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辞》
隋唐时期,凡有军功者,授以勋官,勋官十二转,转,就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官最高一阶为十二转,官阶正二品,最低一阶为一转,官阶从七品。
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书记员记录战前的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尚书省吏部,吏部的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可以说考功司的勋官十二转就是大唐将士的功劳簿,凡是大唐战事不论大小都会在考功司记录在册,论功行赏,所以这其中自然也会有李治需要的将才,既然朝堂上无人可用,李治只能自己发掘,勋官十二转就是他眼前唯一的选择。
李治本来还在郁闷,没想到来如意这里解闷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嘱咐内侍监去考功司取“十二转”之后李治也开始抱着孩子逗乐,如意也是看着李治抱着李弘嬉闹,谁不想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呢?所以她竭力为李治排忧解难也是想要紧紧地抓住皇帝的心,一个人的野心会像野火一样悄无声息的生长。
只是李治和如意把这件事想的太容易,二人以为的“十二转”会是一摞卷册,两摞卷册,(唐代还没有线装书籍),直到内侍监带着人源源不断的把“十二转”抬进来李治和如意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天真,“十二转”并不是李治日常看的圣旨,每天只有桌子上的那么多,哪怕一次战事的军功簿都会很多,所以李治看到的“十二转”很快就像小山一样堆起来,这还只是内侍监取来的一小部分,最为一个内臣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李治和如意看着堆积如山的“十二转”各自目瞪口呆,这就是自己选择的殿外选将?这要怎么选?
在内侍监从考功司取走“十二转”的时候,作为吏部尚书的褚遂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毕竟考功司还是在吏部的治下,内侍监也没必要避开他这个吏部尚书,皇帝想看考功司的记录也是天经地义,但结合最近发生的事褚遂良知道事情不会表面上这么简单,所以他很快动身去找长孙无忌说明此事。
长孙无忌听到李治着人取走“十二转”的时候也是一愣,他没想到李治为了找到“将才”居然会这么“另辟蹊径”,直接在军功簿上寻找,逻辑是挺合理,有军功的自然就是将才,但长孙无忌出身行伍,又执掌政事多年,他自然知道“十二转”是什么样,不说浩如烟海也蔚为可观,所以他认为李治想要从里面找到将才的几率微乎其微,长孙无忌好奇的是李治怎么会突然想到了这个办法,这就相当于长孙无忌不给李治提供将才,李治就自己自力更生自己寻找,还有就是靠着功劳簿找人,李治能不能耐心看进去都是个问题,找到的人能不能用也是个问题,要知道李治找将才不是为了摆设,而是为了征讨高句丽,这可不是一件易事,这都是长孙无忌要考虑的问题。
李治看着堆积如山的“十二转”的确有一些丧气,并且内侍监还告诉他这只是考功司取来的小部分,现在考功司还有很多,这让李治听得更加无力。
还好如意之前在起居馆的时候有一些记录的工作经验,知道这些记录讲究一个不遗漏,所以事无巨细之下就会显得很多,也就劝谏李治直接选将就可以,并不需要太过细致的查看。
这时如意看到内侍监把取来的记录分开成了两部分,有一部分比较大,有一部分很小,就好奇的问内侍监这是何意。
内侍监解释道大的一部分是先帝时期的记录,小的一部分是皇上到目前为止的战事记录,说到这里内侍监也是有一些尴尬,因为这一小部分着实有点少。
李治闻言也是有一丝尴尬,哪怕这么少的战事记录李治也并不是太清楚,因为当时李治继位不久,其他的事情就已经把李治搞得焦头烂额,哪还有精力顾忌打战这件事,再说了他本来也对打战没什么领悟力,所以这在当时都是由长孙无忌一力操持。
如意取来一看,李治登基到如今,登记在册的战事只有两场。
一场是永徽元年(650年)卫将军高侃击败突厥,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但这场战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李治继位后,而是太宗皇帝在位时高侃就被派遣,直到永徽元年战事才结束,高侃也因此得封卫将军,出任北庭安抚使(高侃,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爷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如意看着记录然后取来纸笔记录下了自己看到的重点,然后转交给了李治。
另外一场是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在太宗皇帝驾崩后有了反唐之心,也就自立为沙钵略可汗,攻入了大唐西、庭州二州,当时李治委命武侯大将军梁建方帅军征讨,结果虽然梁建方击败了贺鲁所部,却因为天气和补给的原因没有完成彻底击垮贺鲁的战略目的,出师未尽全功,结果在回朝之后就是朝臣满天飞的弹劾奏折,最终还是李治念在梁建方有旧功,未曾降罪于他。
这对于梁建方其实是不公平的,他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东西行军记录里都记载的清清楚楚:秋冬之际出兵,天气恶劣,大雪没膝,补给困难。结果最终战胜换来的不但没有功劳,还差点被追责降罪,就问谁愿意?
这其实就是内外都在欺负李治这个新皇帝年幼,阿史那贺鲁欺负李治所以反唐,朝臣们欺负李治所以有事没事参一本,文官参武将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平时闲着没事干武将家奴街上欺负人都会是文官弹劾武将的理由,更别说梁建方出兵打战没有全胜了,结果就是李治这个皇帝不担事,所以现在哪怕李治求贤若渴,想要征讨高句丽朝堂武将也不愿意站出来挑事,原因还是害怕出力不讨好,万一没打过高句丽,文官再出来治罪他们,李治这个皇帝能不能保住他们还是两说,所以倒不如“以和为贵”,不打就不会输,就不会被追责,这也是现在朝堂上的武将开始“以守为攻”“爱好和平”的原因,这要在太宗时期他就会体谅武将的难处,可惜李治还得被文官欺负,说又说不过,哪还有能力体谅梁建方?
如意很快就看完了李治登基之后的两场战事记录,实在是有些乏善可陈,但还有高侃和梁建方二人可选,只是现在高侃任职北庭安抚使,(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梁建方任职弓月道大总管(弓月古道,弓月城,唐代沟通丝绸之路的西域重要枢纽城市,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今新疆,伊利哈萨克州有弓月城遗址。)
李治对高侃和梁建方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但二人现在皆是身居要职,更重要的是远在天边,从长安到西域北庭,这一来一回几个月保准是没了,所以二人不太合适。
然后如意和李治就把目光转向了“勋官十二转”堆积如山的那一部分,那是太宗皇帝在位时的记录,首先就是一个总的记载,太宗皇帝在位时仅贞观时期被记录在册的战事就不下三十次,这样的次数与李治的两次一比就是一目了然,现在内侍监取来的只是三十多次战事记录的一部分,毕竟贞观时期长达二十三年。
其中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太宗皇帝对高句丽一系列的征伐。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皇帝亲率六军,兵出洛阳,御驾东征高句丽,夺十余城,民数万。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皇帝命牛进达、李绩、李海岸从水陆两线袭扰高句丽,期间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先后攻克石城、积利城,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入朝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皇帝命现在已经因为高阳公主谋逆事件身死的薛万彻为将,再次渡江进攻高句丽,败三万高句丽援军得胜回,乌湖镇将古神感浮海击高句丽,败高句丽援军万余得胜回。
仅仅只是对高句丽一战就连续四年,所记载大小战事不在少数,这倒让李治看的津津有味,这也看出了太宗皇帝对处理高句丽问题的决心,不怪他在驾崩之前的遗言都是嘱托李治处理高句丽问题。
可是对于李治现在的想法,李治需要自己的可用之人,曾经有过征战高句丽经验的人就是最好的选择,李绩看起来是不支持李治东征高句丽的,所以不用再期待,薛万彻牵连叛逆已死,也指望不上,牛进达李治倒是熟悉,可惜牛进达将军也在永徽二年去世(651年),右武卫将军李海岸此时也年事已高,解甲归田有年,这样李治也就无从选择。
李治和如意再往上看。
贞观十八年(644年),大唐和焉耆国之战,唐西州道行军总管郭孝恪率兵攻占焉耆国都。
贞观十六年,西突厥射匮可汗和咄陆可汗之战,大唐击败西突厥的伊州之战,也都是郭孝恪领军,而郭孝恪在贞观二十二年已经战死龟兹,以身殉国,李治登基之后追封的郭孝恪安西都护,所以只得又一声叹息。
再往上看,贞观十五年,大唐击败薛延陀之战,如意刚刚念出口,李治就赶紧抢过来看,要知道薛延陀可是大唐的一个大敌,双方之间的战事因为漠北之争绵延数年,能击败薛延陀的一定是一名大将,李治仔细一看又泄气了,大将的确是大将,可惜大将是兵部尚书李绩,这个大将李治现在用不动。
再往上看,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之战,这也是一次灭国战,一定有大将,李治又是赶紧抢过来,仔细一看又是一阵泄气,大将是真有大将,可惜大将是侯君集,侯君集比薛万彻还死的活该,因为牵连进太子李承乾谋逆一事,也早就已经身死。
再往上看,贞观十二年,松州之战,领军之将是牛进达和侯君集;霸州山僚叛乱,齐善行平僚人叛乱,李治听如意念叨看都不想看,什么僚人叛乱,这样平叛的战事将军李治也不敢用?也就左耳进右耳出。
再往上看,贞观九年,唐灭吐谷浑之战,李治闻言又是一阵机灵,赶紧拿过来一看,领军之将卫国公李靖,并大将军侯君集、宗室李道宗,几个人没一个活着的,李治丧气的把手中的卷册扔在一边,到现在他算是明白了,自己已经没有继续往上看的必要,往上越看将军的年龄就会越大,到现在活着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事实果真如此,再往上看贞观八年的大唐吐谷浑之战,领将段志玄,辅国大将军,贞观十六年病逝。
贞观七年,大唐联手薛延陀抗击西突厥一战,领将张士贵,身居勋国公,人倒是还健在,但已经年逾七旬,李治也不敢用。
内侍监虽然不懂军事,但如意每念出一个人的名字,李治还没有想明白这个人是谁,内侍监就能适时地说出这个人现在的任职,年岁,现状,辅国大将军段志玄,贞观十六年病逝,李治却是贞观十七年才做的太子,哪知道什么段志玄?这都靠内侍监详细说。
所以看着眼前的《勋官十二转》,李治知道自己想要从这里面找到心仪的征讨高句丽的领将的希望是要破灭了,再厉害的名将也会死,尘归尘土归土,岁月不饶人啊!可是如果自己不在这里面选,他这个天子又去哪儿找能够适合的将才呢?
倒是如意不死心,还在看着考功司不断送来的记录,这时候她也基本上不抱什么希望,从《勋官十二转》找人本就是她灵机一动想的办法,不说大海捞针也差不多,现在只是一股不死心的劲儿在让她继续捞下去。
现在如意已经看到了贞观三年的唐灭东突厥之战。
北方的突厥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你死我活的敌人,隋唐亦不除外,就像是汉朝之于匈奴,在公元583年强盛的突厥汗国因前隋的分化离间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在东突厥强盛时,唐高祖李渊都要向其俯首称臣,太宗皇帝继位之后都要签下耻辱的《渭水之盟》,至于为什么如意会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是因为如意记得当初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时候,高阳公主曾经质问太宗皇帝,为什么对吐蕃是和而不是战,太宗皇帝说的答案是忍,其中就说到了让太宗皇帝引以为戒的《渭水之盟》,所以在看到唐灭东突厥的时候,如意就用心一些。
其实这一战之中也没有适合的人选,因为领将之人还是卫国公李靖,还有现在的兵部尚书李绩,如意还看到了勋国公张士贵,江夏王李道宗,这都是她现在已经知道的当初赫赫有名的大将,现在看来只有李绩还健在,还是李治难以躲过的一座大山,李治现在还没有移山之能。
直到如意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因为当年的很多将士在现在都算是功成名就之辈,这个人却很陌生,她现在已经看了很多“十二转”的记载,所以她“咦”了一声。
李治问道:“你发现什么了?”结果一看卷册时间,贞观三年,顿时没有了兴趣,贞观十三年的人都死了,更何况贞观三年呢?
内侍监也是好奇如意发现了什么,笑着问道:“娘娘可是看到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也许老臣还记得。”
如意指着自己手中的卷册道:“我在先帝贞观三年攻破东突厥一战中看到了很多将士,但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很陌生,我在刚刚看的那些卷册中都没有看到他的存在,所以好奇。”
内侍监一乐,打战他不会,问人这是他的强项,于是问道:“娘娘只管说这个人姓甚名谁,老臣都能说来一二。”
如意道:“名字叫苏定方,内侍监大人可曾记得此人?”
“苏定方?”李治先是念叨一声,马上就得确定自己肯定不认识什么苏定方,然后他也看向内侍监,到现在为止,内侍监还没有不认识的人。
“苏定方?”内侍监听着这个人名也是一愣,毕竟从贞观三年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的时间,所以内侍监也愣了起来,因为他的确没有想到这个人是谁,内侍监倒不是怕丢人,说什么风大闪了舌头,吹牛吹过天,刚刚还说什么人都认识,结果马上就有一个人不认识,内侍监不在乎这个脸面,只是他现在的确一下子想不起这个苏定方是何许人也。
“苏定方,苏定方?”内侍监又是念叨了几句,忽然说道:“老臣想起来了,原来是他。”
所以苏定方是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