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禄根与贝叶斯 > 第3章 贝叶斯

第3章 贝叶斯

回酒店的路上,姜沫一直很沉默。保姆车的车窗隔绝了北京的夜,只留下流动的光斑在她脸上明明灭灭。琳达的电话在她挂断第三次后,终于消停了,改为发来一连串的语音微信,气泡里的感叹号触目惊心。

「他什么意思?!」

「信号?什么信号?!」

「沫沫你说话!我们得统一口径!」

姜沫一个都没点开。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冰冷的边缘。沈知砚最后那句话,像一枚精准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她脑海里漾开一圈圈混乱的涟漪。“信号”——在他那套数据语言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异常值,还是需要被过滤的干扰?

她想起他平静无波地说出“诵读声”时的样子,没有嘲讽,没有好奇,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客观。这种客观,比任何直接的质疑或嘲笑都更让她感到无力。在他面前,她那些精心维护的人设、那些赖以生存的伪装,都像是暴露在强光下的尘埃,纤毫毕现。

车停在酒店地下车库,她戴上墨镜和口罩,将自己裹紧,快步走向电梯。直到回到顶层套房,关上门,将喧嚣与窥探彻底隔绝在外,她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阳台,夜色中,“禄根”的轮廓静谧而安然。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走过去点香念经。一种莫名的、混杂着羞耻和叛逆的情绪攫住了她。在他眼中,这大概是一种需要被修正的非理性行为吧?

第二天早上,姜沫是被琳达的敲门声吵醒的。琳达顶着一对黑眼圈,显然一夜没睡好,手里拎着平板电脑,上面是连夜赶工、修改了十几版的“危机公关”预案。

“听着,沫沫,”琳达语气严肃,“既然沈知砚可能知道了,我们就要掌握主动权。两个方案:一,我们主动在录制间隙,用轻松自嘲的方式提起这件事,比如‘哎呀被沈老师发现了,我有时候压力大会念经静心’,把它包装成一种可爱的、无伤大雅的小癖好。二,我们完全否认,就说他听错了,或者那是你在练习某部戏的台词……”

姜沫默默地喝着温水,没有接话。窗外天色灰蒙,尚未大亮。

“我个人倾向于方案一,”琳达继续分析,手指在平板上划拉着,“自黑往往是最好的洗白方式。而且,这能和我们的‘晨间哲学家’人设无缝衔接……”

“琳达,”姜沫终于开口,声音带着晨起的沙哑,“那个营销,取消吧。”

“什么?”琳达愣住。

“我说,取消‘晨间哲学家’的营销计划。”姜沫放下水杯,目光平静却坚定,“不要主动去提念经的事,一个字都不要提。”

“为什么?这可是扭转形象的好机会!而且沈知砚那边……”

“就因为是他。”姜沫打断她,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渐渐苏醒的城市,“在他面前玩这种小把戏,你觉得有用吗?他连我手抖的频率都能测出来。”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一些,“我不想……再被他当成一个需要被解码、被分析的,满是噪声的信号源。”

琳达看着她挺拔却莫名透出孤寂的背影,一时语塞。

最终,姜沫没有取消晨间仪式,但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点燃线香。她只是静静地站在“禄根”面前,默念了那两章《道德经》。整个过程,沉默得像一场内心的博弈。

再次来到实验室,姜沫做好了迎接更犀利“观测”的准备。然而,沈知砚的表现却出乎她的意料。

他依旧准时出现,穿着熨帖的衬衫,外面罩着实验室白大褂,严谨得一丝不苟。见到她,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并没有提起任何关于“诵读声”或“西语”的话题。整个上午的录制,他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偶尔对姜沫的操作给出必要的、技术性的指导,语气平和专业,仿佛昨天那场暗流涌动的对话从未发生。

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姜沫更加不安。就像暴风雨前的死寂,或者……像在等待某个实验数据自然浮出水面的观测者。

录制间隙,她去了趟洗手间。回来时,经过实验室隔壁的小型会议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沈知砚和节目导演的对话声。

“沈老师,您看能不能安排一两个……嗯,比较有戏剧性的环节?比如让姜沫尝试操作一些看起来特别复杂的仪器,或者您手把手教她点什么,我们抓拍点互动镜头……”导演的声音带着商量的口吻。

“不建议。”沈知砚的回答清晰而冷静,“非专业人员操作复杂仪器存在安全风险,概率为百分之八点三。至于肢体接触指导,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且从传播学角度看,此类镜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解读,偏离科普主旨。”

导演似乎有些无奈:“那总得有点看点吧……”

“科学的魅力在于其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发现过程。”沈知砚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强行附加戏剧性,如同在纯净样本中人为添加干扰项,会影响最终结论的可靠性。”

姜沫站在门外,脚步停滞。他拒绝得如此干脆,用数据和规则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她说不清心里是松了口气,还是涌起一丝莫名的失落。

下午的任务是学习基础的数据可视化。姜沫坐在电脑前,对着软件里繁多的图表类型有些无从下手。她回想起昨天切换西语界面后的意外成功,犹豫了一下,再次将语言切换成了西班牙语。

熟悉的界面带来一丝微小的掌控感。她尝试着将一组模拟实验数据拖拽到工作区,选择了一个“Gráfico de dispersión”(散点图)。屏幕上瞬间跳出一片混乱的、毫无规律的点阵。

她蹙着眉,尝试调整坐标轴,变换图表类型,但那堆数据依然像一团纠缠的毛线,理不出头绪。

“散点图适用于展示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

沈知砚的声音突然在身侧响起,不近不远,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社交距离。姜沫微微一僵,没有回头。

他并没有看她,目光落在屏幕上那片混乱的点阵。“你的这组数据,时间序列特征明显。或许可以尝试……”他伸出手,虚点了点屏幕菜单上的一个选项,“…Series de tiempo(时间序列图)。”

他的发音标准而清晰,带着一种学术报告般的准确。

姜沫猛地转头,看向他。

沈知砚依旧目视前方,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在数据上,仿佛刚才那句流畅的西语只是无意间滑出的一个专业术语。他继续用中文解释道:“时间序列图能更直观地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识别周期性、异常点或潜在规律。”

姜沫按照他的提示,选择了时间序列图。果然,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点阵,瞬间连接成了一条有着清晰波动规律的曲线。

她看着那条曲线,又看看身旁这个男人。他明明察觉到了她的西语能力,甚至可能洞悉了她依赖西语界面来获取微弱安全感的行为,但他没有戳穿,没有追问,只是用一种近乎迂回的方式,提供了一个不着痕迹的提示。

这比他直接的审视,更让她心绪难平。

这一天的录制在一种微妙的平静中结束。沈知砚没有再提及任何与实验无关的话题,他的态度专业、疏离,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细致。

比如,在她长时间盯着屏幕后,他会看似随意地提醒一句:“实验室光照强度偏高,连续注视屏幕超过四十分钟,视觉疲劳概率会显著上升。” 然后不动声色地将她工作区域上方的辅助灯光调暗了一些。

又比如,在她试图搬动一箱略显沉重的打印耗材时,他会先一步拿起:“根据箱体体积和你的肌肉群分布估算,负重超出安全阈值。这类物料搬运,有标准化流程。”

他的关怀,永远包裹在数据、概率和安全规范的外壳之下,冰冷,却有效。

收工时,姜沫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她回头看了一眼,沈知砚还站在白板前,上面写满了新的公式。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将他衬托得愈发像一座孤独的、运行着复杂逻辑的灯塔。

她忽然想起《道德经》里的那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沈知砚的所作所为,似乎隐隐暗合了这种“利万物而不争”的特质,只是他用的,是另一种属于科学的语言。

回到酒店,姜沫发现手机里多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只有简短的几行字:

「姜小姐,我是沈知砚的助理小陈。沈老师让我提醒您,明天实验室A区上午九点到十点有大型设备调试,环境噪声会比平时大,如果您有需要安静环境进行的个人习惯性活动,建议调整时间或选择B区三楼的休息室,那边同期段较为安静。」

个人习惯性活动……

姜沫握着手机,站在房间中央,久久没有动弹。阳台上的“禄根”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他不仅知道,他还计算好了噪声干扰的时间,甚至为她提供了备选方案。这种超越了一般工作关系的、近乎体贴的提醒,与他白日里冰冷的理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观测者?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