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沉客的处女作,名字叫《风过江湖马蹄疾》。
几十年以后,他在这部两万六千字短篇小说的基础上,丰富了情节,将“凌缘”与“邵仲衡”的故事,扩写到了十二万余字,便是《饮马江湖》。
由一道“湘风送爽”,女主开始猜疑男主的身份。
这是最初报纸上连载的《风过江湖马蹄疾》里,便有的设定。
解说完了“湘风送爽”的由来,小vi又进一步解释,为何选1962年,而不是90年代,“1962年的鸿沉客,刚刚开始写武侠小说,有了点小名气。咱们拿下‘湘风送爽’的使用权,用两锭金子就够了。等到90年代,他贵为‘台湾武侠三剑客’,虽说名声不大行了,咖位还是在的。再想用两锭金子,去购买‘湘风送爽’的使用权,怕办不到了。”
原来如此啊!
就跟买股一样,山海今买的是一支创业初期的原始股。
简单来形容,就是花小钱钱、办大事。
然而,苏椰心中的困惑,一个旧的解答了,又冒出来一个新的。
她不解道,“不是四大家么,怎么又成三剑客了?”
“呃……”
小vi简略地,客观地讲了讲,“有一个叫方病骸的,在月光石巷108号,给刀戈派送外卖,咱俩私底下交流的时候,有提起过这个人。他跟你上一回见到的慕云生一样,在创作巅峰期,名气不够旺,都是后世给了高度评价,补位到‘四大家’的。”
原来如此啊……
看来,又是一位水平超越了当时代的读者太多,反而致使了才华被埋没的大才子,唉。
接下来,小vi惯例在她面前,虚空划开了一面屏幕,叫她提前看清食盒里内置的食物:“湘风送爽”。
苏椰这一回,看得格外上心。
以前不知道,待在“飞奔的五花肉”后厨,负责制作美食这一道工序,被唐小山称作“小神厨”的人,就是阳阳。
现在知道了!
食盒上层,空间最大,盛放的是主菜——
一盆叫人移不开眼的,色泽红亮诱人的酸肉炒鸭血,鸭血呈大小均匀的块状,与切成了薄片,边缘微微卷曲的酸肉相间排列,辅以翠绿的蒜苗、金黄的姜末,如同一幅生动的油画。
下面一层,是主食——
煮到软糯糯,覆着一层薄薄水光的圆粒米饭。
最底层,是到时支付给鸿沉客的版权费——
两条金光灿灿的“小黄鱼”。
台湾不该用台币么,是台币不好么?
苏椰化身问题宝宝,再度发出疑惑,“怎么还是金条啊?”
“硬通货嘛,不管哪个年代,都好使!”
小vi的回答,简单明了。
***
拎上食盒,进入了时空飞船。
食盒被苏椰包了两圈保鲜膜,挡掉所有的光线,这样一来,就不会像个哈哈镜一样,光天化日之下,惹人侧目。
等见到了鸿沉客本人,再拆也不迟。
合上眼睛,戴上眼罩,将配套的安全设备固定完毕,飞船动了起来,漫入时间的长河,苏椰也悠悠荡荡地飘了起来。
鸿沉客的资料,她也查了一些,但查得不全。
她更乐意听小vi的讲述,就像个贪求知识的小孩子,听睡前小故事一样。
等到她自主意识渐消,沉入梦乡的时候,博学的小vi就开讲了——
“鸿沉客出生在大陆。
他的父亲任职陆./军中将,身边有一个副官,是茶馆说书人出身,从小听他说《三侠五义》《虬髯客传》,迷上了义字当先的江湖,听书听不够,又看遍了刀戈、夷陵老叟等人的武侠小说。
到1949年,全家跟着父亲迁去了台湾。
父亲对他的期许是,未来要么从政,要么经商,并在联考时替他做主,填报了政大商科。
念大二时,他以武侠小说《风过江湖马蹄疾》一举成名。
刚好,他厌烦了学校无趣的课程,便自行办理了退学手续,打算回家专心搞创作。
但他的父亲固执地认为,写武侠不是正经营生。
又托关系,把他送进了海军军./官学校。
这一次,他没再敢退学。
只是,在学校的四年里,他创作武侠小说的时间,要远远多过上课。
巅峰期的鸿沉客很狂,用‘孤鸿子’、‘沉舟’、‘寒山客’三个笔名换着写,随便写,每一个都能成名。
除了才华横溢,他的笔速也很惊人。
日更过万不在话下,最高能达两万五千多字。
稿费的来源,一是报纸连载,二是成书出版,三是影视版权。
当年,人气旺的武侠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到两三万字的时候,便会由出版社刊印成小薄册单独发行。一般武侠作家,一本小簿册的收入300到500,而鸿沉客能达到800。
他一天就能写一本,就能赚800。
当时台湾普通的公务员,月薪不过200。
到毕业时,他靠着一支笔杆子,已实现了财富自由。
一毕业,就跟同班同学吕双双结了婚。
他的小迷弟司空昙和折月楼主,都是他的伴郎。
当真是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稿约越来越多,根本写不完啊写不完。
很多书开了个精彩的头,后面就打发给‘枪手’来续写,行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不少烂尾。到司空昙、折月楼主等人崛起,读者有了更好的选择,他的名气就大不如前了。
再到秦庚的小说在台湾全面解禁,鸿沉客的名声进一步‘恶化’——
戒严期,秦庚的小说无法正常进入台湾市场。
由于行文风格跟鸿沉客近似,而鸿沉客笔名又多,盗版书商们便挂鸿沉客的头、卖秦庚的肉。台湾的读者们,很长一段时期,都错误地以为‘秦庚就是鸿沉客’。
戒严结束,赶上秦庚小说改编的港剧进入千家万户。
秦庚的正版作品在台出版,瞬间就席卷了台湾武侠小说界。
台湾的读者们都大呼‘鸿沉客是个骗子’!
鸿沉客文坛失意,便满足了老父亲的心愿,转去经商了。
但他实在没有经商天赋,开过古董店、水产店、寿司店、花店,各种投资均以失败告终,差一点倾家荡产,把早年累积的巨额稿费,全都赔了进去。
七十年代末,他经营的酒吧走私案发,感到无颜再待在台湾,便全家搬去了加拿大。
回看他的作品,除了不少烂尾,叙事风格零散,也是很大缺陷。
总是写着写着,就写到跟主线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去(这里也有枪手的锅),在配角上着墨太多,影响了整体观感。
但他为武侠文学这棵参天大树的养成,贡献的几抔土壤,是无法被忽视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
他将诗词歌赋融入武学招式,影响了后来的余文畴;
他将武功心法区分了正与邪,影响了后来的秦庚;
他将斗智与推理,作为烘托主人公不同于庸人的高光部分,进而推动情节发展,影响了后来的折月楼主;
他将权谋的概念,引入武侠小说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丁履;
他的小说,始终在叩问命运是什么,叫人读完,心生惆怅,念念不已。
而折月楼主问的是人性,丁履问的是天道。
…………………………………………
旅居加拿大十年,他的思维境界,又有了新的转变。
他看到可以通天的富人,与连律师都请不起的穷人,同处在一个社会,感受到了社会的参差,书上侠客锄强扶弱,而现实人间风波恶。
他看到好莱坞拍的西部片,也会想——
西方氤氲暧昧的小酒馆,不就是东方雅俗共赏的老茶馆么?
西部牛仔的枪,不就是东方侠客的剑么?
世间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侠客。
而世间总有不平,侠客神功盖世,也不见得事事如意……
他对“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于是开始着手,将自己的成名短篇,也是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风过江湖马蹄疾》,进行修改、扩充,取名《饮马江湖》,投稿到《香江时报》上连载。
连载到十二万字的时候,恰逢《香江时报》换了总编。
新的总编希望有一个新的气象。
刚一上任,就叫手底下的编辑,把前面的工作,做一个了结。
并给这一行动取名:辞旧迎新。
原本还能再更十万字的《饮马江湖》,被迫结局。
就是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意外收获了堪称‘震撼人心’的反响。
九十年代初,鸿沉客应“侨办”邀请,回大陆参访省亲,把自己的手稿和一部分旧照,捐给了故乡S省的文化馆。
紧接着,S省电视台购入了《饮马江湖》的影视改编权。
由于忠于原著,服化考究,制作精良,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收视狂潮,多个省份的卫星台,争相求购播出权。
当年的观众,都没见过这么惨绝人寰的爱情。
爱无法言说,仇不得不报。
男主杀了女主、再自杀……
可太震撼了!
《饮马江湖》的热播,让‘鸿沉客’的名字再度回到了大众视野,他早年的小说,陆续在大陆出版,并有了新的约稿。
但此时,他已病魔缠身,有心无力。
在爱妻陪伴,与儿孙环绕的温情氛围里,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