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对于大唐出兵高句丽和百济之事,大臣们不支持李治并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在大臣的消极怠工和长孙无忌的干预上,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太子生病这件事。
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太子只是生病了,这也是李治惩治王皇后的圣旨中提到的,为了稳定朝心圣旨中刻意隐瞒了李忠的病症和病情,但这个秘密对于真正的知情者却不是秘密,他们都知道李忠罹患失心疯,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太子的病情,这是可以左右朝堂格局的大事,至于什么高句丽,百济,离着长安山高路远的贫瘠之地,不至于让他们舍弃长安的利益得失,别自己出去了打一战再回来,长安的局势已经是日月换新天,那到时候就说什么也来不及了,这就是抱住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从这一点大臣们也不会支持李治出兵。
可是这天下终究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李忠的病情还是被有心人透漏了出来,太子疯了?!这个消息顿时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没人知道这个消息是被谁透露出来的,但它就是在一夜之间成了人尽皆知的事,仿佛这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
李忠的病情在经过御医一段时间的诊治之后非但没有任何起色,还有了加重的趋势,这是他的病情被泄密的原因,因为有些人坐不住了。
大家都知道李忠的病情会影响到李忠的太子之位,而太子之位就会影响到大唐的政局变化,之前还有时间拿李忠治病做借口,可事实是治疗并没有效果,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已经失去了对治好李忠的耐心,就开始考虑李忠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找一个预备太子已经是眼下之事,不再是一个笑话。
既然是预备太子,那就有可能会成为正式太子,并且区别于太子,就和德妃暂代皇后管理皇后的权职一样,到时候真要到了这种程度,就算李忠的病想好恐怕也不是想好就能“好”了,这都是未雨绸缪,所以有人揭破了这个秘密。
至于为什么只是揭破了这个秘密,而不是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此时,还是因为顾及到长孙无忌的存在,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已经把皇后的权力给了自家的长孙德妃,这是明摆着想要让长孙德妃做皇后,一门双皇后,说出来多好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件事,有一个长孙无忌已经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长孙无忌再这么搞,是想长孙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吗?现在恰好的是德妃还没有生下皇子,还不算名正言顺的皇后,所以才有人把这件事揭破,不然等德妃肚子里有了孩子那就说什么都迟了。
长孙无忌建议李忠治病未尝不是他的拖字诀,原本按照长孙无忌的计划,李忠也只是太子之位上的临时替代品,一旦德妃怀孕生下皇子长孙无忌有无数的办法让李治更换太子,但现在临时替代品出了问题,长孙无忌只能拖,拖到德妃哪怕只是怀孕也好说,好在李忠只是病了,不是死了,病了就可以一直治一直拖。
但聪明人不止有长孙无忌一人,自然也会有其他人看出了长孙无忌的心思,长孙无忌想拖就有人不想拖,所以秘密被揭破之后长孙无忌很是恼火,他倒是想要控制消息,但消息已经传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长孙无忌也控制不住。
蓬莱殿,李治和如意。
李治对如意道:“消息是朕让人传出去的,因为朕不想再等了。”
如意对此有一些意外,疑惑道:“皇上,你这是为何?”
李治道:“因为朕不想做别人手中的傀儡,呵呵,前朝有长孙监国,后宫有长孙皇后,朕这个皇帝夹在中间还算什么皇帝?虽然朕的母后也是姓长孙,但父皇可没有见过把持朝政,所以朕不想随了他的愿。”他自然说的就是长孙无忌,不管长孙无忌怎么想,他这样的做法对李治来说都是一个牢笼。
李治接着道:“还有一个原因,当初在册封太子的时候,朕只是迫于高阳皇姐的压力,所以也就答应了皇后和他的缓兵之计,但当时也说好此事过去,朕就可以重新册封太子,把皇位留给自己中意的皇子,可是之前朕想要更换太子人选却被皇后和他否认,这就是在背信弃义。”
如意明白李治说的是之前李治罢黜李忠,想要让李弘做太子的事,只是李治在朝堂上提出了这件事,自己事先也跟皇后商量好了这件事,没想到皇后会在朝堂上临阵变卦,最终使得李治换太子的想法没有实现,甚至是有被羞辱到,这就是李治说的背信弃义,所以现在李治的想法是什么?
如意颤声问道:“皇上还是想要让弘儿做太子?”
李治默然点头。
如意道:“可是这是不可能的,长孙大人的心思皇上应该明白,他就是想要让德妃娘娘做皇后,德妃娘娘生的孩子做太子。”
李治道:“朕知道,但德妃没有生育皇子,现在太子已经疯了,不适合继续做太子,所以朕选择了这个机会放出消息,一旦更换太子成为民心所向,他也是不可能阻挡的。”
如意听着李治称呼自己的儿子做太子,称呼自己的舅舅做他,知道李治已经有了一些帝王的冷酷。
如意低声问道:“太子真的已经疯了吗?”
李治沉默良久道:“生在帝王家,是朕害了他,如果不是朕把他强行拉进了这个权利的漩涡,他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在这之前他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朕不忍心,可是朕也没有选择,他也没有选择。”
李治说的话如意懂,不管是在李治做太子她做才人的时候,还是李治做皇帝她做感业寺尼姑的时候,还是她进宫做昭仪之后,李治已经向她吐露了无数的做皇帝的无奈,可以说如意是看着李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她就是最懂李治的人。
如意道:“可是陛下,即使这样这也是不可能的,长孙大人是不会同意陛下这么做的。”
李治冷峻的面盘露出了少有的决绝道:“是与不是总要试试,朕以为他还是关心朕的。”
如意闻言笑着道:“陛下说得对,陛下才是这大唐的天子,总要走出这一步的,奴婢会一直支持陛下的。”
翌日之后的大朝会。
在内侍监喊朝之后马上就有大臣站了出来,高声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李治道:“爱卿有何事上奏?”
来臣问道:“皇上,最近臣在外听闻一件事,是关于太子殿下之事,传闻说太子殿下生病就不露面,臣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这是第一次有大臣敢在朝堂上明目张胆的说这件事,众人一看,说话的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听着李义府的询问,长孙无忌和韩瑗、来济等人眉头一皱,李忠得病这件事他们这些重臣都没有提,李义府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是怎么敢提的?
不等李治开口,褚遂良就开口道:“市井流言不足信,太子殿下的身子的确有一些微恙,但一直都有御医在诊治,所以这件事不用拿到朝堂上来议,更不用你这个中书舍人妄议。”
李义府笑着道:“同中书大人说的是,太子年幼身体微恙实属正常,但微臣怎么听说太子殿下是罹患失心疯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不是同中书大人说的微恙,所以微臣才问这件事是否属实。”
褚遂良冷哼一声不再回答李义府的问题,除了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瑗、来济等人也目不斜视,没有回复这个问题的打算,这就是长孙无忌的回复,无视李义府的提问,他不回复看谁敢搭理李义府。
李义府倒是不着急,还是笑眯眯的看向四周,只是谁也不想搭理他,就连视线交流都不想有,李义府看向谁谁就马上低头装看不见,李义府看到低头的人还会煞有其事的点一下头,像是打招呼。
可是李义府的作为并不能改变他的处境,如果再没人搭理他,他就需要灰溜溜的自己退下了。
此时一个声音响起:“是,流言没错,太子的确生病了,罹患失心疯。”
众人一看,意外的是皇帝李治回复了李义府的问话。
李义府对此似乎并不意外,接着道:“皇上,臣还听闻,太子殿下之病久治不愈,甚至有了加重的趋势,并且御医曾经说过并不能保证治好太子殿下,治好的可能性也很低。”
李治道:“的确如此,御医是说过失心疯很难被治愈。”
众臣看着一唱一和的李义府和李治哪还不明白二人之中的猫腻,难怪李义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说话,还不怕得罪长孙无忌,原来背后是皇帝在授意,这也解释了外面的流言是谁散步的,居然会是李治自己,众臣也想起了李义府之前的身份:太子舍人,就是李治做太子时东宫内的属官,可惜在李治登基之后李义府并没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或者说长孙无忌的重用:吏部一直在长孙无忌的把控之中,没想到李义府会现在站出来说话,看来应该是李治找到了自己的老部下特意安排的。
这就有意思了,长孙无忌作为皇上的舅舅,还是大唐监国,李治不说跟自己的舅舅众志成城,现在反而还会拆自己舅舅的台,这是不是代表皇帝和监国之间出现了分歧?
话已经说到这里,李义府继续道:“皇上,微臣以为,既然太子殿下之病现在已不可控制,倒不如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李治道:“爱卿有什么话可以畅所欲言,我大唐不会因言治罪。”
李义府笑着道:“皇上,臣以为皇上应该在诸皇子当中选定接替太子之人,以备后患。”
这句话李义府不说大家其实也早就听明白,不然李义府说这么多有什么意图?不就想说这一句话吗?换句话说,这是李治借李义府的口说出这句话,可是要知道现在德妃并没有怀孕,所以李治现在说出这句话明摆着就是不想把太子之位给德妃的生的皇子预留呗?皇上应该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可偏偏就是不想那么做,众人偷偷摸摸的看向长孙无忌,此时的长孙无忌脸色已经很难看。
韩瑗看不过去,寒着脸道:“你是什么意思?太子殿下还没怎么样你就想让别人取而代之?你这是想要谋逆还是想要插手皇储之事?是谁给你的胆子这样妄议国事的?”
李义府也是不急,依旧笑着道:“侍中大人言重了,连皇上都说了,我大唐不会因言获罪,侍中大人可别吓唬我,再说了,微臣只是说早做准备,接替太子殿下之人,又不是更换太子殿下之人,一旦太子殿下痊愈,那太子殿下就不用被接替,太子殿下还是太子殿下,微臣何罪之有?”
李义府,史称李猫,对人表面上随和有礼,却笑里藏刀,这时候第一次真正的站在了历史舞台上,这时候他还不是后来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奸臣。
韩瑗被李义府一句话憋得说不出下一句,因为李义府说的的确没问题啊,接替之人,并不是更换,太子还是李忠,现在李忠病重,找一个接替之人于情于理都没问题。
可韩瑗有苦说不出,要是找一个接替之人还用你李义府说?自己不会还是褚遂良不会?都还不是看长孙无忌脸色吗?在长孙无忌心里德妃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接替之人,可现在德妃肚子里还没孩子,韩瑗总不能说先让德妃娘娘肚子里也许有的孩子接替吧?
可是现在一旦其他人成了接替太子之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太子,但也是最有机会成为太子的人,到时候肯定会有人投靠,就算以后德妃有了孩子,再这样硬抢人家的接替之位,又少不了一番朝堂纷争,所以李义府这么做不但打乱了长孙无忌的缓兵之计,也让看似稳定的朝堂又开始暗流涌动,可是谁又有合适的理由反驳这件事呢?
就看看朝堂,在李义府说完之后已经开始有稀稀拉拉的声音赞同李义府说的话,剩下的人不是不想说,而是还在观望,想要看看李治的意思,如果李治支持这件事,那他们站出来就是奉旨和长孙无忌对着干,如果李治不支持,他们也没必要站出来,都知道李治是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有些朝臣还是不敢太相信他,毕竟对面是长孙无忌,连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都敢杀的长孙无忌。
李治看着下面嗷嗷待哺的朝臣,也知道他们是在看自己怎么表态,但既然走到了这一步,李治就已经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就像如意说的,他想要做出改变就必须要走出这一步,这是他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那就没有其他了。
最后李治看向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看着自己的外甥,有点陌生,似乎,长大了一些,眼神坚定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自己有些躲躲闪闪。
互相凝视一阵后,李治道:“朕以为李爱卿说得对,太子生病不止牵动着诸位爱卿的心,朕也是为父之人,也会担忧太子的病情,但朕同时也是这大唐的皇帝,是这一国之君,太子就是这一国之储君,是国家的根基,为国家未来的命脉,所以太子之事不可不慎重,现在太子生病不见治愈,朕能够理解诸位爱卿的担忧,所以朕以为现在选定接替太子之人是合理的建议和举措,也正如李爱卿之言,接替太子之人只是有备无患,并不是朕想要更换太子人选,一旦太子痊愈,那太子依旧是太子,所以诸位爱卿怎么看?”
李治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也就是说现在可以选定接替李忠太子之位的人选,注意用词,接替,不是代替,太子还是李忠,但大家也明白了一件事,皇上和长孙无忌意见并不同,这看看长孙无忌的黑脸就知道了,所以自己要不要跟长孙无忌对着干?不是白跟,现在是奉旨对着干,有皇帝做后盾。
最终朝堂上稀稀拉拉的赞同声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的,雨声越来越大,赞同的朝臣越来越多,长孙大人的脸色也像下雨天黑了一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