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开局盘点中国古代数风流人物 > 第2章 第二章 雷霆下落焚我身,河水乎来浸凡尘

第2章 第二章 雷霆下落焚我身,河水乎来浸凡尘

天幕上还在播放着王守仁的一生。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在其父王华还在和友人谈笑,让年仅12岁的王守仁再写一篇命题古诗时,王守仁随口诵出。

这是一首打油诗,意思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不算太精妙,却让王华初步窥探到儿子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忽视王守仁的灵气。在王守仁十五岁时,他被父亲叫去:

“想去关外看看吗?”

少年的王守仁点了点头,眼睛里都是对居庸关的无限渴望。

但那时的居庸关并不太平,身为明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它的责任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关塞,常常经历着南下的游牧民族的骚扰。

不得不说,身为父亲的王华确实做的很不错,尽管有危险的成分在,但是他还是有魄力带儿子去见识不一样的风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广袤的草原和辽阔的大漠,内心充满了激动。他在这里纵马驰骋,与胡人追逐骑射,领略了塞外的豪情快意,但与此同时,一颗军事的种子也悄然埋到了这个少年的心中。

天幕上的景象好似所有人都站在关城之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连绵起伏,长城蜿蜒如巨龙,直入云霄。关外草原辽阔,风卷起层层草浪,远处的烽火台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

永乐年间。

朱棣坐在皇位上,看着后世的场景,不禁想起自己当年的事,不由心生感慨:“好一个居庸关啊。”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他子孙后代守护的大明王朝,再看着朝堂下陪他打过这世道的大臣们,也是怀念起往日了。

视频还在播放,只不过,刚才还是十二岁的少年,一下子就是大人的样子了。

此时的镜头是一批官员正在被打板子。

“啪啪啪”,木板狠狠的敲打着这些官员的屁股。两边的打手还是没下死手,就这样廷杖结束的官员纷纷被接回了家。

而王守仁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是毫不起眼的。为什么?

官太小了!

但廷杖并不能打碎一个登上历史顶峰的人。

年仅三十四岁的王守仁,兵部武选司主事、小小芝麻官大人,将登上那光芒万丈的历史巅峰。

但登峰的事情还是先放一放吧,毕竟王守仁此次上书可是狠狠得罪了当时皇帝最宠爱的宦官——刘瑾。为什么一个并不起眼的六品小官会得罪这样只手遮天的大宦官呢?

很简单,拥有无限勇气和文学素养高的王守仁同志在上书的时候创建了一个新词——权奸。很荣幸,这个词被刘瑾看见了。这下好了,成功让领导记住你的名字了,你要被狠狠关照了,王守仁先生。

这不,直接被贬官了。此时的王守仁正在前去贵州龙场驿的路上。

不得不说,刘瑾真是个找地方的好手,在那时候,贵州可真是个“好地方”,你要是实在恨一个人又不能杀了他,把他贬到贵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刘瑾不光把他贬到了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让他担任一个没有任何品级的官——驿丞。

恭喜我们王守仁同志,喜提炼狱大礼包。不过身居高位而且报复心极强的刘瑾自然是不会这么轻易的放过这个芝麻大点的王守仁的。

做事做全套,杀人杀全家。刘瑾虽然不会杀了王守仁全家,但王守仁确实在他的猎杀名单上。他找好了杀手,准备在王守仁离京途中直接干掉他。

身为文官的王守仁哪里想到自己会遭遇此等祸事啊,但是没关系,逢凶化吉嘛。

刘瑾派出杀手那是百分之百能确定这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可以从这世界上消失了,但是王守仁是谁啊,自小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征。看着竹子格物,最终把自己饿昏了;家里给他找了个妻子,结婚前一个晚上和道士渡过了一晚,家里人都以为他是要逃婚了。

就这样不是书呆子的王守仁又怎会被一个宦官给取了性命呢。

他在路上就察觉到有人在跟着他,不出意外的话他要死了。一般的文人很难从杀手的手中逃出来,但王守仁不一样,他学习了屈原——投江自尽,当然了,这是假的。都说演戏要演全套。王守仁在钱塘江处扔下了自己的鞋子,为了再逼真一点,他还留了封遗书,其实是一首诗,不得不说,非常符合刻板印象,他在诗中中写道:学道无闻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他对不起自己多年的学习,对不起朝廷对他的期盼,也对不起自己的亲人,无颜面对世人,自己还是死了算了。好家伙,这一下给弄的所有人都相信他真的死了,还有人在江边凭吊他。

奉命而来的锦衣卫信以为真,连忙回京复命,就这样“死人”王守仁成功逃脱。

很遗憾的是,失去身份的王守仁同志不知道要去往何方,天幕上的人眼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

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这天幕上的内容,肚子里一窝的火。

“宦官当道,我大明子孙竟有如此愚笨之人,这种人就应该刚生下来就被掐死,乱我大明!”

隔着屏幕看着朱元璋的司千小声说道:“别生那么大气啊,老朱。这才哪到哪啊,还有个蠢货还没出来呢。”一想到那个人司千就忍不住犯恶心,眼睛里是忍不住的嫌弃。

朱元璋忍不住看向自家太子朱标,左看看右看看也没看出半点坏处,看久了,心情都变好了,暗暗安慰自己:吾儿朱标深得吾心。

始皇年间。

头戴通天冠,身穿黑色衣服,配以革带和玉佩的嬴政坐在专属他的位子上,看着宦官当道的后世,面上都是嘲讽:“何等王朝,竟以宦官当道,阉人左右朝政。天下只是,皆应由君主决断,岂能让此等小人操纵!”

丞相李斯回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宦官本为内侍,若其干政,必乱朝纲。臣当年协助陛下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等,皆是为了维护大秦。而后世宦官当道,实乃背离陛下当年的治国理念。”

秦始皇早已知晓大秦没有“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心中有郁结,但是任何一个君主看到此景都会愤怒。

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天幕忍不住叹息:“王朝倾颓,宦官虽为一因,其背后的君主却是难辞其咎。”他不禁抬头,仿佛能看见那遥远的后世,“不知我大唐如何。”

长孙无忌出声答道:“陛下所言极是,宦官之祸虽起源与小人,但其根本却是在君主用人之处。陛下用人唯贤,法度严明,政治清明,宦官无从作乱。想必唐后世君主自会以陛下为样,保大唐之安,保百姓之安。”

李世民自是知道大唐会被这后世王朝所取代,但有哪些人不喜欢听自己好话呢,更何况句句属实么。脸上的笑意还没展现,魏征来了。

“陛下,虽这天幕乃为后世,但您应该从此借鉴,“兼听则明,偏听为暗”,陛下更应该注重朝政。”

李世民听懂了魏征想要他多批奏折,但李世民不想干。只能含糊几句,“魏卿说得对。”

魏征看着皇帝的样子忍不住给自己鼓劲:加油魏征,大唐需要你。

不管有多少朝堂正在谈论这宦官当道的严重性,天幕上的王守仁还在行走。

这时的他没有了方向,也没有了目标,京城不能回,贵州不能去,那他将何去何从。

上天啊,如果你能听到,可怜可怜我吧。

可能上天真的听到了他的呼喊。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他的方向。这是一位旧友,都说人生四大喜事就有他乡遇故知,更何况王守仁如今情况如此糟糕,别提有多激动了。他向旧友提问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可能旧友是朱元璋的粉丝吧,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算一卦就好。”

天幕也是很调皮,在旁边还搭配上了朱元璋算卦的场景:

一天,落魄的朱元璋前去算卦。当时,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刘日新的算命先生。刘日新让朱元璋写一个字,朱元璋写了一个“帛”字。刘日新看到后,惊讶不已,立即跪下。他解释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正好是“皇帝”二字的上下部分,说明朱元璋是极富极贵之人,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场景,不知道这万世的人会怎么看他。明眼人都瞧得出来这是给自己皇位合法化找借口呢,这个神迹居然还给放出来调侃,真是......

一个时空的朱元璋还在感叹,这个时空的王守仁却已经得到答案了:路在南方。

就这样,在老天爷给的提示下,出发去南方吧。

王守仁辞别,踏上了去往南京的路。

也许是巧合,又也许是命中注定。此时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正在南京当官,还是当大官——吏部尚书。但王守仁此行并不是怯懦的去投奔他的父亲,他现在可是得罪了刘瑾,若再被发现,恐怕他父亲也会受他牵连。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

正德元年,1506年。他终于来到了南京。

一路上,王守仁都在想父亲会怎么看待他。作为全家最重视的孩子,他没有完成光复王家的使命,甚至只能假死来避免杀身之祸。

他的父亲,是大多数人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希望他能光宗耀祖,也希望他能平平安安。

在他见到父亲的那一刻,他突然怀疑自己这么多年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他看向父亲那白了的头,他第一次痛恨自己没有听父亲的话,没有好好考取一个功名,没有光宗耀祖。

好多遗憾向他奔涌而来,他想将这些都告知他的父亲,可是万千话语只说出了一句:

“对不起父亲,我还是丢了这官位。”

而见到了儿子的王华也是眼泪纵横,这可是他的孩子啊。天可知,听到了阳明死讯的王华内心有多痛苦,回来就好,活着就好。

无论如何王守仁都没想到他的父亲会说:

“不,你没错。”

很简单的四个字,却犹如炮弹狠狠的砸到了王守仁的心上。他错愕的抬起头,看向父亲。这好像是他第一次真正的认识父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别那么野

春日陷落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