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机构24小时监测这颗行星,并对信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调查。
经过更多的数据观察,这颗行星是黯淡的黑灰色,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岩层,布满了深邃的裂缝和巨大的陨石坑。
科学家给这颗突然闯进太阳系的行星,起了个名字,叫天外来客。
距离天外来客到达海王星轨道倒计时56天。
巨大的会场内坐满了顶尖科学家。
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一幕。
一个模样二十几岁的女人站在台前,教这些全球最聪明的科学家关于反物质和引力牵引类的知识。
纪遇站在大屏幕前,无保留地仔细深入讲解了人类可以理解,但是还无法实现的技术。
纪遇不光授予了他们理论知识,还描绘了详细的图纸和制造方法,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逐步教他们如何制造和组装这些设备,包括材料、加工工艺和安装步骤。
在这场灾难来临时,38区也不再遮掩,但凡是纪遇认为用得上的技术,他们全都拿出来。
纪遇利用现有的科技基础进行优化和改进,结合38区一直以来秘密实验的技术,让这些科学家能听得懂并且理解,比如改进现有的磁约束和核聚变技术来实现反物质存储。
这些惊人又先进的知识和制作水平,让在场的所有科学家瞠目结舌。
纪遇讲解完之后,在话筒前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许多人举起了手。
纪遇指了其中一个人,“请说。”
科学家提出疑问:“既然使用了反物质和引力牵引技术,火箭是否可以缩小?”
纪遇回答:“5万吨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技术整合、安全性、冗余系统和工业能力的极限。缩小可能会削弱关键系统的功能。”
她在屏幕上演示:“反物质推进和引力牵引装置本身就占据大量质量和体积,同时需要坚固防护。初始阶段仍需传统燃料提供推力,因为反物质推进在大气层内存在风险,必须到达安全高度后才能启动。”
科学家接着问:“制造完成后,如何安全运输到海岛发射场?”
纪遇答道:“可以使用自走式模块化运输车,将火箭运至港口,SPMT具备高机动性,能应对复杂道路,沿途加强路面,确保运输稳定。到港后,火箭将由专门设计的浮动平台运输,配备动态定位系统和减震设备,拖船牵引,护航船全程护送。”
科学家:“这种规模的任务是否需要载人,以应对突发情况?”
纪遇摇头:“不需要。火箭搭载高度自动化的AI系统,可实时诊断、修复,并由地面控制中心远程监控,确保深空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同时,关键设备设有冗余备份,确保可靠性。”
科学家们听完,虽然仍有疑虑,但不得不承认,纪遇的方案已考虑得足够周全。
所有人:“……”
听着还是有点悬。
纪遇的声音,回响在每一个角落,“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欢有人牺牲,不一定每一次都非得牺牲少数人的命,换取大多数人的生存。我把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全都考虑到了,你们也都看到了。”
台下众人一阵沉默。
纪遇接着道:“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又有一个科学家举手。
纪遇:“请讲。”
科学家说:“你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外星人教你的,你曾遇到过外星人,跟他们交流过。”
纪遇:“没错。”
科学家:“你确定你不是外星人?”
他们现在怀疑,她才是外星人。
要不然她怎么操作的这么熟练。
纪遇嘴角扯出一抹笑容,“我究竟是不是外星人,等到太阳系危机解除了,我会让你们好好调查。”
慕秉持也坐在台下,手里还拿着笔记本,一直在手写纪遇在台上讲解的这些知识。
听到外星人时,他专注地盯着纪遇的脸,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很古怪。
她的字写得很丑,甚至有错别字,连电子白板都用不利索,可是她偏偏会这些惊人的知识。
也许她真的是外星人。
因为人类的科技对她来说都太落后,她不适应。
慕秉持的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膝盖,看着台上那个打扮的并不惊艳的女人,她穿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头发随意挽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颈侧。
周围有人在小声说话,他却忽然听不清了。视线像被什么东西牵住,落在她微蹙的眉头上。
令他觉得意外的是,明明如此沉重的话题,可在她说出某些的句子时,他却从她身上感觉到了一股孩子般的雀跃。
而这股雀跃,让人联想不到“幼稚”,而是让他感觉到了一股旺盛又充满感染的生命力。
有那么一瞬,她的目光扫过来,隔着几十个人的脑袋,像两片羽毛擦过水面,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经飘走了。他却忽然觉得喉咙有点干,抬手松了松领口,才发现自己的呼吸比刚才沉了些。
不像瞬间的激烈心动,更像有粒种子悄悄落进了土里。他看着她站在那里,没有任何精心修饰,甚至大大咧咧,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却比任何精心修饰的样子都清晰,就像某天他清晨推开窗,正好看见楼下的树抽出第一片新叶,不声不响,却让人记住了那点带着露水的鲜活。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种感觉大概会让他持续很久的时间,甚至是一辈子。
纪遇将任务分成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安排,以便在两个月内完成。
她经过估算之后,有些庆幸慕秉持将这件事上报,动用了国家力量,调动全球资源,否则两个月的时间太悬了。
大家分工合作,政府高层和外国高层接洽,商量相关事务进行全球资源调配。
面对灾难,各国暂时放下芥蒂,通力合作。
各国政府都默契的将这件事暂时隐瞒,一旦让民众知道,很大概率会导致社会秩序崩溃,发生暴乱,甚至会引发战争。
那人毁灭人类的就不是流浪行星,而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全球科学界和工业界协调合作,迅速调配资源和人力,进行复杂的制造任务。
人类和这颗行星的战斗,正在进行时。
*
润滑油工厂内。
机器停摆,几名工人围坐在老板身边,愁眉苦脸。
老板叹息着,将口袋里最后的钱递给工人:“工厂倒闭了,外债还欠几千万,等设备处理了,先付你们工资。”
工人们感慨:“我们的润滑油质量好,却被低价劣质品挤垮,真是劣币驱逐良币。”
此时,几辆黑色防弹车驶入工厂,黑衣人护送一名西装笔挺的男子。
还没等对方反应过来,郑诗礼直接开口:“你们工厂库存多少航天润滑油?”
“10万升。”
“多少钱?”
“一升2500,我可以半价……”
“全价10万升,全要。”郑诗礼打断道,“账户给我。”
厂长震惊,迟疑着递上账号。
片刻后,手机叮咚一响,2500万到账。
郑诗礼:“接下来,全力生产,两个月内的产量,国家全买。”
厂长苦笑:“可我负债7000万,没钱招工、购料……”
手机再次响起,账户余额 2亿。
郑诗礼语气淡然:“够了吧?马上恢复生产,并且购买设备,以最大的承受力加产,质量不得下降,我会派人监督。两个月后所有的设备可自行处理,不需要偿还。”
厂长激动点头,面对突如其来天降订单,如久旱逢甘霖:“绝不偷工减料!”
郑诗礼转身离去。
车内,助手在小声道:“没想到最优质的润滑油出自这家小厂。”
坐在后排的郑诗礼闭目:“如果这次危机能解决,航天局会与他们长期合作。好产品,不能被淘汰。”
……
火箭的生产制造在进行中。
虽然这场危机暂时隐瞒,可是民间依然隐隐嗅到一股硝烟弥漫的气味,感到一丝不安。
无论是繁忙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日常生活似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孩子们在街头巷尾玩耍,眼中带着些许不解和好奇,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的男娃娃,手中的玩具汽车忘了推进,眼睛牢牢地盯着天空。
“妈妈,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飞机啊?”
有些飞机飞得很高,有些飞机是低空飞行,发出很多噪音,有些孩子都吓哭了,还以为飞机要掉下来了。
母亲从厨房探出身,擦了擦手,看了看天空中不断掠过的运输机。
“可能是运送重要物资吧。”她努力保持镇定,但眼中掠过一丝不安。
事实上,大人们都注意到了这股异样的气氛。
工厂里,机器昼夜不停地轰鸣,接到了政府的紧急订单,生产线全力运转。
钢铁厂、化工厂,甚至平时并不繁忙的小型工厂也被征用了资源。
每个车间里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加班加点,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
“最近材料怎么都卖空了?”一家工厂的老板皱着眉头,拿着电话不断询问供应商。
他们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全部被政府买了。”
街道上,运送物资的卡车络绎不绝,往日井然有序的交通变得拥堵不堪。
路边的小贩们低声议论着:“听说有什么大工程在进行。”
但没人能说清具体是什么。
夜晚,城市上空的直升机嗡嗡作响,像是从不休息的机械鸟,人们抬头望去,只能看到机腹闪烁的红灯,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划破寂静的夜空。
这种不安的氛围终于蔓延到了民间,甚至有人在谣传要第三次世界大战,国家正在紧急储备物资。
这消息一经传开,人们开始囤积食物和日用品,导致物价上涨,超市里人挤人,乱成一团。
学校里,孩子们的谈话也围绕这些变化展开。
“我爸爸说,政府好像在搞什么大项目。”一个男孩在课间悄声对同学们说。
“我家旁边的工厂每天都在加班,我妈妈说是收到了国家的特别任务。”另一个女孩附和道。
这时,孩子指着天上飞过的一架大型运输机,满脸疑惑地问道:“那上面装的是什么呢?”
随着全国上下资源的动员和生产的加剧,民众的疑虑和猜测也在逐渐增加。
社交媒体和街头巷尾充斥着各种关于战争的传言,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政府不得不出来发表一份官方声明,以平息民众的猜测和恐慌。
电视和广播中插播了一则紧急新闻。
发言人站在庄严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面容严肃但语气温和。
“亲爱的国民们,最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包括大量的物资运输和工厂的加班加点生产。我们理解大家的关切和不安,因此特此澄清,我们目前并没有任何战争的威胁。国家所进行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应对一项重要的科研建设项目。”
发言人继续说道:“这项工程是为了增强我们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实力,当前的加速生产和物资运输,都是为了确保这一项目的顺利进行,没有任何战争威胁,请大家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不要哄抢生活物资。”
为了让这个辟谣更加可信,地球上重要国家的高层都互相打电话进行慰问,友好交流,表示各国之间关系稳定。
夜晚,电视屏幕上播出了一部关于国家科技发展的纪录片,展示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强调当前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些画面和解说词让人们逐渐安心。
尽管依然有疑虑和不解,但政府的辟谣和解释逐渐起到了效果,人们开始接受这个说法,紧张的情绪也有所缓解。
距离天外来客到达海王星,倒计时38天。
制造起飞重量5万吨的巨型火箭发射,人类在进行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在突破极限,所以科学家为火箭和航天器取名了统一的名字,叫极限号。
极限号火箭制造现场。
厂房设立在距离发射基地的海岸线不远处,数百盏高功率照明灯将每一个角落都照得如同白昼,机械的轰鸣声如同古老的战鼓,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回荡。
火箭的主体部分已经初具规模,高耸入云的身躯在厂房中央拔地而起,它宛如一头沉睡的巨兽,等待着最后的点睛之笔。
工人们如同蚂蚁一般,在其周围忙碌地焊接、组装,每一个部件都经过精密计算和严格检测,确保其能够承受未来的极端条件。
焊花四溅的瞬间,火光映照出众人专注的脸庞,每一滴汗水都镌刻着人类对未知的挑战与渴望。
在火箭的核心部位,纪遇正在进行细致检查。
她身穿工装,手中握着电子笔,笔尖在屏幕上迅速滑动,留下一个个精准的符号和公式,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被她一一确认,工人们在她的指挥下,按照严格的步骤操作。
每当遇到关键之处,她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部件的功能和安装要点,手势利落,言辞精准。
工厂遍布着科学家和工程师,所有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工作,坐着工业电动小车来回穿梭。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显示着各个工作区域的实时进度,工头们不时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协调各方的工作。
厂房内充满了紧张又有序的氛围,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仿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努力。
工程师们手持平板电脑和图纸,不时在火箭周围穿梭。
他们在完成组装后,立即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设计标准。
实验室内,科学家们通过模拟和计算,不断优化设计,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他们的讨论记录被快速地输入到系统中,及时更新到工人的工作指引里。
遇到关键节点,他们总是会问纪遇。
这个20岁出头的女孩,清瘦的身躯却承载着巨大的力量,让所有人不自觉地向她靠拢,将她当成了救命稻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