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张看看二老,又看看眼前只剩半口气的哥儿。骨瘦身轻,整个人过于单薄,若离了他们家,想必撑不过三天。
货郎张点了头。人留下。
老两口跟着松了口气。日子再难,不就是口饭的事,每人筷子下面省一省,也就有了。再不济,他们多去山上挖些野菜。
粟哥儿是个知恩图报的,身子还没好利索就要下床干活。张母劝住了他。既然留下了,就是一家人,只管放宽心养身子。
张家虽穷,但他们碗中有一口吃的,绝不会让粟哥儿的碗空着。老两口真心待自己,粟哥儿也早将这里当成自己家。
粟哥儿手脚勤快,田间地头的活儿虽差些,但院里院外、灶前厨下都收拾得十分妥帖。
村中有心人也发现张家收养了哥儿。模样标致,也勤快利落,手上还有别人不会的技艺。素日从未有过往来的人也开始有事无事登门来闲话几句。
老两口看得明白,这是有人看中了粟哥儿,想帮忙说亲。若能帮着物色个好人家,也算这孩子造化。所以张家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默认的。
粟哥儿心中也明白。但他不等老两口张罗,自己先开了口。
他要嫁入张家,和张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老两口一听,惊了。若说他们没动过这个念头,也是不可能。只是觉得自家太过穷苦,起心动念的那一刻,自己就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按了下去。
以粟哥儿的容貌品性,附近十里八乡想找个条件好的人家不成问题,没的埋没在他们家。二人合计,若粟哥儿愿意,等他身子养好了,或者全家一起攒些路费送他回去,或者在当地寻个舒心人家,他们都依着粟哥儿。
粟哥儿原本无处可去,是张家收留了他,这岂非上天安排的缘分?他看上张家良善和睦,心中有了盘算。当然,主要是货郎张的本分厚道,让这个孤苦无依之人寻到久违的安稳、踏实。
粟哥儿月份大了,身子重,不方便弯腰。货郎张就凑在粟哥儿身边,将买来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给他看。
包粽子的黏米买了3斤,梅干、杏脯是在相熟的铺子买的,多给了些,另外又买了8斤米,近日家中可以少吃几顿杂粮粥。
粟哥儿抬手给货郎张擦了下额头,方才烧艾草蹭上了灰。
货郎张嘿嘿傻笑两声,忽想到什么,让粟哥儿等等,忙擦了擦手折回货担,从中取出一个小包裹。
“等你空了,给自己做身衣裳。你手巧,给我缝补的衣衫,都非常合身。”货郎张挠挠头,不敢看粟哥儿的眼睛,“我看着好看,价格也不贵,就留下了。”
粟哥儿打开,是一块石青色细葛布料,果然有些生气:“怎么又乱花钱!”
“过节,平时绝不乱花的。”货郎张作着保证,又将一只红红的虎头帽放在粟哥儿手上,“等孩子出生,天也凉了,到时戴上,暖和又好看。”
“不是还有几个月呢,何必急在这一时就买了。”粟哥儿嘴上说不要,早将那虎头帽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寻常市面做工,不过一双虎耳朵捏在手里,软糯糯,毛茸茸。可爱。
自从货郎张接了“金玉满堂”这档生意,家中笑声越发多起来。现在每日能多赚个三十多文,日子明显宽松不少。温饱渐渐有了保证,还时不时能买几只鸡蛋补下身子。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增丁添口原是喜事,等娃儿出生了,穿衣吃饭都是钱,可如何是好。一开始张家着实犯愁。谁知时来运转,竟将“金玉满堂”的生意送到他们门前。可见上天垂怜本分人。
跟着这孟书郎和小郎君好好做这“金玉满堂”的生意,小郎君说的什么饥饿营销,虽然这个词听着奇怪,但道理是对的。反正今后小郎君让咱怎么做,咱就怎么做。
粟哥儿将虎头帽仔细收起来:“短短小半个月,家中已经多攒下一二百文钱了。等孩子出生后,我再接些裁剪缝补的活计,想来日子定会越来越好的。”
趁着天没黑,一家人合力将粽子包好。
“咕嘟咕嘟”二三十枚角粽在艾草汁水中慢慢煮着,四溢米香中萦绕出果脯的甜香。
粽子先敬神佛,再好好选出一串明早送与孟知彰和庄聿白尝尝鲜。
“这都是菩萨保佑。让我们遇到孟书郎和小郎君这两位贵人,不然哪有眼下这样舒心日子。单说这粽子,往年哪能凑齐这些粮米来包。”张母双手合十,朝上敬拜,口中念佛不止,“求菩萨保佑孟书郎和小郎君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粽叶经艾灰一煮,其色如金,阳光一打,精巧又好看。
第二日一早,货郎张来取当日份金玉满堂时,将一串9枚角粽送与孟知彰和庄聿白。
“自家包的艾粽,请两位尝尝。”货郎张笑着念道,“祝小郎君顺心甜蜜,祝孟书郎金榜高‘粽’!”
临出门时,粟哥儿教他的话,他仔细记住了。粟哥儿见识得多,懂得也多,粟哥儿怎么说,他都照做。果然小郎君一听,很开心。
庄聿白早将准备的节礼放在那里,两份金玉满堂,一盒各色小果子,还有一小罐虾油。货郎张一见连忙推辞,“孟书郎和小郎君已经帮了我们很多,怎好再收这些东西,万万使不得。我家夫郎会埋怨我的。”
“不收,就是拿我们当外人了。一点心意而已。” 庄聿白笑着将东西塞到货担上,又问,“张兄也有夫郎?关系还这样好?”
过节收礼物,竟然还担心自家表弟埋怨自己。
货郎张一时愣住,他家那位怀有身孕这事早就告诉过孟书郎和小郎君的。前几日小郎君不是还让我给我家夫郎带好么,怎么现在倒问起我有无夫郎之事?
货郎张正不知这话该怎么接时,却听孟书郎下了催客令。
“时间不早了。张兄,不远送。”
*
果真如庄聿白预料,端午还没过完,金玉满堂的订单已纷至沓来。
有来孟家村走亲访友的四周乡邻,数量尚可控,最多三五份。学中同窗介绍来的订单,数量相对多起来,但辛苦些也能勉强供应。难的是城中来的大单,两天竟接了三个大单,体量虽不及吴家寿宴,加起来也有个七八两银子。
此外还接到一个特殊订单。三省书院的南先生亲笔书信一封,要订制金玉满堂10份,还特意交代一笔,若可以,玉片多多益善。月中来取书时柳叔会一同带回。
好在现在正值夏季,牛家的炭火订单只需维持日常产量。牛大有有时间隔三差五就来帮忙。
这日两人在城中刚完成一个大单,正驾炭车在城内闲逛,边逛边买些家中所需之物。庄聿白想到什么,若有所思问牛大有:“大有哥,这城中可有什么茶楼聚集的街道?”
“有。”牛大有应了声有,虽不知庄聿白为何要找茶坊,还是直接将车掉头往东驶去。
城东几条街富人较多,茶肆酒楼林立。牛大有此前也给这条街上的几个馆肆送过炭,不过也仅限烧火取暖的后厨粗炭。
茶楼烹茶的炭都是特制细碳,牛家的平日送的炭火虽好,直接烹茶却使不得。
两人沿街走着,行人交织中,各色茶坊的幌子挑了满天满眼。不多远,却见前方一个不算起眼的小茶坊前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不少人,争先恐后不知在抢些什么。
庄聿白拉住一位正急切切往前挤之人,问道:“小郎君,请问这是去买什么?”
那人道:“小郎君还不知道么?缘来茶坊在府城斗茶大会上的获胜之茶,新到了一批货。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说了,上次我就没抢到。”
庄聿白又打听一番才知其中原由。
此地斗茶之风盛行,尤其文人雅士云集的府城,每到春秋学子前来赴考之时,都会举行盛大的斗茶会。获胜茶馆向来受人追捧。这缘来茶坊今春就这府城斗茶大会上斩获第十名。
斗茶大会上能挤进前十位的茶馆,一来自身实力原就很强,二者文人学子皆会慕名前去品茶,有了读书人的加持,哪怕不在斗茶会期间,日常也高朋满座。
不过这缘来茶坊情况比较特殊。多年来斗茶前十名皆是府城茶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小馆能挤进前十,这还是头一家。
据说是茶好。都传茶坊掌柜今年早春日日去寺里拜佛,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便送了他一味难得的好茶,这才在斗茶大会上获胜。
这种神佛之事,庄聿白自是不信。茶坊内正有茶博士在重现当时斗茶时的那道茶。庄聿白不觉下了车,走到近前观看起来。
茶博士是个清秀小生,碎茶、碾茶、箩茶、击茶、点茶……一套动作下来,气定神闲,动作娴熟,观赏性极佳,惹得众人纷纷喝彩。
庄聿白此前看过云无择制茶,再看这茶博士手法,娴熟归娴熟,却总有种“穿大人衣服、学做大人模样”的感觉。
现场掌声不断,更有不少人学那府城习俗,纷纷向茶博士近旁的大托盘内投掷香囊、花朵等。
此时,阵阵叫好声中,却传来一道不合群的声音:
“缘来茶坊不过如此!若秋季斗茶大会还是这般水平,莫说前十,前一百名中也寻不到贵坊的名字!”
全场哑然,登时将目光投向场内站着的这个琥珀发色小哥儿身上。
牛大有停好炭车,也忙跟进茶馆,却见庄聿白正被茶馆老板并茶博士等人簇拥着请去楼上雅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茶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