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涟回到府里时,颜宁还在睡着。
吴镇原本想叫颜宁起来吃饭,却被赵涟叫住了。
“不必叫他,夜里多半是要起来的,备点绿粳米粥给他温着即可。”赵涟说完又补了一句,“把他养胃的药熬一碗备着。”
吴镇没有多说什么,领命去了。
有些话他敢跟整日冷着脸的颜宁说,却没胆子跟看上去更加亲和的康王殿下说。
赵涟说的果然没错,颜宁半夜里果真醒了。他还未睁开眼就感到胃里一阵翻腾,伴随着丝丝缕缕的疼痛。
颜宁原本想着熬一熬算了,实在懒怠起身。可一想到明日还有一大摊子事等着他处理,没办法他也只好披了衣服,打算去找点吃食。
小厨房里还亮着灯,值夜的小厮守着炉火打着盹儿。
颜宁也没叫人,自己走到灶前,揭开了灶上的暖笼。
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颜宁感觉肚子好像咕噜噜叫了一声。
暖笼磕碰的声响惊动了值夜的小厮,他揉着惺忪的睡眼一抬头,便看见了站在面前的颜宁。
那小厮吓得一个激灵,睡意当场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小厮“扑通”一声伏地跪倒,口中连连求饶。
颜宁根本没正眼看他,只吩咐道,“粥送我房里。”
说完便转身走了。
那小厮还以为这次死定了,颜宁都离开半晌了,他才惊魂未定地站了起来。他如行尸走肉一般端着粥往外走,走到一半才想起来忘了一件东西,慌忙又跑了回去。
颜宁看着小厮手上的托盘,没有说话。
那托盘里有三样东西,一碗粥,一碗药,还有一碟蜜饯。
小厮见颜宁不说话,吓得又往后缩了缩。他咽了口口水,颤抖着声音解释道,“这药是吴管事叫,叫小的,备,备的,说,怕大人,怕,怕大人夜里要,要用。”
颜宁仍然面无表情,接过托盘直接关上了门。
颜宁喝完了粥,正在跟那碗药对峙,忽然听到院子里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那脚步声直奔主屋而去,颜宁一听便知道是谢长松。
谢长松已经尽量放轻脚步了,怪只怪这夜太过寂静,哪怕只是靴底与地面摩擦出的轻微声响,此时听起来也是分外真切。
颜宁心知又有急事发生,拧着眉把药喝了。随手捡了一块蜜饯放进嘴里,推开门刚好看到赵涟从主屋出来,急匆匆地往外走。
颜宁想都没想就快步跟了上去,“出了什么事?”
赵涟一见颜宁眉头就不自觉地皱了起来,“怎么连件外袍都不穿?你病好了?这又是折腾什么?”
赵涟说完两人都愣了一下,这两日赵涟似乎每次见到颜宁都要说上一遍这句话。
不过颜宁此时可没心思跟赵涟说这些有的没的,只是再次问道,“到底怎么了?”
赵涟也没隐瞒,直接把谢长松刚刚回报的事情说了,“梨水决堤了,淹了两村一镇。”
颜宁听罢心下不由一紧,连忙叫人给他备马。
赵涟轻叹口气,随手解下自己披着的大氅,扣在了颜宁头上,转头叫谢长松再去给自己拿一件。
颜宁一下愣住,不过片刻后便恢复了神色。颜宁虽然嘴上仍嘴硬地嫌弃赵涟多事,但还是把大氅穿在了身上。
赵涟也没理他,接过谢长松递来的大氅便率先走了出去。
颜宁快步跟上赵涟,直到这时他才发现,雨已经停了。
颜宁跟着赵涟,一路纵马跑到城门口,却发现京兆府的官兵已经先一步到了。
京兆府尹宋晓过来行礼,赵涟指着城门口的拒马问道,“宋大人,这是何意?”
“回康王殿下的话,”宋晓又行了个礼,“下官奉命值守此地,与卫戍营一起把守天都城十六城门。”
颜宁冷哼一声,“怎么?宋大人这是怕灾民进城?”
宋晓官位与颜宁同级,本是无需向颜宁行礼的,但颜宁身负侯爵之位,地位上却比宋晓高了许多。
于是宋晓也朝颜宁抬了抬手,语气却依然不卑不亢,“同知大人有所不知,并非下官心狠手硬,只是天都城乃是京畿重地,非同小可,自然是容不得半点差错的。”
颜宁也知这是宋晓职责所在,于是没再纠结此事,只是问道,“那出城可有限制?”
“大人要出城下官自然不敢阻拦,”宋晓说完转向赵涟道,“只是外头现在乱得很,殿下带这许多府兵,怕是……”
赵涟出来的时候太急,只想着尽快抢险安顿灾民,根本没有想那么许多。如今一听宋晓这话,倒是让他冷静了下来。既然宋晓是奉命值守,想必对于赈灾事宜朝廷上已有章程,此时倒也不必着急了。
赵涟翻身下了马,态度也温和了许多,“宋大人,城外现在情形如何,可否告知一二?”
“工部已派人抢修堤坝,疏散安顿灾民之事也有章程,殿下不必过于忧心。”宋晓答得甚是利落,显然是早有准备。
颜宁也听出了一些端倪,转头对赵涟说道,“既然如此,殿下还是留在京中坐镇。至于梨水那边,就由下官替殿下跑一趟吧。”
赵涟也知他此时带兵出城并不合适,他的战场在宫里。于是他也没再多说,只分了一小队府兵出来由吴镇的儿子吴谦带着,交给了颜宁,随后嘱咐道,“颜同知,还请务必小心行事。”
颜宁点了点头,带着吴谦一行人出城去了。
昨日刘琦刚死,今日梨水就决堤,两件事如此凑巧,实在不能不让人多心。
梨水决堤之处是在旺源县,距离天都城有将近五十里,着实不近。颜宁跑到一半就追上了一队赶路的工匠,带队的是一位叫冯青的员外郎。颜宁一问之下才知,此次主持抢修的竟然还是樊城。
“杨侍郎何在,你可知晓?”
冯青有些惧怕颜宁,畏畏缩缩地答道,“下官不知。杨侍郎已三日未曾见,大概,大概是病了,病了吧……”
颜宁一看冯青这样子,知道在这里也问不出什么了,于是便不再耽搁,急急地往灾区赶去。
颜宁一走,冯青便一扫刚刚的瑟缩之态,姿态高傲地驱赶着一众工匠加速行进。
连日大雨冲得官道上也是泥泞不堪,而越靠近旺源县地界路便越是难走。五十里的路程颜宁足足跑了半个多时辰,一路上路过几处村庄,见到了不少倒塌的房屋和被淹没的农田。
颜宁暗暗叹了口气,心知赵涟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颜宁本想先与地方官员一起组织赈灾抢险,好歹为赵涟挽回一些。没想到等他赶到旺源县城郊的时候,见到的不是主事的地方官府,而是珉王府的府兵。
难怪京兆府尹都只能去守城门,原来灾区早已被珉王接管。看王善指挥有度从容不迫的样子,颜宁知道,此处已无他的用武之地了。
王善见到颜宁,满脸都是笑意,主动迎了上来,要帮颜宁牵马:“同知大人怎地亲自来了,夜里风大,要不先进屋歇歇?”
颜宁也是呵呵一笑,却反手将缰绳递给了身后的吴谦,“王统领不必如此客气,本官只是代康王巡视灾情,马上便要回去复命。”
王善面上有一丝错愕一闪而过,他原本以为颜宁定会使些手段接管赈灾事宜,没想到竟被他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了。
“怎么,”颜宁面上笑意更胜,“王统领似乎不大希望本官就这么走了?”
“不是不是,”王善略略有些尴尬,“我,额,我只是见大人风尘仆仆赶来,又要急急忙忙回去,怕大人吹了夜风伤了身,想着怎么也要喝口热茶先暖一暖再说。”
“是吗?”颜宁忽然收了笑意,冷飕飕地说道,“本官看上去有那么弱不禁风?”
王善平时也是没少跟颜宁打交道的,颜宁性情有多乖僻他也亲身经历过不少。此时一听颜宁如此冰冷的语气,后背上不自觉地就冒出了一层白毛汗,被夜风一吹,差点打了个寒战。
不过好歹他也是珉王府的主事统领,还是比较沉得住气的,那寒战硬生生被他憋了回去。
王善再次堆上笑意,朝颜宁行了个礼,“是我失言了,还请大人不要见怪。”
颜宁并不想在此地多留,与王善随便闲扯了几句后便反身回了城。没有人注意到,颜宁回城时的队伍里,已经少了六个人。
此时天已大亮,守城官兵正在对来往人群逐一审查盘问。城门守将一见颜宁纵马而来,连忙赶着聚在城门前的百姓们让出了一条通路。
路过人群的时候,颜宁还听到有人在议论梨水决堤的事,那人说“幸好珉王殿□□恤民情,派了府兵过来帮忙,不然还不知要死多少人”。
颜宁回头看了一眼,吴谦心领神会,脱离队伍混入了一众百姓之中。
城里和城外真的就是两个世界,无论外面闹成什么样,天都城里永远都是热热闹闹的一派繁荣景象。
颜宁挑了一条人相对少一些的路,带着剩下的一队府兵往南十字街去了。
平康坊相对于靠近城门的永宁坊来说就冷清了许多,虽然两坊相邻,但内里却是云泥之别。
今日工部大部分工匠都被派去抢修堤坝,平康坊这边只剩下不足十人,余下的除了脚夫帮工外,能干活的竟然只有何岳手下那一批人。
何岳带着颜宁巡视了一圈,把这两日的情况做了简略的汇报,最后叹了口气,“照现在这个进度,怕是再有一月也修不完。”
颜宁听罢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事有轻重缓急,工部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一月修不完就修两月,”颜宁目光扫视一圈,见周围并无外人,于是低声说道,“叫孙正那队人过来,跟这队府兵换衣服。小心些,别叫人起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 13 章 弱不禁风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