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在他二十四岁时,刘秀称帝,他拜大司马,成了东汉的三公。
他和刘秀是关系亲密的同学。
更始在南阳称帝,当地非常多豪杰举荐邓禹,但邓禹拒绝做官,毅然投奔刘秀。
他对刘秀说,希望刘秀可以一统天下,而他本人参与其间,名垂史册。
这些名垂千古的人,审时度势的本领真的很强。如果他当了更始帝的官,可能就没有他的故事了呢?
邓禹破更始帝政权的王匡,成丹等部,平定河东。
他的功劳很大,被封酇侯,和萧何一样的封号。
这样的邓禹也会因贪图军功,不听冯异劝阻,结果和赤眉军大战时惨败。于是大司马就被撤了。
当然汉光武帝很信任他,后来还是重用他的。
他也不负汉光武帝的信任,在明白汉光武帝欲剥夺功臣领兵权意图时,和贾复一起,果断主动放弃军权,开了个好头,所以光武帝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贾复,和邓禹一样都是南阳人,嗯,光武帝刘秀也是。
贾复曾为县掾,绿林农民起义爆发后聚众起兵,自号将军。
更始称帝后率众归附汉中王刘嘉,当了校尉。
更始政治混乱,他就劝说刘嘉令立大业。刘嘉缺乏勇气,建议他去找刘秀。
之后经过邓禹推荐,得到刘秀召见。人生履历可谓非常丰富。
跟随刘秀后,破王郎,迁都护将军。刘秀南击赤眉、青犊诸君,贾复都是前锋。
刘秀称帝后,拜执金吾,封冠军侯。
破降更始大将军朱鲔及赤眉军,迁左将军。37年,定封胶东侯。
贾复随光武帝征战,从未失利,
屡次和众将突破包围,解除危急,身上受伤十二处。
光武帝因为贾复敢深入敌境,很少使他远征,常命他跟随自己,所以贾复很少有独当一面的功劳。
遇到将领们论功自夸时,他就沉默。这时光武帝就会说:“贾君的功绩,我心中有数。”
嘿,真爱啊。
贾复主动辞去将军之职后,讲授儒学。没错,这又是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讲学的厉害人物。
比起后面朝代那些文弱书生,果然还是喜欢汉唐的男子气概。
吴汉,南阳人。新莽末,当本县亭长,宾客犯法,他亡命渔阳,以贩马为业,结识当地豪杰。
劝说渔阳太守彭宠归顺刘秀。
没错,他就是征发渔阳等郡骑兵,助刘秀灭邯郸称帝的王郎大批军队,收复许多郡县后,与刘秀汇合,被刘秀任命为偏将军的秀儿。
平定王郎后被封侯。
以后斩杀苗曾、谢躬。在刘秀北讨铜马时,吴汉时常带领五千骑兵为先锋,他本人多次率先登城陷阵。
东汉建立后,任大司马,定封广平侯。
率军扫灭刘永等割据势力,履立战功。
建武十一年(35年),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最终帮助刘秀统一中国。
光武帝统一全国后,退功臣进文吏,大批功臣被剥夺了军权。
但是,吴汉是例外,他始终保持了大司马之职,继续四出征战。(看吴汉的传记,印象就是打战特别多。然后,光武帝真是军事天才。另外,感觉吴汉更应该对标韩信,虽然吴汉打战有失利的时候。)
吴汉为人忠厚,不善言辞,在朝中任职,事事谨慎。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后汉书》)
在建武十八年(42年)以后,他主动隐退,放弃实权,保留三公头衔。
吴汉功成身退,为强化皇权让路,善终。赐谥曰忠侯,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如大将军霍光故事。(嗯,这份荣耀加身,在当时应该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冯异,东汉初颍川父城人,字公孙。嗯,他不是南阳的。光武帝对他的信任不如对几个南阳的功臣。
他,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从小大家念的“树下汉将军”就是他啊。
新莽末,任郡掾。为王莽守城,刘秀屯兵于巾车乡时,冯异巡视属县,被刘秀军俘虏。
冯异说他可招降五县,果然劝苗萌降刘秀,刘秀轻轻松松五县入手。
冯异应该很熟悉官场。他劝刘秀结交更始政权的左丞相曹竟和他儿子,最后借助曹竟父子的支持,刘秀获得了北上的机会。
刘秀他哥被杀,人前不敢表露,在枕席上常留下泪痕。(也不知是真情流露还是做戏,个人认为这个不太可信。对亲哥的死若无动于衷也太薄情了,所以得让手下人知道他的痛苦——这是个人偏见。
当然也可能再多伤痛,也会被时间抹平。或者皇帝宝座重过一切。
后来他放过了参与杀他哥的朱鲔,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投降并被刘秀封侯,传封好几世。)
冯异私下安慰他,“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载。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出自《后汉书》)
他又听进去了冯异的建议,所以取得了百姓的拥护。
王郎起兵后,刘秀南逃。一路餐风露宿,到了饶阳无蒌亭。
“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后汉书》)
后来冯异久镇关中,担心引起光武帝猜疑,上书请求回京。当然刘秀不许。(东汉开国功臣真是太会处世了。)
冯异此居确实是先见之明,后来有人密告冯异**关中,百姓归心,号称“咸阳王”。光武帝就把这个告密的信送给冯异,冯异上书谢罪。(刘秀这一招敲山震虎,又显示自己的宽容。)
他的上书写的特别好,既巧妙拍龙屁,又回忆往昔,勾起皇帝的回忆,让皇帝延续信任。摘录如下:
“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
臣伏自思惟: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混淆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
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后汉书》)
刘秀就回复他:“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虽然总说一言九鼎,但皇帝的好听话当然不能信。)
刘秀很会御下,后来赏赐冯异,并下诏:“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没错,说的就是南逃路上,冯异在无篓亭冯异给他煮豆粥,虖沱河给他煮麦饭吃的事。
冯异叩谢,说了管仲劝齐桓公的话,希望光武不要忘记河北之难,并表示将铭记巾车乡光武赦免、任用之恩。
咱们没说冯异打战的事,个人觉得他处理君臣关系方面的记载非常有意思。
他从刘秀安定河北,为偏将军,封应侯。
刘秀称帝后,他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在崤底战败赤眉起义军。
后来率军进攻隗嚣子纯,病卒于军中。这时刘秀还没统一全国呢。
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赞。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避树下,回避与诸将争弘,军中誉为“大树将军”。
好吧,马援,窦融等也都是开国功臣,开国功臣太多,不说了。
窦融后人还有很长故事,所以现在不讲。马援大家应该非常熟悉,讲他女儿时再稍微提一下吧。
读东汉开国功臣的传记,就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怎么如此识时务,不会居功自傲呢这一群开国功臣们。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