张又催货了。”

李行光咕咚灌下半碗水,喘着气说:“等卖了麦子,钱凑手,就把三轮车买了!以后送货就不用这么肩挑背扛了!”

李静安静地听着,感受着汗水沿着鬓角流下的痒意,心里却异常清明。这艰苦的劳作,这金黄的收获,与家里那渐成气候的“坳里香”事业,并非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土地的产出,是根基;而“坳里香”,则是让这根基生长出更多价值的枝蔓。她看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可能——更好的种植技术带来更优质的原料,更稳定的事业带来更充足的资金反哺土地。

傍晚收工,一家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院子。汪红霞也累得够呛,但还是强撑着要去灶房做饭。李静拉住了她:“妈,您歇着,今晚我来。”

她没用复杂的食材,就着现有的东西,煮了一锅手擀面,用新下的黄瓜做了个凉拌菜,又舀了一大勺“坳里香”辣酱当浇头。饭菜上桌,虽然简单,却带着灶火的温度和女儿的心意。

狼吞虎咽地吃完,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些。汪红霞看着空了的碗碟,忽然想起什么,走到柜子前,拿出那把算盘,就着煤油灯,开始笨拙地、却极其认真地拨拉起来,嘴里低声念着口诀,计算着今天的人工、开销,以及预估的麦收收入。

李修胜坐在门槛上,看着妻子专注的侧影,又看了看院子里堆放的农具和角落里那口暂时安静下来的熬酱大锅,目光深远。高军和李行光凑在一起,低声商量着买三轮车的牌子和价钱。

爷爷李铁柱洗漱完,端着茶缸坐到李静旁边,看着她被晒得发红的脸,叹了口气,又带着欣慰:“累坏了吧?咱庄稼人,就是土里刨食,一代一代都这么过来的。不过,你们这辈人,比我们强,脑子活,能看到土里不止能长出粮食……”

李静用温热的毛巾敷着酸胀的胳膊,轻声说:“爷,土里能长出的东西多着呢。就看咱会不会种,会不会经营。”

夜空澄澈,银河低垂,院子里弥漫着麦秸和汗水混合的、独属于夏收的气息。算盘珠的轻响,父兄的低语,爷爷的感慨,共同融入这静谧的夜晚。李静知道,这场酣畅淋漓的体力付出,如同一次淬火,让这个家的凝聚力更强,也让每个人对未来的方向,看得更加清晰。金黄的麦浪是眼前的收获,而那把小小的算盘和远方对“坳里香”的期待,则是他们共同构筑的、通往更坚实未来的基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