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约翰·H·华生医生的私人笔记
我不得不以最慎重的笔触记录这一系列事件,因为它们不仅关乎夏洛克·福尔摩斯职业生涯中最离奇的案件之一,更牵扯出一张远比莫里亚蒂教授的黑网更令人不安的蛛网——若您读到此处时仍认为伦敦的罪恶仅止于东区的匕首与西区的砒霜,那便大错特错了。
我们的世界与您所知的贝克街几乎毫无二致:房东赫德森太太的苹果派依旧烤得焦香,雷斯垂德探长依然对福尔摩斯冷嘲热讽却不得不倚仗他的天才,就连街角的流浪犬也照例在雾霭中翻找残羹。唯一的细微差别在于,某些阴影的轮廓比历史记载的更深邃了些——比如泰晤士报scandal版的主笔变成了一位从不摘下黑手套的年轻女士;比如莫里亚蒂教授的犯罪学讲义中多了一章《催眠术与群体癔症》;再比如,贝克街的“游击队”们除了擦鞋童与报童,还多了一群衣不蔽体却识字惊人的“小信差”,他们胸前的铜牌上刻着一只犬首徽记,而伦敦的淑女们只当这是邮政局某位浪漫职员设计的过家家游戏。
至于那位新调任至河岸警备队的何塞·巴登探长……是的,坊间确有些荒诞传闻,说他的单片眼镜后藏着一只因背叛海盗誓言而失明的眼睛,说他在英吉利海峡的暴风雨中悬挂黑帆劫掠过东印度公司的黄金船。但谁会在意呢?毕竟他端给雷斯垂德的雪莉酒可比苏格兰场的档案室温暖得多。
然而,所有异变中最隐蔽也最华丽的一笔,当属理查德·斯特林——那位斯特林画廊的主人,伦敦沙龙中永恒的宠儿。如果您向任何一位贵族夫人问起他,她们会叹息着告诉您:斯特林夫妇曾因背弃旧日合作方而多年无嗣,直到晚年奇迹般诞下双生子。不幸的是,孩子们四岁那年遭逢绑架。姐姐艾米丽亚被寻回时满身淤青,口中只反复念着“骑士会来救我”;而理查德……上帝啊,那孩子失踪了整整三年。
当斯特林夫妇几乎放弃希望时,一个暴雨夜,瘦成骷髅的理查德竟独自敲响了宅邸大门。他浑身是伤,怀中却紧抱着一本烫金画册,声称自己被一位“艺术品收藏家”所救。“他教我辨认每一滴血在不同织物上的晕染效果,”男孩微笑着抚摸母亲颤抖的手,“还告诉我……真正的骑士永远不会抛弃公主。”
此后的斯特林家族仿佛被诅咒缠绕。理查德十六岁那年,意外发现父母与旧日黑色产业纠缠不清——东区的鸦片、港口的走私船、甚至殖民地劳工的买卖记录,全藏在地下室的保险柜中。少年以近乎天真的正义感恳求父母,这场家族的争吵闹得沸沸扬扬,直到一场“煤气灯爆炸”将双亲化为焦尸。这场灾难被认定是仆人的失误,可怜的老斯特林夫妇唯一的遗物竟然只是一枚刻着家徽的齿轮。
三天后,艾米丽亚从家族钟楼坠下,尸体却离奇消失。
“从今天起,我来守护斯特林的名字。”葬礼上,一身黑衣的少年将父母遗留下的齿轮嵌入怀表,从此再未摘下。从此,理查德收起银甲玩具,以成人之姿继承家业,如今他穿梭于欧陆拍卖会与埃及墓穴之间,成为了闻名伦敦的斯特林画廊的主人。
“那孩子眼里有火,”一位公爵夫人在茶会上拭泪道,“是复仇的火——他发誓要揪出害死艾米丽亚的凶手,哪怕追到地狱尽头……多像一位真正的骑士!”
福尔摩斯却对着《泰晤士报》上斯特林画廊的广告冷笑:
“华生,你见过哪团火……会连灰烬都烧成谎言吗?”
彼时我只当这是他对贵族矫饰的寻常讥讽,却未曾料到,这团火将在三日后烧进贝克街的客厅。
摘自约翰·H·华生医生的私人笔记
1883年4月19日,伦敦,雾
赫德森太太的惊呼打断了我的晨间咖啡。
“医生!那位斯特林先生带着位快晕倒的小姐上来了!”
福尔摩斯仍蜷缩在扶手椅中吞云吐雾,仿佛早料到访客身份。门开的刹那,海伦·斯托纳小姐如一片凋零的百合花瓣跌入房间,她的脖颈上缠绕着珍珠项链——本该衬得肤色柔润,此刻却像绞刑架上松脱的绳套。
而搀扶着她的理查德·斯特林,活脱脱是从中世纪骑士小说中走出的角色:墨绿色天鹅绒外套上金线绣满玫瑰与剑刃,胸针是一柄银剑穿透蓝宝石心脏,连扶女士落座的弧度都像用圆规丈量过。
“请原谅这不合时宜的造访,福尔摩斯先生。” 他的语调甜腻如毒糖浆,“但斯托纳小姐的恐惧需要真正的骑士来平息……而伦敦的侦探中,唯有您配得上与我的剑锋共舞。”
我的友人没有起身。他屈指轻叩烟斗,灰烬簌簌落在波斯地毯上。
“剑锋?” 他眯起眼,“斯特林先生,您袖口的金线……似乎沾着画廊地下室特有的赭石颜料啊。”
斯特林的手指微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旋即恢复那副浮夸的优雅。他掏出一方丝绸手帕,慢条斯理擦拭袖口,仿佛要抹去的不是颜料,而是福尔摩斯话语中淬毒的锋芒。
“您对画廊陈设的洞察力令人惊叹,” 他轻笑,“但此刻我们更应关注这位可怜女士的困境。”
海伦·斯托纳颤抖着展开一张泛黄剪报,标题赫然是《斯托克莫兰离奇命案:新娘之死与斑点带子之谜》。
“三年前,我姐姐朱莉娅在婚礼前夜惨死,” 她哽咽道,“临终前她尖叫着‘斑点带子’,而昨晚……我听到了同样的哨声!”
斯特林适时递上一卷建筑图纸,殷勤如舞台助理为女主角递上道具。
“这是斯托克庄园的平面图,福尔摩斯先生。您会发现朱莉娅的房间与继母卧室仅一墙之隔,墙上还有一条连通两处的通气道——”
“——以及一根看似铃绳的麻绳。” 福尔摩斯突然接口,烟斗指向图纸某处,“斯特林先生,您对建筑结构的熟悉程度……倒像亲自参与过设计。”
一阵穿堂风掀起窗帘,海伦的珍珠项链叮咚作响。斯特林抚平图纸褶皱的动作近乎暴烈,蓝宝石胸针在阴影中泛着蛇鳞般的冷光。
“正义之士总需做些功课。” 他微笑,齿间却像咬着铁钉。
那句话的尾音尚未消散,楼下骤然响起一阵狂躁的犬吠。吠声中混杂着威胁与哀鸣,连海伦·斯托纳都止住了啜泣。
“请容我失陪片刻。” 我起身推开房门——赫德森太太正攥着围裙站在楼梯口,玄关处一条瘸腿的牧羊犬正对着斯特林倚在伞架上的银柄手杖低吼。它的右前腿蜷曲成古怪角度,皮毛上散布着烧伤疤痕,仿佛曾从火场死里逃生。
“威克!停下!” 一位裹着褪色邮政制服的男人试图拽住狗绳,磨破的皮鞋在地板上打滑。他绷带缠至下颌,几乎遮住了半张脸,但虎口处一道狰狞的疤痕仍暴露在外——那是长期握紧手术刀留下的印记。见我来,他仓促压了压帽檐,嗓音嘶哑如砂纸:“万分抱歉,先生……威克从没这样失控过。”
赫德森太太突然一拍手:“定是我今早撒的驱鼠硫磺粉!这可怜家伙的鼻子比警犬还灵!” 她指向伞架旁一撮黄色粉末——那是药剂师新配的硫磺合剂,气味刺鼻如地狱熔炉。
福尔摩斯的脚步声自楼梯传来。他目光扫过邮差制服口袋露出的半截蜡笔、威克颈间麻绳编织的项圈(缀着一枚粗糙的锡制狗牌),以及男人下意识摩挲绷带的动作,嘴角扬起一丝锋利的笑意。
“阿富汗战场第二野战医院的军医,” 他突兀开口,“惯用左手,因私自收留伤员被上级责罚,退役后选择邮差职业——为了‘听活人的声音,而不是死人的呻吟’,对吗?”
邮差——维克多·葛兰兹——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下意识攥紧口袋,一张皱巴巴的儿童涂鸦纸片飘落在地,画上歪扭地写着“谢谢维克多叔叔的姜饼”。
“现在,” 福尔摩斯逼近一步,“说说那封必须当着房东、两位租客和至少两位访客面送达的信。”
维克多的表情诧异了一下,还是急匆匆的从邮包抽出一个火漆封印的信封,缪斯印记的纹理与当下的时兴不同。“我很抱歉,送信人说……若不全员在场拆封,东区的孩子们会‘少几颗乳牙’。” 他喉结滚动,“今早有个孩子递给我这封信时,嘴角带着淤青。”
维克多话音未落,海伦·斯托纳便发出一声压抑的抽泣。她苍白的指尖几乎要掐进沙发扶手,珍珠项链随着颤抖的胸膛起伏,仿佛一串随时会崩断的泪珠。
“上帝啊……孩子们……” 她喃喃着望向斯特林,眼中噙着绝望的希冀,“斯特林先生,您赞助的孤儿院能否帮忙寻找——”
斯特林优雅地俯身握住她的手,蓝宝石胸针在烛光下折射出冰冷的虹晕。“我以斯特林家族的名誉起誓,” 他的语调宛如吟唱圣诗,“今夜就会有五十名仆从搜寻东区每一条暗巷。”
福尔摩斯突然嗤笑一声,用镊子挑开信封火漆。羊皮纸上的字迹如毒蛇盘踞:
致舞台监督:
但愿您的新演员不会像前任那样……被自己的道具反噬。
——M.H.
海伦猛地捂住嘴,指缝间漏出一丝呜咽。斯特林轻拍她的手背,眼神却不经意地扫视了在场的人。
“无聊的恶作剧。” 斯特林嗤笑,指甲却深深掐入掌心,“福尔摩斯先生,您总不会相信这种——”
“我只相信化学。” 福尔摩斯将信纸凑近烛火,苦杏仁味随青烟腾起。
“多、多漂亮的牧羊犬!” 海伦突然指着威克高声道,嗓音尖利得近乎异常,“它——它的腿是怎么受伤的?”
这笨拙的转移话题让所有人一怔。维克多下意识蹲下抚摸威克的瘸腿,旧绷带下的喉结滚动如生锈齿轮。
“让我代答吧,” 福尔摩斯突然开口,烟斗指向威克耳后的烧伤疤痕,“1880年迈万德战役,第12炮兵连遭夜袭。一条军犬冲进火场拖出昏迷的医护兵,自己却被坍塌的帐篷立柱压断前腿——而那位因抗命拒绝处决伤犬、最终带着狗一起被革除军籍的军医……” 他顿了顿,“此刻正站在我们面前。”
赫德森太太的茶盘哐当落地。
“威克不是‘没用’的狗!” 维克多突然低吼,战场应激反应让他瞳孔紧缩如针尖,“它救过十七条人命!他们却要我用手术刀割开它的喉咙——”
“而您用那把刀割断了狗绳。” 福尔摩斯平静接话,“所以您虎口的疤痕是纵向而非横向……很有趣,不是吗?”
一阵漫长的寂静。海伦突然起身,裙摆扫过地板上那朵被遗忘的金蝶兰胸针。
“葛兰兹先生,” 她嗓音仍发颤,却已带上母性的坚毅,“您愿与我们同去斯托克庄园吗?那里需要一位医生……也需要能嗅出危险的朋友。” 她望向呜咽的威克。
好耶!第五人格和柯南道尔基金会联动了!激情开文,试图模仿道尔老师的文风向老师致敬!出场的第五角色为拥有本次联动皮肤的小说家,记者,邮差,大幅,骑士,但是人物背景为融入福尔摩斯世界观略有改动;
福尔摩斯系列的人物设定主要参考 原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2009 & 2011),剧集《神探夏洛克》(2010-2017),以及我本人的理解;
本文涉及的其他参考书籍:《Victorian England: Portrait of an Age》G. M. Young,《The Victorians》A. N. Wilson,《Fashion in the Victorian Era: A Timeline of Silhouettes, 1837-1899》Daniel Milford-Cottam,等。当然,笔者不想将快乐的同人文变成严肃的考据,有些来不及考证或者需要添加伏笔的部分就请当作架空私设。
我会尽力还原大侦探的魅力,但文笔有限,请多包涵!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斑点带子案(1)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