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佳肴陆续上了桌,任飘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眼不时地瞟桌上的一盘一盘的菜:
[歌曲]“提起那松老三,两口子落平川,一辈子无有儿,所生个女儿婵娟呐,小妞哎年长一十六啊,取了个乳名儿,姑娘叫大莲。”
白胡子说:“我认为这首歌曲的歌词没有问题,其内容只是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既保留了当时旧社会的时代特色,也没有大尺度不合适的描写,听不出哪里有低俗的地方。”
淳于溷道:“其实,马岐针对的并不是《探清水河》这首歌,而意在点名批评了德云社,和郭德纲的低俗相声……”
看见白胡子与师父已经开始举杯畅饮了,任飘飘嘴上唱着“姑娘叫大莲……”突然,她的话锋一转,“爱叫什么,叫什么吧!”说罢,跑到座位上坐下,拾起筷子就开吃,还满口淤塞低嘟囔道,“吃饭了,也不喊一声,中午饭还没吃呢!”
被闪了扳的王奕博,一个人傻站在那里,压低声音朝她喊:“喂!还直着播呢!”
任飘飘却头不抬眼不睁地回道:“关了,关了,关了!”
看着狼吞虎咽的任飘飘,淳于溷与白胡子相视一笑,随后,又对王奕博说:“你也过来吃吧!”
王奕博关掉了直播,坐在任飘飘的身边,朝两位老者“嘿嘿”一笑,也吃了起来。
白胡子跟淳于溷又举起酒杯,碰了碰,继续俩人的话题:“郭德纲,确实带来了相声艺术的中兴,但同时,被前几代相声演员所摒弃的伦理哏,因为德云社的兴起而再度现身江湖。”
淳于溷问:“您老认为,相声艺术到底该不该有底线?”
白胡子道:“什么是底线?要评价一门艺术,首先要了解它的起源。相声作为昔日天桥撂地的把式之一,是最不入流的下九流。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观看,并且以此获得赏钱。撂地说相声的艺人们往往拿出十八般武艺,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不过是入门基本功,同时还得有自己的独门绝活儿,当看家本领。
既然是下九流,那当然不必拘束什么底线,能养家糊口才最重要。
老一辈的撂地艺人们,自己也曾坦言在那个年月,说相声的不过是个玩意儿而已。拿自己和搭档的家人朋友砸现挂,说说有些带荤的伦理哏,哄得看客们哄堂大笑。既然笑了就是听得高兴了,也就能多给几个赏钱。可以说,伦理哏的诞生,是撂地的艺人们迫于生计,不得不为之的谋生之道。
在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侯宝林等,真正在天桥,经历过打把式卖艺的老先生,开始捉摸如何将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改良为一种可以比肩于京剧等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
伦理梗以及相声表演中,一些打擦边球的小曲儿,一概弃而不用;讽刺不良现象,讴歌真善美,成了‘高雅相声’的一贯追求。
老先生们要改良,改良的进程也确实颇见成效,至今几大名家的相声段子,仍旧是各个年龄段,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但是,在进入了千禧年以后,以姜昆为代表的‘正统相声’或者说‘高雅’相声代表们,有抱残守缺的嫌疑,作品质量下降的同时,又固步自封,不去深入去了解人们究竟喜欢听什么。
姜昆等人攻击郭德纲相声,说其相声内容毫无教育意义,不过是‘低俗、庸俗、恶俗’的结合。郭德纲则对此批评不屑一顾,并回击听相声要受教育才是有病。”
淳于溷问:“老先生,您是站在谁的立场?”
白胡子道:“这不是站在谁的立场的问题,而是曲协还要不要相声这门艺术形式了。”
淳于溷问:“您老为何这么说?”
白胡子呷了一口酒说:“一个靠浑口起家的相声艺术,却非要让它变得高雅,这不是扯淡么?那么,等待它的,也只有灭亡。
不但是相声,其实所有的文体,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子。
记得有位文艺评论家曾说过: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发于民间,兴于文人,死于高端’。也就是说,一旦一种艺术形式,包括诗词歌赋,只要它进入格调化,高级化,也就丧失了它原本的创造活力,而使之变得呆板而高雅,最终趋于平淡,随之而亡。
先说诗,它走这个过程大约走了一千年。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釆集的《诗经》,到音韵学发展的魏晋,再到格律诗大兴的盛唐,随后就进入了平淡期。
为什么会有诗?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并不是因为它的‘高大上’,喜欢它的,就是那种通俗。
还有甚者,《诗经》里有很多骂人的诗,骂的可谓‘露骨’、‘解恨’!比方说,《相鼠》中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其意思是说,那些贪官污吏啊,干的事儿,都有点儿不要脸了,既然,都不要脸了,还不如快点去死!
但是,现在的贪官污吏,干的事再不要脸,也得好吃好喝的,用纳税人的钱,供着他们,养着他们……
还有一首描写谈恋爱的诗---《褰裳》,说的是,女孩子急眼了。原文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其意思是,‘你要是想我,就提着裤子,淌河过来找我;你不过来,就说明你不爱我;你若不爱我,难道本姑娘,就没有他人爱了?你个臭小子,狂什么狂!’
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女孩子,对爱情的渴望,并不亚于当今的女孩子吧!
那么,如此通俗易懂的诗,为什么到了宋朝,却不行了呢?
就是因为唐朝诗人中的‘狂骨雄杰’,把唐诗推向了高峰,他们只管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却不管自己的诗是否适合于歌姬们的演唱。
因为,所有文艺形式,都是需要经由歌姬为其传播。对于歌姬来说,高格调的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较难演绎、却不易博人眼球和关注的体裁。所以,‘唐诗’已不再满足普通大众的娱乐需求时,便遭到摒弃了。
于是,另一种曲艺形式---曲子词,便乘虚而入。
曲子词,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宋词’。它起源于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特性。
为什么叫‘曲子词’呢?
因为它就是歌姬唱曲时,用的歌词;采用的曲子,就是原先唱唐诗的‘燕乐’。
‘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养并不怎么高雅的、下层乐伎或歌妓。
也就是说,燕乐就是喝酒时,听的小曲,不需要高雅;它的功能,就是‘娱乐’;其描绘的主体,就是艳情。
南宋词人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这句话,就是对宋词特征的一个最恰当的总结。
所以,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是大宋时期,对宋词最好的解读。
比方说,周紫芝写的《菩萨蛮》:‘翠蛾懒画妆痕浅,香肌得酒花柔软。粉汗湿吴绫,玉钗敲枕棱。鬓丝云御腻,罗带还重系。含笑出房栊,羞随脸上红。’
是不是,现在人听起来,都有点儿脸红?
宋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
在‘文人治国’的大宋王朝,都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文化人’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范仲淹的一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苏轼、辛弃疾就紧随其后,把宋词推上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他们哪曾想到,这也正是宋词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
苏轼等人的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北宋文学家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
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要不,宋词在北宋就灭亡了。
随着南宋偏安一隅,这就难免催生了和当年南唐一样的颓废心思。文人们要么追求隐逸,要么追求宴乐,他们不问朝政,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样的社会风气,让已经格律规整化的宋词,失去了豪放派的生存土壤,只剩下了自怨自艾、不谙世事、孤高自处的婉约派。
既然宋词已经失去了其生命力,只剩下了柔弱,即便格式再精巧,用词再高雅,气势上已经输了一筹……慢慢地,便被元曲取而代之了。”
新娱乐市场下的传统曲艺和戏曲,将何去何从?
谈到今天娱乐市场的艺术形式,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歌曲,电影,电视剧等等。的确,这些时下流行的娱乐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也因此,逐渐占据了娱乐艺术的主流形式。
而在我们国家,最传统和古老的曲艺和戏曲,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期伴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和曲艺越来越多地被人民所忽视,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了边缘化的特点。而诸如昆曲、花鼓戏等等逐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这意味着,这些经典的艺术文化,很可能因为传承等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我国“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有360多种,我们常听说的诸如京剧,昆曲,花鼓戏,二人转等等;而以“口语说唱故事的”曲艺有近400多种,较为熟悉的有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等。
戏曲和曲艺曾经拥有着广泛的受众。在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戏曲和传统曲艺是中国最主流的艺术形式。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的产生,带动了戏曲的空前繁荣,并且深受人民喜爱。
例如1956年脍炙人口的昆曲《十五贯》,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这样的作品鳞次栉比,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评剧电影《花为媒》,豫剧电影《朝阳沟》等,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优秀代表,并且至今仍被传唱。而随着流行歌曲走上历史舞台,现代影视剧大火,这样优秀的作品就很难再看到了。
为什么传统戏曲和曲艺被边缘化?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娱乐生活进一步多样化,强歌劲舞大大冲击了传统艺术。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电影通过对唢呐匠的地位变化,真实地反映了西方音乐和乐器进入民众视野后对传统艺术造成的巨大冲击。电影讲述了唢呐曾在人们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唢呐匠备受尊敬。
然而,西方交响乐进来后,其华丽的形式,宏大的场面和颇为震撼的艺术效果,逐渐取代了唢呐,因此唢呐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也逐渐不被重视,并因此放弃了本职。这当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缩影,放在大的艺术变迁上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看到,从西方引入的芭蕾舞、街舞,交响乐,歌剧,以及时下的流行乐等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喜欢并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这不仅对传统的艺术造成了冲击,而且还达到“反客为主”的效果,让中国传统艺术市场之路越走越窄,甚至“无路可走”。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的地域逐渐被打破,而传统曲艺身上的地域文化标签却影响了自身的广泛传播。
随着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城乡流动性变大,全国各地之间的人员流动性空前加强,人们纷纷走出自己原来所在的区域,跨省、跨区务工、求学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传统曲艺和戏曲除去京剧这种较为广泛的国粹,其他大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是结合当地人的语言,习俗,生活特点创造出来的,而这种明显的地域化标签不利于曲艺本身的传承和发展。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栏目,在1999年全面改版后,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一度冲击到河南卫视节目的第一位。《梨园春》尽管在河南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节目,可是放在全国来说,和后来居上的《快乐大本营》《王牌对王牌》等等综艺节目相比,其关注度和影响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是传统戏曲地域性局限,以及传统戏曲逐渐没落的表现。
除此之外,娱乐市场的商业化,逐步形成以粉丝、流量、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模式,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曲艺的生存空间。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各歌星的演唱会不断,甚至全国巡演,全球巡演。诸多明星的演唱会皆是万人空巷,我也曾感受到这种一票难求的局面。
2019年11月周杰伦的南京演唱会,内场门票最后被炒到几千块,最终还是没能买到。而在此背景下,一些传统曲艺演员纷纷投身综艺娱乐,变身电视剧演员等等。例如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因为无剧可演,而转投影视剧。在戏剧舞台上,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随着老艺术家不断故去,新的继承人逐渐变少,传统曲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当然戏曲本身唱、扮、舞、说等等,对演员基本功的要求,以及传统素材与现代生活产生距离感也在一定条件上影响了传统曲艺和戏曲的传播和发展。
其实,戏曲和曲艺自诞生以来,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历史的传承,民众的知识普及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常见的京剧经典曲目《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对人民传统的忠孝节义高贵品质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那么,在新时期的娱乐市场下,传统曲艺该如何发扬和振兴?
首先,传统曲艺要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传播形式上要融合新媒体和电视载体。
传统曲艺既要继承其长久以来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优秀内容,弘扬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同时,也要多创作一些贴近人们现代生活和文化的内容。在曲艺的传播手段上,要结合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电视、电影、短视频平台等等。
近几年在相声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德云社却扛起了相声发展的大旗,俨然出现了相声复苏的局面。
究其原因,除了郭德纲、于谦本人对相声的坚持和其扎实的功底之外,转而看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不仅包含传统段子,更能不断结合热点创作出新剧本,让观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产生共鸣。
郭德纲、于谦以下的“云鹤九霄”,这一代弟子们,更是将相声不断的推陈出新,和各种新形势结合起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诸如我们熟悉的相声演员岳云鹏,他的《五环之歌》可谓家喻户晓了,这种巧妙的改编,作为一种相声的创新,和自己的表演风格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让他圈粉无数。
这些创新,在德云社可谓数不胜数,这也是德云社能够在相声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能够逆流而上,从而大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郭德纲可是个大能人,也太给力了!他拯救了相声、京剧还不算完,又把鼓曲推向全面复兴。
笑话么?鼓曲靠说相声的来拯救,而我们的曲协领导又在干什么?在捞钱么?
难道你们不应该,在我们的电视媒体、视频平台等,给传统曲艺更多的展现机会么?难道,这个你们也做不到?
总而言之,商业模式下生存的传统曲艺要发展和传承,任重而道远,这恐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更多人的努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能坐视这些优秀的文化消失在我们这一代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8章 唐诗宋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