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的排练厅里,阳光透过高窗洒下,为空气中飞舞的尘埃镀上金边。陈默站在一群年轻的音乐系学生中间,看着他们专注的面孔,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平静。
“陈老师,”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怯生生地举手,“您在柏林获奖时提到‘不要忘记从哪里来’,这对我们这些还在学习的学生有什么启示呢?”
排练厅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陈默身上。他微微一笑,走到教室中央那架略显陈旧的钢琴前。
“我十七岁离开中国时,和你们差不多大。”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琴键,“那时我一心想着学习最前沿的音乐,成为国际化的艺人。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
他按下几个音符,是《三声部》的旋律片段。
“最国际化的,往往是最本土的。最普世的,往往是最个人的。”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头。陈默继续道:“在韩国时,我努力抹去自己口音中的‘中国味’,学习最标准的韩语发音。但后来发现,正是那些无法完全抹去的异质性,让我的音乐有了独特的辨识度。”
排练厅的门被轻轻推开,李建民和周屿悄悄走了进来,在最后一排坐下。陈默向他们点头致意,然后转向学生:
“就像建民老师的二胡,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方式。当它与现代编曲融合时,产生的不是冲突,而是对话。”
周屿站起身,接过话头:“我刚出道时,公司要求我完全按照韩流模式打造形象和音乐。是陈默前辈让我明白,真正的个性不是模仿,而是找到自己的声音。”
李建民也站起来,有些腼腆地说:“我唱了三十八年,一直以为年轻人不喜欢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歌。是这些孩子们让我知道,真诚的音乐没有代沟。”
三位不同世代的音乐人站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们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启发和感动。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陈默指导学生排练《三声部》的合唱版本。过程中,他不时停下来讲解歌曲背后的创作理念,分享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见闻和思考。
“艺术不是孤芳自赏,”他强调,“而是建立理解和共鸣的桥梁。”
排练间隙,一个作曲系的学生拿着笔记本上前请教:“陈老师,我正在创作一首融合西北民歌和电子音乐的作品,但总觉得两者格格不入。”
陈默仔细看了学生的乐谱,提出了几个建议:“不要试图强行融合,而是让它们对话。就像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尊重彼此的独特性,寻找共通的情感基础。”
学生茅塞顿开,连连道谢。
中午,陈默和李建民、周屿在学院食堂简单用餐。周围的学生们不时投来好奇和敬佩的目光,但都体贴地没有上前打扰。
“看到这些孩子,就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李建民感慨,“我们那时候条件比现在差远了,但对音乐的热爱一点也不少。”
周屿点头:“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前辈要坚持做这些校园讲座。有些东西,是商业演出和电视节目无法传递的。”
陈默看着食堂里来来往住的年轻面孔,轻声说:“艺术需要土壤才能生长。我们今天的出现,也许能在某个年轻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谁知道它将来会长成什么呢?”
下午,他们转战另一所综合性大学。与音乐学院的专业氛围不同,这里的听众来自各个专业,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多元。
讲座安排在学校的礼堂,能容纳五百人的空间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当陈默、李建民、周屿三人登场时,掌声雷动。
这次的活动形式更加自由。陈默先分享了他在柏林电影节上的见闻,然后三人即兴表演了《三声部》。纯净的音乐在礼堂中回荡,许多学生闭上眼睛,沉浸其中。
提问环节,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道:“陈默老师,您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独特性还有什么意义?”
陈默思考片刻,回答道:“全球化不是同质化,而是在交流中丰富彼此。我获奖的《北归》,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文化夹缝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故事。影片中的音乐家最终明白,他的价值不在于选择东方还是西方,而在于找到连接两者的独特声音。”
李建民补充道:“我年轻时学戏,师父常说‘艺无界,心有根’。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周屿则从年轻人的角度分享:“我们这一代人生来就接触全球文化,但越是这样,越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否则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
他们的回答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从文化认同谈到艺术创新,从传统保护谈到现代转型,气氛热烈而真诚。
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留下来继续交流。一个女生红着眼睛告诉陈默,他的音乐让她和远在国外的父亲重新建立了联系;一个男生向李建民请教如何将家乡的民间音乐融入自己的创作;还有几个学生围着周屿,讨论偶像文化的社会责任。
看着这些场景,陈默深深感到,这才是荣誉应该带来的真正价值——不是个人的光环,而是影响力的扩大,是能够触及和激励更多人的可能性。
回程的车上,三人都有些疲惫,但精神振奋。
“今天让我想起了很多事情,”李建民望着窗外的车流,“我年轻时也在文化馆教过课,那时没几个学生愿意学传统音乐。看到今天这些孩子的热情,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音乐有希望。”
周屿点头:“我以前总觉得要做很潮的音乐才能吸引年轻人。现在明白了,真正打动人的是真诚和深度。”
陈默没有说话,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校园讲座,表面上是他们在指导学生,实际上自己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能量。
当晚,陈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今天活动的照片——他与李建民、周屿站在学生中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配文很简单:
“最好的音乐,是能够连接心灵的歌。”
令他意外的是,这条动态迅速获得了数十万点赞和转发。许多参加过讲座的学生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感受,形成了一场自发的讨论。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高校的音乐社团开始自发组织“跨代音乐对话”活动,以他们的合作为范例,探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杨珍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不可思议:“你知道吗?今天有三位企业界人士联系我,表示愿意资助这个校园讲座项目,希望把它扩展到更多学校。”
陈默微笑:“告诉他们,我们欢迎所有真诚的支持。”
睡前,陈默翻开笔记本,回想这一天的点点滴滴。那些年轻而热切的面孔,那些充满思考的问题,那些被音乐打动的瞬间...
他写道:
“第十九天。在校园的回音中,听见了未来的声音。”
合上电脑,他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被城市的灯火染成温暖的橙色,仿佛无数梦想在其中闪烁。
他知道,明天的日程表上依然排满了各种商业活动和媒体采访。但此刻,他更加确信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是追逐更多的光环,而是点亮更多的灯火。
在这条归途上,每一步都是播种,每一次交流都是收获。而最好的作品,永远是那些能够在心灵间引起共鸣的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