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三年
户部侍郎程翰梓急匆匆地从一家食肆走出,怀里抱着一兜什么东西,飞速上了自家马车。
“快!去城郊庄子上!”
程翰梓的声音从马车内传出,随行的侍从很快赶着车离开。
城郊程家庄
作为程家的产业之一,程家庄的生活还算的上是平稳,虽然也难免受到干旱和洪涝的影响,但程家宽厚,每逢灾年总是会减免不少的租子。
因而虽然今年的收成要比往年差上许多,庄户门的情绪依旧很稳定。
作为当代程家家主,程翰梓的到来对于程家庄来说是一个意外。
毕竟这些大人物忙于奔波,即使是收租子也都是庄头去程府汇报,主家人是很少过来的。
程翰梓的到来让整个程家庄都不自觉地紧张了起来。
不过程翰梓并没有心情去观察他们的情绪,他现在满脑子都扑在了土豆的种植上。
怀里不过十斤的土豆对于一个成年男人来说不算太重,但程翰梓却隐隐觉得自己有些担不住这份重量。
跳下马车,程翰梓看着迎上来的庄头,面色冷凝地下了指令。
“封锁庄子,从现在开始,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进来,无论是谁想要进来,必须先到我这边取得同意。”
“另外,给我找一片空地,暂时划出来,约束好庄上的人,都不要过去。”
说完,他又看向身边的长随。
“长生,你回趟府,去把你家少爷找过来,府里的家丁留下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带过来,守着庄子。”
连续两道命令,直接看呆了程庄头。
他知道,应当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
心中紧张的同时隐隐约约也有了几分期待。
这么重要的事情,家主却是来他们庄上处理,这是不是说明,他在家主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如果这件事他顺利地办成了,那么就能真正入了家主的眼,未来也能飞黄腾达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程庄头一脸严肃,领了命就立刻下去安排。
不多时,程庄头就来回报,说是已经安排好了地方,告诉程翰梓可以过去了。
长随长生刚离开还没有多久,程翰梓却是已经等不及了,抱着怀里始终没有放下的土豆,步履匆匆地跟着庄头去了划出来的空地。
此处四下空旷,一眼望去就能看得出来周围是否有人存在,是一个极好的地方。
“行了,你下去吧。记住我刚才说的话。”程翰梓冲程庄头摆了摆手。
“是!老爷!”
周围终于只剩下了程翰梓一个人,他摩挲了一下那个透明的塑料袋,动作轻缓地放到了地上。
而后又从怀中取出了贴身保管的那张道具卡,郑重地贴到了袋子上。
心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问他。
“请确认是否使用!”
“确认使用!”
程翰梓也在心中回答。
不等程翰梓再做什么反应,眼前的地面上开始被莫名的光芒覆盖,并且这道光还在不停地扩大地盘、甚至同时还在长高。
程翰梓紧紧地盯着眼前神奇的一幕,不愿意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
很快,光芒黯淡下来,露出了被光芒掩盖的景象。
一袋袋和之前那袋土豆一模一样的土豆铺满了整片空地,堆成了一座小山的模样。
程翰梓上前伸手摸了摸,都是真实的。
他真的不是在做梦。
哪怕之前一直抱着土豆,有真实的触感,程翰梓也一直没敢相信那样一张薄薄的卡片,真的能让土豆从十斤变成十万斤。
那岂不是仙术?又怎是他一个匹夫能简单做到的?
也是因此,在回到元启三年以后,他没敢直接带着土豆进宫,而是先到了自己的庄子上。
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得出了结论,程翰梓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
家里那个臭小子怎么还没到?!这么拖拖拉拉的,以后如何能成大事?!
程翰梓焦急地围着土豆山踱步,等待着儿子的到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连串的脚步声终于从庄子大门的方向传来。
程翰梓连忙走了过去。
“老爷,大少爷来了。”程庄头亲自把一个年轻人引了过来,禀告一声以后就想要退下。
“庄头先别走。”程翰梓出声拦了一下。
“景之,为父要进宫面圣,你就在这里守着这些土豆,我回来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知道吗?”
程景之略带疑惑的看着眼前一片黄澄澄的“山”,对于父亲的重视有些不解。
不过从程翰梓急匆匆叫她过来的模样他也能明白,这些个土豆只怕是干系重大,心下一凛,认真应下了父亲的委托。
程翰梓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素来是靠谱的,没有再多说什么。
而是转头继续交代庄头和长生,让他们带着家丁和庄上所有的壮劳力一起组织起巡逻队,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安排好这些事情之后,程翰梓又抱着其中一袋土豆,转身离开。
半个时辰后
宫门口,一架简朴的马车停在了门外不远处。
值守的侍卫认了出来,这是户部侍郎程家的马车。
只是这程侍郎不是在两个时辰前刚刚出宫吗?怎么又回来了?
程翰梓依旧抱着土豆,一刻也不曾撒手,快步走到宫门口,对着侍卫说。
“烦请禀报皇上,就说程翰梓有要事上报!事关中原灾民!”
侍卫们对视一眼。
虽然他们不上朝,但是岗位所带来的的方便也让他们知道一些朝廷大事。
现在,对于朝廷来说,最最紧要的事情无外乎就是中原灾民的救济工作了。
朝中的那些大老爷们,一个个的都快要被这件事愁秃了头。
只是先帝在时留下了一大堆的烂摊子,新帝继位又不过三年,即便是三年来夙兴夜寐,也只是将本朝的国力稍稍拉回了一些。
面对这样大型的天灾,即便是新帝有心,也无力啊!
这位程侍郎两个时辰前出宫的时候还满脸愁容,怎么只过了两个时辰,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
侍卫们心下纳罕,却不敢怠慢。
一人疾步入宫去禀报,一人则是引着程翰梓去旁边的班房,检查程翰梓随身携带的物品。
重中之重,自然就是程翰梓一直抱在怀里不放手的土豆了。
毕竟这是个从未见过的东西,为了宫中的安全,他们必须要仔细检查。
好在一切都没有问题,侍卫们很快就把所有的东西都还了回来,等待着来自金銮殿的消息。
等待期间,几个人都没有什么大事要做。
这会儿正是午膳刚过没多久,白天最困倦的时候,他们值班也不能打盹,只能找些话题来分散一下注意力,免得一不小心犯了忌讳。
这样一来,从未见过的土豆自然也就成了话题的中心。
“程侍郎,你这是来向陛下进贡的吗?这黄疙瘩有什么独特之处?”
侍卫甲,也就是刚才负责检查土豆的人,好奇地问道。
主要是土豆这个东西它确实长得其貌不扬,甚至上面还会有一些斑斑点点,反正是和好看无关的。
侍卫甲起了个头,其他人也就围了上来。
他们其实也挺好奇的,还有土豆外面的那层透明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薄薄一层,竟然能装那么沉的物件。
程翰梓想着土豆应该会在不久之后就传开,也就没有瞒着他们,说了一些表面信息。
“此物名为土豆,是一种食物。”
“食物?土豆?这名字可真有意思,土里的大豆子吗?”侍卫乙笑着,看向土豆的眼里也充满了好奇。
程翰梓被他们围着问了好些个问题,等到御前总管赶到时,他才终于脱离了十万个为什么,长长松了一口气。
“程大人,陛下在御书房等您过去呢。”何书对他行了一礼,说道。
“劳烦何总管了。”程翰梓抱着土豆不方便行礼,只得微微躬身示意。
他也没有想到此番竟然会劳动何书出马,平日里这种事情其实也都只是一两个跑腿小太监来通传。
这是……中间有什么隐情?
程翰梓的心提了起来。
抱着土豆,心中有些忧虑。
希望不要影响到救灾这件事吧。
何书走在程翰梓身侧,比他稍慢半步,却始终都在为他引路。
不过他的目光也忍不住投向了程翰梓怀里的土豆。
其实这个时候,程翰梓的体力也差不多到极限了。
他虽算得上是壮年,但毕竟是读书人,平日里疏于锻炼,能抱着土豆走上这么久已经实属不易,现在双手都已经开始微微发抖。
但是他不敢松手,怕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再把这些良种摔出个好歹来。
因此,也只能硬挺着。
就在这样的沉默中,两个人一路急行,总算是到了御书房。
“臣户部侍郎程翰梓,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到了御书房,程翰梓终于能借着行礼的空档,将手中的土豆放下。
“平身吧。”坐在御案后的元启帝微微一抬手,视线却并没有动,依旧看着案上的折子。
半晌,他在折子上批复了什么,然后才放下毛笔,抬起头,看向一直在下方站着的程翰梓。
“方才你说有事关中原灾民的事情要禀报?说说吧。”
元启帝已经连续批了一段时间的折子,坐得有些累了,一边说着,一边走下龙椅,在殿内踱起步来。
“禀皇上,臣今晨离宫后,因腹中饥饿而在街边寻了一家食肆……”
程翰梓将自己在时空交错处之中的经历简单说了一遍,最后又一拱手,指了指地上的土豆。
“陛下,这便是那人说的土豆了。”
元启帝一开始还认真地听着,但是程翰梓越说越离谱。
什么无火而亮的灯,什么栩栩如生的图画……
听到后面,元启帝都开始把程翰梓的描述当成神鬼志异的故事来听了。
他却突然冒出了一个亩产数千斤的良种,且只要两三个月就能成熟。
作为一个勤政又不昏庸的帝王,元启帝对于一些事情是很敏感的。
尤其是在这个灾年,满朝文武都为了救灾的事情着急,他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虽然程翰梓说的事情像是得了什么癔症,但元启帝还是忍不住对土豆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这一眼之下,元启帝就对土豆这个名字给予了肯定。
外貌和气质,与这个名字极其相配。
“陛下,臣在那食肆中品尝过土豆,虽然烹饪方式与当下似乎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土豆的味道是极好的,且很有饱腹感,如果用来救灾,想来能起到不少的效果。”
饱腹感这个词是程翰梓和孟商学的,元启帝并没有听过。
但这个词并不难理解。
哪怕对于程翰梓所说的事情依旧抱有一定的怀疑之心,元启帝还是忍不住对土豆产生了一点点的期待。
“何书!”
“奴才在。”
“拿两个土豆,去御膳房,让他们把土豆给弄熟了,呈上来,朕要尝尝。”
还不确定程翰梓说的是不是真的,但元启帝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最好不要浪费土豆,所以他只给了御膳房两个土豆的额度。
程翰梓也在一边补充:“陛下,那位掌柜说土豆直接用水煮熟、或者扔进火堆里烤熟,味道就很不错,不如就让御膳房这么做了,看看吃起来怎么样?”
如果不叮嘱这么一句的话,以御膳房的习惯,只怕是又会用一堆有的没的的东西来配土豆。
灾民们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能在土豆上面撒点盐粒都算得上是奢侈,想要判断土豆适不适合推广,自然也该用这样简朴的方式。
“听到没?快去!”元启帝点点头,对着何书挥了挥手。
何书连忙到程翰梓身边,从里面拿了两个一般大小的土豆,匆匆离开。
程翰梓的描述太过真实,即便是元启帝始终都抱着怀疑的心态,此时也忍不住多了几分相信。
做好的土豆被送来还需要一点时间,他也没有闲着,而是细细问起了程翰梓其他事情。
“这土豆看上去也不算多,就算是产量高,只怕也种不了多少地吧?又如何救济那么多的灾民?”
程翰梓面上微微一僵,但他也是在朝堂奏对过许多次的人,并不会因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被难倒,更何况他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程翰梓把孟商给了他一个卡片的事情说了出来,同时也说出了自家庄子上现在还堆着十万斤土豆的事情。
“陛下,这是那位掌柜找来的土豆种植要点,微臣抄录了下来,好方便土豆的种植。”
“按照上面的记录,大约两百斤的土豆可以种满一亩地,这些土豆可以种足足五千亩,结出的果子更是可以达到上百万斤!再加上户部可以动用的存粮,应当能撑过今年冬天。”
程翰梓从自己的怀中取出了那份抄录的种植要点,呈了上去。
元启帝仔细看一遍,他不太懂农事,但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能理解的。
如果这上面说的是真的,十万斤土豆也是真的,那么困扰了朝中上下数月的救灾之难,也就有了解决之法。
但一切的前提都是,程翰梓所说,句句属实。
土豆烹饪起来其实很快,御膳房那边得了提醒,没敢磨洋工,飞速把熟土豆给送了过来。
看着一左一右,一个黄澄澄、一个黑黢黢的土豆,元启帝的眉毛跳了跳。
确实是最质朴的烹饪方法,连一粒盐都没有放。
试毒小太监从二者上各自切下一小块之后吃进了嘴里,脸上的表情充满了震惊。
又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出事,元启帝也来了兴趣。
他也不问小太监是什么味道,而是指挥着何书给他也各切了一块。
于是,被震撼的队伍再添一员。
“何书!召丞相、户部、工部及礼部尚书入宫!”
元启帝只吃下了那块水煮的土豆,就下了命令。
等何书出去传旨,他才带着几分悠哉,细细品尝起了另一块烤土豆。
倒不是说他没有吃过比土豆好吃的东西,只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土豆就显得格外稀罕了。
更难得的是,它在高产的同时还具备了美味的优点。
元启帝叫得急,丞相和三位尚书来的也十分快。
原本他们就因为要随时应对皇帝的垂询,工作就在宫中,中间也不需要通秉,所以不过盏茶时间,四个人就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御书房。
“陛下!”四人正待行礼,直接被元启帝制止了。
“何书,把东西分给他们尝尝。”这里的东西,指的自然也是土豆了。
很快,被震惊的队伍再添四人。
四个人再加上元启帝,每人都很克制地只尝了一口,所以这个时候土豆还剩下了一半。
看着还剩下一半的土豆,元启帝又给何书和程翰梓各分了一口,剩下的则是分成两份,送去后宫太后和皇后处。
安排好最后的土豆,元启帝大袖一挥。
“来人!备马!出宫!”
元启一朝崇尚文武兼修,文臣身上多少会一点武艺,武将手里也时常握一册书本。
因此,像是今天这种紧急情况,全员骑马出城还是能做到的。
一番折腾后,一行六人带着一堆随从和侍卫,赶到了城郊的程家庄。
看到大队人马过来,一直守着庄门的程庄头不由得握紧了手上的木棍,警惕地看向来人的方向。
“开门!”程翰梓跟着元启帝,在庄外不远处停下了马,冲着庄头喊道。
见来人中有自家老爷,程庄头松了一口气。
他还真怕万一是有什么人要来强闯,这么大队的人马,他们的人手只怕是扛不住。
既然是程翰梓带人来,那就不需要阻拦了,更何况他们家老爷竟然还毕恭毕敬地跟在一个人身后,甚至连旁边几人的地位都比他高。
程庄头的心里有了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猜测。
不过这些念头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他很快就让开,同时让里面守着的人打开了大门。
元启帝他们并没有下马,而是直接骑进了庄子。
随行而来的侍卫长则是指挥着队伍,一队继续跟着元启帝,护卫他的安全,大部分的人则是分散开来,包围了整个程家庄。
不多时,一行人就到了此行最终的目的地。
“景之,开门!”
看着眼前紧闭的院门,程翰梓对自家儿子是满意的。
院门闻声而开,穿着长衫的少年对着程翰梓唤了一声父亲。
“这位是……”程翰梓正想要说出元启帝几人的身份,免得程景之失礼,却被元启帝直接打断了。
“无妨,先进去看看吧。”土豆近在眼前,元启帝哪还顾得上什么礼不礼的。
好在程景之自小聪慧,从自家父亲的态度上隐约猜出了什么,躬身退让到院门一边,再恭恭敬敬地对几人行了礼。
元启帝路过时瞥了他一眼,没有说什么。
不是他对程景之的行为有什么意见,纯属是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惊到了,根本分不出心神去管程景之做了什么。
十万斤土豆所占据的空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摞起来足足一人高的土豆,在院落中堆了一大片出来,像是一座金色的山。
已经知道了土豆价值的几个人,看到眼前这一幕都忍不住震惊了。
按照那位掌柜所说,即便真的只有亩产千斤,这土豆的产量也要比他们当下常见的小麦和水稻要多得多。
只要能把土豆推广开来,那么不出几年,土豆遍布天下,因饥饿而死的人不知道要少上多少。
元启帝想的还更多一些。
按照程翰梓抄录的种植方法,土豆虽然不能作为人全部的食物来源,但即便是与米面或者野菜相配,也足以活人无数。
且土豆的种植并不是这一茬就结束了。
当下用土豆救灾,但他们也可以用米面换下一部分土豆,作为下一轮种植的粮种。
如此反复几季,土豆便可在全国推广开来。
而上面记录下来的增产之法,是否也可以用到其他的作物上?帮助其他作物同样增产?
程翰梓看似只抄录了一张纸回来,但实际上,这张纸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来说,影响力远不止于土豆。
随行来保护元启帝的那一队侍卫,直接在元启帝的指挥下变成了一个个工具人,开始称量眼前这堆土豆的重量。
因为是以袋为单位进行的克隆,所以这堆土豆称量起来并不麻烦,只要清点好数量,再称一袋的重量就行。
一万袋,一袋不少。
不过重量并不是孟商和程翰梓之前估算的十斤,而是十三斤。
这就又多了三成的种子!
“好!好啊!程爱卿,你立了大功了!”元启帝严肃的脸上难得笑开了花。
因为灾情的事情,大家最近心情都不是特别好,今天这个好消息虽然来的突然,但也足以称得上是一剂强心针。
程翰梓的话,元启帝已经信了个七七八八。
他早前派出去的暗卫已经前来回禀,程翰梓今天出宫之后的事情确实如他所说。
而程家庄最近也没有什么异常往来,这十万斤的土豆显然不是正常情况下能够送进庄里的。
那么,程翰梓的话,可信度就要再上一个等级了。
只是土豆的种植之法,还需要仔细商议才行。
这是一个全新的作物,种植技术又只有那一张纸上的记载,如果贸然发下去给灾民们去种植,只怕是产量很难达到预估。
甚至,如果有人饿极了,或许还会直接把作为粮种的土豆给吃了。
最好的办法大约是他们就近组织庄户或者是村子进行种植,并且派人指导、监督,这样一来,才能够将这批土豆的作用最大化。
等到土豆种植出来以后,再用土豆去换取其他的粮食,发往灾区,也是一个可行之法。
毕竟土豆的味道他们几个人都尝过,哪怕没有调料佐味,依旧有很不错的口感。
但按照记录,土豆并不能作为唯一的食材。
同时,它还具有不易保存等问题,如果作为救济粮直接发往灾区,很容易就会出现变质、发芽等情况,而发了芽的土豆,是有毒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食物品种,但因为它本身的特质,并不适合贸贸然推广开来。
这一步,走的要慎之又慎。
.
程家庄被御林军接管了。
不过只是管控了存放土豆的那个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是庄户们还是可以在庄子里自由活动的,只是不能外出了而已。
这也是为了避免有人泄密,再引了不怀好意的人来。
君臣一行飞速而来,又飞速离开。
临走之时,只带走了一袋土豆。
土豆毕竟是一个新兴物种,农民们不一定愿意种植。
而他作为天然就有极高威望的皇帝,在这个时候以身作则的话,分配下去的种植任务,他们也能多用些心。
他都已经想好了,等明天或者后天不忙的时候,就在御花园里拨出来一块地,就用来种植他的土豆。
这么想着,元启帝还忍不住回味了一下嘴中的味道。
虽说原味的土豆并没有很重的滋味,但那股香甜软糯的本味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那个烤土豆。
在火堆里被高温炙烤过的碳水化合物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香味,明明同样没有放任何调料,他偏就是觉得烤土豆比煮土豆更好吃。
作为一个吃遍山珍海味的皇帝,他都已经被土豆的魅力所折服,百姓们应当更无力抗拒才是。
一念至此,元启帝已经忍不住开始期待起了数年后,天下粮仓悉数堆满的模样。
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元启帝很快就带着几人理出了一套章程,以应对救灾问题。
与此同时,救灾的其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拨粮拨银,一样也没有落下。
土豆终究是没有直接发到灾民们手里,而是被留在了京城。
元启帝名下的数个皇庄都接到了谕旨下发的任务:在派遣官员的指导下,种植土豆。
皇庄是皇室财产,自然也是元启帝的,指使起来没有半点阻碍。
且因为元启帝的身份,接到任务的皇庄都认真极了。
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土豆也到了收获的时节。
在接到户部司农的折子后,元启帝顿时激动了起来。
最近政事繁忙,他已经有段时间没顾上御花园里的那几分土豆田了。
但他是皇帝,即便是他顾不上,手下的人也会主动为他排忧解难。
所以御花园里的土豆田涨势还是挺喜人的,元启帝每次路过的时候都能看到那一片茁壮生长的小苗苗。
而今终于是到了收获的时候,元启帝自是不愿意缺席这一场,也顾不上批什么折子了,毛笔一扔,大踏步地出了御书房。
司农上这道折子就是为了元启帝的反应,毕竟是皇帝重视甚至亲自参与的事,收获也应当由他先来才对。
如果皇帝没有这个意愿,那自然不影响什么,但如果皇帝想要亲眼见证、却因为他没有及时上报而错过,那就是他的罪过了。
因为心情激动,元启帝走的很快,风风火火地就上了御书房门口的御撵。
不多时,一行人驾临御花园。
种了土豆的那一片小园子被篱笆简单圈起,避免宫中小主子们误入,此时正有一群人守在那边。
“来人!给朕一把铲子!”
元启帝一声令下,当即就有一人上前,递来了要用的工具。
司农告诉元启帝应该如何将土豆起出来以后,就悄悄退到了后方。
元启帝一身明黄龙袍,端的是气质威严,与他手里的铲子格外不相配。
不过这会儿他也没有心情去管这些,一心都扑在了土豆上。
就近挑了一株长势不赖的土豆苗,一铲子就铲了下去。
满满一铲土被撬了起来,都不用仔细看,两颗圆滚滚的土豆失去了足够的支撑力,直接从铲子上滚了下来。
再抖一下铲子,松软的土质哗啦啦地散开,铲子上竟然还有好几颗土豆?!
饶是早已知道土豆是高产作物,这一铲子下去就能有好几颗的架势还是让众人不由得震惊。
元启帝将这颗土豆苗周围刨出来了一个大坑,有机灵的小太监飞速上前,点起了数。
“陛下!这一株土豆挂果八颗!!!”
小太监飞速报数,旁边又有人冲上来给这堆土豆称重。
“陛下!这些土豆重六斤!”
八颗,六斤。
元启帝是知道一颗土豆苗要用多少土豆的,虽然每颗土豆的出芽率不一样,但平均也能有四五个芽。
也就是说,一颗土豆就能种出四五株这样的土豆苗,结出二三十斤土豆。
这是何等的高产?!!!
“顾司农,去,你亲自盯着,把皇庄上的土豆全部收了,好好点一点这次收获有多少!”
元启帝已经有几分失态了。
实在是由不得他淡定。
程翰梓最初回禀的时候说这个土豆亩产千斤,他还想着哪怕没有千斤,能有八百斤也很好。
但就从刚才这一株土豆就能看出来,只怕实际产量千斤不止了!
这一整天,元启帝都无心理政,在御书房来回踱步,等待着汇报结果。
最先来回报的是御花园的总管太监,因为离得近、种植数量也不多,所以很快就统计出来了。
御花园里面种下的土豆其实并不算多,只有当初他从程翰梓庄子上带回来的那一袋,以及程翰梓入宫时带的那一袋。
又因为拿出两颗土豆试吃,所以两袋重量加起来只有25斤。
这二十五斤土豆,元启帝一颗都没舍得再吃,悉数种在了御花园,而御花园的土豆总产量是——
520斤!
足足二十倍还多的回报,即便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元启帝,放下折子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不过御花园的匠人照顾格外细心,也许影响了实际产量也不一定,最终能有多少的亩产,还是要看皇庄那边的数据。
过了两天的时间,四千余亩皇庄总算是翻收完毕,顾司农马不停蹄地赶回宫中,将最终数据写成折子递了上来。
两百三十万斤!
这就是这十万斤土豆最终的产量。
甚至皇庄的产量比御花园还要高一些。
这两个多月,元启帝一直扛着朝中上下的压力,将全国各地存粮调往灾区,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他这么做也是担了不小风险的,各地存粮几乎都是这三年才积攒下来的,对于地方官们来说,恨不得把它们当成命根子一样的存在。
因为这些存粮,是他们辖地突发灾难时,最重要的底牌。
虽说救济以遇灾的同胞们同样重要,但还是会忍不住和元启帝卖卖惨,这样才能让皇帝知道他们一心为民不是?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这些地方官们的折子,就是元启帝压力的来源。
因为他知道,整个国家已经掏空家底,这个时候如果再发生什么天灾,又或者是有外敌来犯,只怕是就要抗不过去了。
两百三十万斤的土豆,对于满朝上下而言,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不过土豆终究不像是小麦和水稻那样,晒干了之后妥善保存就能存放好几年的食物。
土豆这个东西对于环境的要求极高,怕光照、怕高温、怕潮湿…但凡有一点不如意,它就要满脸绿色地长芽给你看。
而长了芽或是变绿的土豆,都是不能食用的。
这也是当初元启帝决定在皇庄种植土豆,而不是直接发给灾民栽种的原因。
无论是有人直接把土豆吃了,还是因为吃了保管不当的毒土豆,对于元启帝来说都是损失。
不过土豆虽然难以保存,它的衍生产品却能存放很久。
其中最常见的就数土豆粉和粉条这两种了。
虽说中间增加了几个制作步骤,但这两个衍生产品都是脱水制品,只要避免潮湿环境,就可以保存一年以上的时间。
因为种植手册上提到了这些方面,所以元启帝当初就决定要将这批土豆留种一部分,剩下的就全部做成土豆粉和粉条,然后再发回调粮支援中原的各地粮仓,平了这笔支出。
而留下的土豆粮种,则是会进入下一轮的种植。
如果后续不再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只要再一年的时间,土豆的种植就可以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
无论如何,至关重要的还是未来这一年。
两百万斤的土豆被陆续运进了一个管理格外严密的庄子,它们将会在这里被制成各种干制品。
剩下的三十万斤土豆则是留下一万斤用来推广,其余部分将会全部进入第二轮种植队列中。
只是现在天气太冷,并不适合土豆的生长,所以下一轮种植要等到年后才能开始。
.
元启四年的新年,是在满朝上下对土豆的称赞中开始的。
为了推广土豆,元启帝大手一挥,把除夕夜宴的一半菜品都加上了土豆这个食材。
御膳房的大厨们为此伤透了头发,抓耳挠腮地研究土豆的做法,至少不应该让类似的菜品出现在除夕夜宴上才行吧?
好在土豆足够白搭,给了他们完满完成任务的机会。
除夕夜之后,文武百官无论是否真的喜欢土豆的口感,都默契地对土豆赞誉不绝。
但凡有点眼色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元启帝对土豆的重视。
土豆被天下皆知,也是必然的一件事。
.
孟商在梦境中以上帝视角看着这一切。
她当初把土豆和克隆卡交给程翰梓的时候,也只想到了利用土豆高产的特性,帮助灾民们度过眼前这一关。
却没料到元启帝竟然还能额外开发出土豆的另一种用法。
孟商原以为,梦境到这里差不多就要结束了,毕竟土豆已经丰收,而中原灾民们的生活也在逐步恢复平静。
却没有想到,画面一转,又去向了孟商意想不到的新方向。
元宵已过,宝子们开学开工了咩?
本章继续留言小红包嗷~
————这是求预收的分界线————
网友A:听说有个鸽子怀了四胞胎,真的吗?!
网友B:可不是!你看她专栏里一模一样的四个崽!
网友C:那这四胞胎谁最可爱啊?
网友D:那这可就得看读者老爷们的了~
新晋四胞胎究竟谁是老大,就看宝子们的了!按动你们那修长的模特手指,为心仪的崽崽投上收藏票,收获最多喜爱的崽崽将会第一个出生!
【截止目前,以下预收排名不分先后】
一号选手:《摊牌了,我明天登基》架空古代基建,文名摊牌那个是男主他爹
二号选手:《她说她是岛民》一个景区岛主平平无奇的伪装日常
三号选手:《身披国旗,左手牵你》竞技体育项目双人滑 青梅竹马初恋成真 粉丝磕到了空天母舰
四号选手:《神明苏醒以后》废土时代数万年后,文明的火种再次播撒大地
以上为四胞胎一句话简介,具体文案专栏可见
你的雕鸽,期待各位的宠爱~【抛媚眼.jpg】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梦境·元启三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