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个道理放在人的身上也是适用的,此为三足鼎立,比如三国演义,比如王婠、萧未央、武昭仪。

两个人则有主次、上下、强弱之分,比如一开始的王婠和萧未央,比如现在的李治和长孙无忌。

最初的时候,李治偏宠萧未央而冷落王婠,所以萧未央处处占据上风,是为强,王婠虽先为太子妃,后为皇后,却始终不得圣心,面对萧未央的嚣张跋扈恃宠而骄徒有皇后之名而无皇后之实,是为弱,无奈之下王婠只能把武如意隐秘的接进宫作为自己抗衡萧未央的工具,武如意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自此武如意被独宠,萧未央失宠,这种局势在很长一段时间算是王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用一个女人去针对另一个女人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夫妻关系上,为自己的男人找女人,用一个女人去针对另一个女人,这就有问题。

王婠用武如意去针对萧未央虽有无奈之处,也并非她的本意,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她不假借外力就敌不过萧未央,可是这种事就是一柄双刃剑,这就是萧未央说的引狼入室,也是王婠这么做的最大风险,她只是想压制萧未央,而不是培养出另一个萧未央,所以王婠是在赌,这也是王婠一直都希望控制武如意的原因。

结果真的事与愿违,王婠赌输了,武如意真的成长为了另一个萧未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再是王婠能够控制的工具、棋子,最终形成三人三足鼎立的局势。

现在三人中武昭仪算是取代过去的萧未央位置,王婠和萧未央成了两个落入下风的人,所以王婠只能故技重施,联合萧未央抗衡武昭仪,就像过去她联合武昭仪压制萧未央一样,她不得不这么做。

对于萧未央来说,王婠从进入太子府开始就是明争暗斗,因为王婠“抢了”本属于她的东西,所以二人从来都不和,没说不死不休是因为她们的身份不允许她们做血溅五步的事,但恨不得对方早死是她们过去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念头,如果没有彼此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萧未央是绝对没有想过二人会有心平气和的一天,但现在对于王婠的提议她陷入了沉思。

萧未央是有野心的,不然当初她也不会以自己旁系的身份自愿选择进宫,巧合下和如意成为了同期的小宫女,要知道大部分小宫女进宫都是家族的安排,因为对于世家女来说进宫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相比于很大可能见不到皇上一面就沦落成宫女,倒不如安安生生找个安稳人家,萧未央就是不甘于自己的命运才会选择进宫,在这一点上萧未央和如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想要进宫出人头地,稍微不同的是如意是为了自己的娘和武家,萧未央是为了自己,只是太宗皇帝最后一句话就决定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如意得以留在宫中,萧未央被分到了不起眼的李治这个晋王头上,所以进宫就是在赌,女人用自己的一辈子赌一个机会,萧未央就是赌输的其中一个。

萧未央是不甘心的,但事情已经这样,萧未央只能认命,却不曾想现实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亦牵涉其中,晋王李治反而不劳而获,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个消息对于萧未央来说就是最大的气运,是天意,是老天在成全自己,只是这样的喜事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因为太宗皇帝为太子李治选定了太子妃,不是已经把太子妃视作囊中之物的萧未央,而是后来居上的并州王氏嫡女王婠,有多期望就会有多失望,在李治正式成为太子前萧未央一直以为自己会是太子妃,所以她才会跪在祖父萧瑀门前请求祖父在朝堂上支持李治上位而不是李恪,只可惜愿望只实现了一半,李治真的成为了太子,太子妃却不是她,这算不算喜悲交加?

事实上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也是代表着关陇士族的崛起,南兰陵萧氏的暂时没落。

对于李唐来说关陇士族是它建国立业的根本,是开国功臣,是这个新国家的利益分配者,不管是杨氏和萧氏并没有什么区别,杨氏是前隋皇族,所以即使吴王李恪性沉稳、有才学,最似太宗皇帝,也不会得到关陇士族的支持,因为李恪的娘姓杨,杨淑妃,而兰陵萧氏是前隋的后族,这时候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还活在萧瑀府中,她是萧瑀的姐姐,关陇士族不支持有着杨氏血脉的李恪成为太子,自然也不会支持有着萧氏血脉的萧未央成为太子妃,更别说萧未央只是萧氏的旁系,而不是嫡系,所以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也是理所当然。

生活,付出了并不一定有回报,或者回报不如预期,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却也成了太子良娣,仅次于太子妃,这对比她成为晋王妃不知道尊贵了多少,一旦李治继位她必定是四大妃之一,按理说她应该已经算是实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计划,但人的**是在于比较的,特别是有太子妃珠玉在前,在萧未央眼里太子妃是自己的,是被王婠抢走的,四大妃虽然尊贵,但对比皇后就差的不知道有多远,所以她不甘心。

只是谁也没想到王婠嫁给李治之后会一直不怀孕,从太子妃到皇后,一直都没有生出自己的孩子,萧未央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这对于她就是一件喜事,萧未央又想到了这是自己的气运,是天意,是老天要成全自己,不然王婠为什么会怀不上孩子?

所以在李治的服丧期结束之后,萧未央立刻联合自己能联合的萧氏叔伯萧锐和襄城长公主,希望推动李治立储之事,彼时皇后无子,萧未央之子李素节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萧未央这么做的确给了王婠很大的压力,但王婠不是一个人,她身后还有长孙无忌,所以王婠和长孙无忌联手炮制了皇后收养太子李忠的事,庶出皇子李忠自然不配做太子,但他做了皇后的儿子就有了这样的资格,这样萧未央为自己儿子谋划太子之位的计划落空,又是一次喜悲交加,又是一次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到这时候,萧未央哪怕有再多的不甘心也要认命了,但是萧未央就是命好,总是会有机会眷顾她,谁都不会想到太子李忠会成为一个疯子,这又是萧未央的气运,是天意,只是这一次她的对手成了武昭仪,不是王婠,并且王婠向她伸出了联手的橄榄枝。

萧未央也没得选,她跟王婠是宿敌,但她跟武如意是更宿的敌,是死敌,二人之间是解不开的仇怨,就算她不为自己的儿子抢太子的位子,也绝对不想让武如意的儿子上位,不能此消彼长,这也是之前几次萧未央明知道王婠是在利用她,她也对如意痛下杀手的原因,这就是死敌。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王婠和萧未央这一对持续十多年的宿敌在如意的压力下迎来了世纪大和解,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现实,王婠求的是鱼死网破背水一战,萧未央要的是把握机会放手一搏,二人眼下的破局之策就是李弘死,李素节成为李治唯一的选择,办法就是王婠曾经“杀掉”安思定公主的巫蛊之术。

更重要的一点是王婠现在还是皇后,她对太子接替人选的态度对李素节在朝堂上获得更多的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是由她一力主张李素节上位,那李素节最终接替了太子之位,也要念及王婠今天的恩情,就要知恩图报——太子是不能忘恩负义的,王婠也就坐稳自己的皇后之位,哪怕最后李素节做了皇帝,想要让自己的娘萧未央做皇太后,也要妥善安置王婠,这是皇帝的颜面,不然王婠凭什么找到萧未央联合?这是她为自己安排的最后的退路,萧未央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她得到王婠支持需要付出的代价。

几天后的朝议大会,从上到下,从皇帝到臣子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皇帝有皇帝的想法,臣子有臣子的担忧,内侍们冬江水寒鸭先知,也都是小心翼翼的伺候,深怕一个小闪失就被小题大做。

没想到内侍监刚刚喊完“有事上奏”,朝臣们还在彼此互相看着谁第一个站出来,毫无疑问,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会面对最多的攻击,宣政殿门外响起了“宫婢求见皇上”的声音。

是皇后身边的侍女。

众人不知宫婢所来何意,因为这时候皇后还在“奉旨”闭门思过,宫婢过来干嘛?特别是今天过来,或者皇后也对今天的事有什么想法不成?

宫婢进殿之后向李治跪拜行礼,然后从身上拿出手书一封,对着李治和四周的大臣们示意一下道:“这是皇后娘娘的请罪书,皇后娘娘深知自己在照顾太子殿下上的过失,才引发了今天的波折,皇后娘娘作为太子的娘亲深感愧疚,惶恐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大唐的社稷,所以皇后娘娘希望可以收养四皇子殿下,以备不时之需,皇后娘娘希望皇上能够给皇后娘娘将功补过的机会。”说完就将皇后的“请罪书”举过头顶。

众人还沉浸在皇后的请罪书上,毕竟皇帝有罪己诏,皇后为什么不能有请罪书?接着又震惊于皇后请罪书的内容,好家伙,什么深感愧疚,什么将功补过,这不就是想要插手今天的接替太子人选之事吗?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皇后现在还是皇后,她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旁人也无可指摘,她想要再收养一位皇子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是王婠的高明之处,她并不直接表示自己希望谁做接替太子之人,这是后宫干政,她只说自己希望收养谁,这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

至于四皇子是谁,大皇子李忠,二皇子李孝,三皇子李上金,四皇子李素节,五皇子李弘,只是,众所周知,四皇子的生母是萧淑妃娘娘,而萧淑妃娘娘是皇后娘娘多年的宿敌,皇后怎么会想要收养李素节呢?这其中的古怪没人勘破,但皇后的意思大家已经看明白,皇后支持李素节胜出今天的接替太子之人,这对于很多支持萧淑妃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所以刚刚大家还在面对谁站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问题,现在皇后就做了这个人,虽然皇后只是递交请罪书,也并没有亲自到场,甚至没有直白的说出支持李素节,就好像说了一件完全跟今天没有关系的一个题外话:皇后想要收养四皇子,这看起来只是一个请求。

但就是这一个“请求”让李治黑了脸色,让支持李素节的人看到了希望,支持其他人的人感觉到了不对劲儿,还不等李治对皇后的宫婢做出同意与否的回应,马上就有人站出来道:“皇上,此前皇上因为忧心太子殿下生病之事,提出暂时选定接替太子之人,臣有话要说。”

不等他说完就有人跟着说道:“皇上,臣也有话说。”

“臣有话要说。”

“臣有想法。”

大殿的嘈杂声就像一场来的毫无征兆的雷雨,没有任何前奏直接就进到了**。

内侍监无奈之下只能站出来喊道:“肃静!”

喊了一声没用,完全抵挡不住大臣们的踊跃发言,又是接连几声才控制住了局面。

但事情乱成这样也就算是彻底的揭开,大家也都没有了遮遮掩掩的必要,各自站队,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支持李素节做这个接替太子人选的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妇人拜访过萧未央的人,也有支持皇后的人,现在皇后站出来支持李素节,他们自然也会跟着支持,说辞就是四皇子李素节虽然不是皇后娘娘嫡子,却是现在诸皇子之中地位最高的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以尊卑论,也是最适合接替太子人选的皇子,所以众人支持这个接替之人就是李素节。

这时候开始说身份尊卑,当初李忠上位时说的是立嫡立长,除却皇后娘娘所生皇子皆是庶子,不以身份尊贵论,要是还是按照之前的逻辑,立嫡立长,李忠之下的长皇子是二皇子李孝,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既然没有了立嫡立长的说法,大家自然会支持身份尊贵的正统皇子。

而这恰好也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的理由,李义府在李治的暗示下马上也是站出来说自己的想法,论及皇子身份,武昭仪所生的皇子李弘也是正统妃嫔生皇子,一样有资格做这个接替之人。

李义府话音刚落就有人嘲讽道:“难道在中书舍人李大人眼里,昭仪还能尊贵过淑妃娘娘不成?昭仪生的皇子还能尊贵过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不成?”

李义府笑着道:“这只是臣的看法而已,皇上也说了大家说出各自的想法,臣以为,臣子的想法固然是想法,但也只是对这件事的想法,重要的还是要看皇上自己的想法,毕竟我们作为臣子是辅佐皇上做决定,而不是代替皇上做决定。”

李义府这句话可谓是阴险无比,他说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只是皇上的参考意见,而不是做皇上的决定,如果自己还死咬着他不放就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难道是不认同李义府这个说法吗?是想要僭越?就算为臣者有左右皇帝想法的能力,这句话也不能说到明面上来。

当然也不会有人真的大胆询问:“请问皇上你支持谁?”

按照逻辑皇帝要支持谁就选择谁,作为臣子哪有询问的资格,而李治支持谁呢?众所周知李义府就是代替李治说话,所以哪怕李治不言语,大家也知道皇上支持五皇子李弘。

李义府自然不会是一个人,李治也不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所以在李义府之后又是很多大臣站出来站出来支持李义府的想法,这都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大家都知道这是李治的“臣子”。

李素节和李弘就是接替太子人选的唯二之选,没有人会提起什么二皇子李孝和三皇子李上金,李忠尚且有一个皇帝长子的说法,这二人有什么?所以他们从来都不在朝堂的考虑之中。

但不管是支持李素节还是支持李弘大家心中并没有定论,有人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李治,接着就隐晦的转移了视线,现在李治这个皇帝也是入局者,而真是能够决定这件事的人只有一个,所有人都在暗自观察着“监国”长孙无忌的动静,他才是能够左右这件事结果的,甚至是对结果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人。

哪怕是作为皇帝的李治,这时候也在看着站在下面的舅舅,这样的感觉让李治如坐针毡,皇帝看臣子的脸色行事,谁做皇帝都会感到别扭,气愤,这时候李治才懂了威生于内,而非表,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意思,不是坐在龙椅上就是“皇帝”。

但他也有一些紧张,他希望舅舅能够支持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长孙无忌认同,而不是节外生枝。

这样长孙无忌就成了整个朝堂目光汇聚的焦点,大家都在等待长孙无忌说出自己的结论,是选择四皇子还是五皇子?是选择萧淑妃和皇后,还是选择武昭仪?

整个大唐的局势都在长孙无忌的一念之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神降(全息)

阴鸷女皇的渣妻郎

春日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