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个视频咱们说的多是随着儒学的发展,因个人利益、统治者的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儒学被人不断歪曲解读,成为压迫人的工具。
然而儒学能成为普遍而绵延不绝的学说,自然有其道理。个人所学有限,也明白儒学关于自我修养,“修己”的学问现在也不过时。
咱们看国家命运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传记丛书,再对比现实,会难过地发现,以前出去学习的学子是“海龟”,学成不忘父母之邦,回来报效祖国,现在多“海王八”,忘了爹忘了娘,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呢?是否因“拜金”,人变得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愿意回馈社会呢?
恰好看了一本书,里面有学者说,现在很多所谓“尖子生”是“高智商利己主义者”。
他们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成为激烈竞争中的“成功者”,做“人上人”,就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与动力。这样的人,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他为别人或社会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微笑,都是一种投资,是要收回最大利息的……(出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或者再看古代那些顶天立地的人,为了社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实在让人感动。
虽然历史上也非常多虚伪阿谀奉承之辈,但很多人也真的在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这一切与他们生长在儒学的空气中是分不开关系的。
这个话题太大,就此打住。
很多皇帝的脸色又好看了一些。
汉光武帝脸色不变,对前两次视频的内容,他并不是非常在意。
谶纬流行时间不长便被否定,又在已知会被乱民利用的情况下,他很容易做出取舍。
他本来也不相信那个,只是好用,便拿来用了。(这是个人偏见,不知道他真信还是假信。因实在难以想象一个真心信谶纬胡说八道的人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儒家经典也很好用。至于担心儒家经典中也有被否定的,如阳尊阴卑等?
百姓多愚昧,更何况几百年来的人心和习惯是难以更改的。
后世之人的视频说了,很多人听听也就过了,并不会去思考,会思索的仅是少数。
该担心的是那些将人压迫到极致的朝代,如果他们也看得到这个所谓视频的话。只有身处地狱,才会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抓住那难得的希望之光。
他可不认为他的大汉已经到了那种程度。
【如果西汉的功臣,特别是那些被杀、被剁成肉酱的几位泉下有知的话,一定很不平: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凭什么你们富贵荣华,安度余生?!
可能因为东汉皇帝只有汉光武帝和汉明帝还可以,所以东汉开国功臣们的名声远没有西汉的响亮,明明作为东汉开国功臣他们也很厉害。
也可能是因为布衣将相的逆袭类故事,比地主豪强结束乱世的故事看起来带感多了?
或者是因为西汉的是美强惨的故事?东汉荣华富贵就平平无奇了。
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制造的成语不多。西汉的开国功臣特别是韩信简直是成语制造机。再加上强、惨,韩信人气就特别高。
总的来说,东汉的历史用蔡东藩的话概括就是:“自光武至章帝,三个皇帝,是君主专政的时代;
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自桓帝至献帝,是宦官横行的时代;
若献帝一朝,变端百出,初为乱党交讧时代,继为方镇纷争时代,终为三国角逐时代。”
好不容易正式进入东汉历史了,
刘秀听了脸上能滴下墨水。
君主专政仅三个皇帝?
瞧瞧蔡老概括的,就知东汉的历史故事看起来真的没有西汉的有意思。(这是个人偏见)
尤其为国为民的好官枉死,奸臣宦官耀武扬威,看得人很唏嘘。
咱们还是简略说说开国功臣那些事吧。
虽然咱们说霍光的第二任妻子霍显以一人之力灭霍氏全族,但这是玩笑话,没有人会当真。历来那些功臣权臣被清算,大多都是功高震主,在朝中权势太大了。
汉宣帝承认他的功绩,虽不书名姓但霍光排在麒麟阁功臣第一位,可又灭他满门,造成的影响不太好。
史书中就有人感慨,以霍光之忠厚,尚不能保存家族吧啦吧啦。
在想似的情况下是否会有臣子想起霍光遭遇,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来个取而代之?后面历史说明会有的。
扯远了。
东汉的这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居然都能悬崖勒马,功成身退,真是不一样,简直了不起。
有可能是因为西汉开国的那些功臣们下场太惨烈,霍光下场也不好,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
东汉的开国功臣大都是地主阶级子弟,读过史书,以前人的下场为戒,选择了不一样的选择,所以有了不一样的结局。
当然很关键的一点,皇帝不同。汉光武帝识量过人,退功臣而进文吏,给功臣荣耀,不给他们实权实职,实现武功向文治的历史转变。
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在39年,曾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大家知道,东汉郡县官吏大多数都是地主豪强,土地他们手底下最多啊。特别是光武帝故乡,官吏不敢如实度田,于是,租税被转嫁到平民头上。引起农民反抗。
光武帝知道后杀了舞弊官吏,结果呢,又激起了豪强地主的反抗。
汉光武帝软硬兼施,平息了反抗,也取消了度田。
反度田的斗争,豪强地主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极大利益——隐瞒土地,隐瞒了大量依附的劳动者。
作为开国皇帝,没法核实土地面积,核实人口,这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汉光武帝哪怕有心也不可能像刘邦一样利索干掉功臣呢?(这完全是个人的看书的疑惑。)
有网友吹光武帝是完美的皇帝。(汉朝如果要吹,还是得汉文帝不是?他的遗诏太让人感动了,本来因他第一任妻子的死之谜,可能评分只有70,那么看了遗诏得有90分……咳,个人偏见。光武帝第一任皇后舅舅的死,也有很多疑点。)
从那些开国功臣的角度,他确实挺好的。(额,马援除外,马援确实马革裹尸还,光武帝听信谗言,收回封赏,马援死了都不能好好安葬。)
咱们非常简略地说说几个功劳非常大的功臣。
寇恂,文武兼备,定位就是西汉萧何。
光武帝建国时,四方未定,朝中缺粮,守河内的寇恂不断让人拉车送粮供给。
光武帝屡次以策书慰劳寇恂,这一幕是不是很熟?
没错,就是萧何守关中,刘邦也屡次派人问候他呀。
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寇恂也接受了他以前同学董崇的建议,告病不理郡事。
后来光武帝准备进攻洛阳到了河内,他请战,光武帝不同意,认为河内需要他镇守。
于是,“乃遣兄子寇张、姊子谷崇将突骑,愿为军锋。帝善之,皆以为偏将军。”(出自《后汉书》)
寇恂派侄子、外甥愿为前锋,光武帝很满意。又和萧何的举措很像对不对。
寇恂还有个趣事,他和另一个大功臣贾复有矛盾。
当时寇恂是颍川太守,贾复的部将在颍川随意杀人,被寇恂逮捕并当众处死。
当时,东汉草创军中有人犯法,多宽容处理。所以寇恂这样做,贾复觉得难堪非常,忿忿不平。
贾复过颍川时,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后汉书》)
寇恂听说了这事以后,就尽量避免与贾复见面。
他外甥以为他害怕贾复。
寇恂说,“不是怕他。过去蔺相如不惧怕秦王却让于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吧啦吧啦……”
命令属县准备了丰盛的酒食,寇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要追,可是部下喝醉了没法追。
寇恂和光武帝说了这事,光武帝帮他们和解。
耿弇,定位韩信。光武帝对他的才能与贡献给与高度评价,将他与韩信相提并论。
更始帝时,发上谷郡兵归刘秀,跟从刘秀定王郎,任大将军,镇压铜马、赤眉等起义军。
刘秀称帝后,他为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定彭宠,取张丰,破齐地割据势力张步,攻占城阳、琅邪等十二郡。
耿弇投靠光武帝以后,征战十多年,共平四十六郡,未曾失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也有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厉害一个人。)
光武帝统一全国后,削夺功臣兵权。南阳的功臣贾复、邓禹知道光武帝意图后,主动配合辞去将军之职。
耿弇认清形势,也主动辞去大将军头衔,以列侯奉朝请。
所以光武帝虽然将他与韩信相提并论,但是耿弇避免了韩信的悲剧。
他活到了汉明帝时,五十六岁,病逝。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