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辞绣女辞绣女得商路,衍望人掩王人谋仕途。(二十)
京中失业的纺织工人聚集起来讨要说法。
更有组织游行的人,在京城中闹事。
唐王顺势提了议案,先仿照隋朝,细分学堂,将适龄的孩子们都送进学堂,未来重做匠籍、医籍等。把现下其他的岗位留给纺织工人们。多出的书生们,一部分扩张官府开支,叫她们充作吏,一部分送去做讼师。只消以后有刑案时,强行要求犯嫌必须有讼师才行。无讼师的刑案不能开庭审理。把犯了刑罚之人的家属的钱财转移给讼师。这样,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也能有一份优越的薪水。
太和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了,虽然政府开支多了些,却是是一条符合未来发展的路。讼事多起来,官府的吏目不够用,不过案件受理费多了,也能开支雇佣得了。
太和闭目点点头,算是应允了。
儒王便领了旨意,在新的一年里进行学堂改制。
唐王迫切地想在中央官学中加入算学、医学、律学、工学,提高匠籍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中新价值的产生,需要劳动力产生新的物品,手工艺人和匠人便十分重要,也是最多的就业去处。再提供就业,要靠商贾,可商人重利,总要一边鞭策扶持,一边敲打。
民间与官办的书籍都吹捧汉与唐,可皇家最喜欢研究秦朝与隋朝。若无秦朝与隋朝的体制改革,便没有汉与唐的兴盛,他们是二世而亡,也是为盛世做奠基。禾王就仿照隋朝的含嘉仓,在京城建了秋禾仓。
唐王欣喜地回府上和宋玉庆贺,她二人一心改革法|制。给每一个犯嫌以辩护权,给每一个当事人以私力救济的法律保障,想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清晰的量刑制度、去除口袋罪、兴旺讼师行业。可封|建|帝|制是要|中|央|集|权的,但凡是皇帝,没有不在意刑罚的权柄有没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更遑论,太和用邢天芳,就是因为邢天芳的铁血冷面将刑罚的解释权一直攥在手里。若非如此,唐王也不会用这个法子。邢天芳一类官员,都视讼师为死敌,看不过讼师油嘴滑舌,看不过讼师赚了当事人银钱发了些小财。更看不过这世上百姓有了自己的私力救济。
宁国也好,南丘国也好,任何一个王朝都有刑罚不明、买卖刑罚、口袋罪太多的问题。唐王一力想改革这些。当讼师制度出台时,唐王和宋玉清都以为这一切会有一个清晰而光明的未来。
却不知,假若农耕赚钱,那么农民要走关系才能有土地。假若讼师赚钱,那么贫寒学子哪里能有资格做讼师。
----------
炭火疑案一事,有许多说不通,可唐王说了结案,王府上下就必须结案。唐王把罪责转向了外部,就是不希望内府不安宁。内府的夫侍们只能装作面和心不合,背地里暗骂着许多酸话,
唐王一只手伸进朝廷里,觉得分身乏术,便招募了些门客,安置在她之前买的商铺里,扮作书坊。查倭寇和月氏细作后留了一堆案件,抓了一堆违规的药商。她出面审理这些违规将品质更高的药材偷运出宁国的药商药农。事情缠身,更是少上后府。
夫侍们一看妻主大人不回府,只猜测是叫外头的人勾住了。元宵节前,唐主子花高价定制了一件虾子花灯,精致极了,虾子的须子与虾足活灵活现,还是只蓝色的青虾。夫侍们没有不想要的,若是能提上这灯,在元宵节和唐主儿出去逛一逛,不知是怎样的风头。可仆夫婆子们说,那一夜唐主儿提了灯出门,不知道将花灯给了外头的谁。
凑在一起议论这些,便觉得如临大敌。
又过了几天,侧夫人把人都聚集起来,一边流泪一边说,此事如何,他都不想追究了。过往的事情,望大家之间都别计较了,日后专心伺候殿下才是正经。若是殿下觉得府里难缠,一味在外头与併头们厮混,或是流连花丛,更是咱们都没有出头之日了。
侧夫人带头这样说,底下的夫侍们不愿从,但事实摆在眼前,只能点头称是。
---------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