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159章 遗忘是最大的遗憾 二十五载籍籍无名

第159章 遗忘是最大的遗憾 二十五载籍籍无名

所以苏定方是谁?

李治和如意都是好奇,内侍监都记不清的人应该就是一个无名小卒吧,所以这个人在这次战事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内侍监没有先是说明苏定方是谁,而是对如意道:“娘娘,是否可以把记录给老臣看一下?”

如意双手递过卷册道:“内侍监大人请看。”

内侍监拿过卷册认真看了起来,看着《勋官十二转》中关于苏定方的记载:贞观四年,随卫国公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吉利可汗牙账,为击破东突厥立下大功,以功受左武卫中郎将,看到这里内侍监就呢喃道:“是了,就是他。”

李治好奇问:“是谁?这个苏定方是谁?”

内侍监把记录递给李治道:“皇上请看。”

李治跟着内侍监的手指看,惊叹道:“真是一员猛将,内侍监你还记得他吗?”

内侍监像是在思考什么,慢慢道:“有传言说他是卫国公李靖将军的学生。”

李治和如意惊叹道:“什么?卫国公的学生?”

不怪他们惊讶,要知道李靖在大唐可是有着军神的称号,他的学生怎么能不让人惊讶,可是紧接着就是一阵疑问,卫国公的学生怎么会变得默默无闻呢?

如意问道:“所以他战死了吗?因此之后的“十二转”都没有他的出现?”

内侍监犹豫一下道:“以老臣所知,朝廷并没有收到苏定方战死的消息。”

李治疑惑道:“所以他为什么跟消失了似得?难不成他这二十五年还能一直是左武卫中郎将?作为武将无寸功可言?这算什么武将?”

左武卫中郎将,正四品下官职,不该这么默默无闻,哪个武将能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点功劳都没有?要知道大唐这些年战可没少打,基本上年年有战打,这可是属于武将的盛宴,李治刚刚都看了一堆,不然“十二转”也不会堆积成山,都是战打出来的,所以苏定方作为大唐军神李靖的学生怎么会消失呢?这堆积如山的“十二转”里名将辈出偏偏没有苏定方的一席之地?还有就是哪怕抓山贼平民叛都是武将功劳,没人能在一个位置上待着原地不动二十五年,除非是被人刻意遗忘在无人的角落。

内侍监没法回答李治的询问,毕竟哪怕是太宗皇帝治下一样会有一些蝇营狗苟,他作为太宗皇帝的内侍监说不准有损先帝威严的话,可是他作为李治的内侍监也不能藐视现在的皇帝李治,所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内侍监道:“皇上是知道的,我大唐以武立国,武将人才济济,且不说先帝在战场上百战百胜,还有卫国公李靖将军战无不胜,英国公李绩将军攻无不克,另外还有尉迟公,秦叔宝,程知节,柴绍,长孙大人,侯君集,李道宗等诸位将军,包括昭仪娘娘的父亲武士彟将军和舅舅杨师道大人,皆是出身行伍能征善战的名将,所以埋没个别人也是正常的,说起来昭仪娘娘的父亲和李靖将军也是有渊源的。”

内侍监说得对,但也不全对,大唐武将人才辈出是真,苏定方不受太宗皇帝重用也是真,原因还是因为苏定方的出身不好。

隋末天下大乱,苏定方先后效力于窦建德和刘黑闼等部,在二人失败后苏定方投降的是隐太子李建成,而不是秦王李世民,所以玄武门之变后苏定方只是败将一方,不是秦王嫡系和天策府旧部,得不到重用是自然的。

还有一点就是功高盖主之事,卫国公李靖是大唐战神,先后平定洛阳王世充,南梁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佑,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是真正的战功赫赫之将,从武德年到贞观年,可以说他打的仗比太宗皇帝都多,也就躲不过功高盖主的麻烦,还好李靖生性谨慎知进退,在吐谷浑之战后就“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这样一副不理世事的模样才有了最后的生荣死哀,怕的就是因为功高盖主招来祸患,兵圣韩信厉不厉害?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李靖自己尚且如此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学生,更是不敢拎出来重用,不但不重用,他自己还要把自己的学生往犄角旮旯里按,苏定方越不起眼越好,苏定方当初表现越好李靖越不敢用他,怕的就是营党结私之名,所以之后哪怕再有战事李靖也不敢点苏定方的将,为臣者要学会自断臂膀,不要给皇帝造成威胁。

哪怕对于英国公李绩一样如此,在太宗皇帝驾崩前他就为自己的儿子准备好了托孤遗臣三人半,明面上的是三人,实际上还有隐藏在暗处的半个人,就是李绩和程知节,太宗皇帝害怕自己死后李治压不住李绩,所以就派李绩出任叠州都督,这就是对李绩的考验,如果李绩去叠州赴任,那他就是托孤之臣,如果李绩返回长安城就会被等候在长安城门处的程知节斩杀,替李治以绝后患,结果李绩领太宗皇帝命后家也不回就直接赴任叠州,这就是臣子的识趣。

既然李靖都不用苏定方,其他人自然也不用他,毕竟武将还是讲究一个师承和圈子的,苏定方身上有李靖一脉的印记,别人是不会沾染他的,这样苏定方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之人,哪怕胸中有万千抱负也只能枯守左武卫中郎将二十五年无寸功可言,武将不能打战,这其中憋屈谁能懂?

这些话内侍监是不敢说出来的,说什么功高盖主这就是妄议皇上,他可不敢,只能靠李治自己领悟。功高盖主,这是皇帝和臣子之间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说出来那就是皇帝嫉贤妒能,丢的是皇帝的脸,所以只能做臣子的自己受委屈,不要让皇上为难,内侍监懂这个道理,所以才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苏定方不受先帝重用是因为武将人才太多了,苏定方排不上号,李治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内侍监才镇定一下自己的心,结果看到了武昭仪若有所思的模样,她懂了?内侍监不知道。

李治倒是好奇内侍监刚刚的说法,不是关于李靖和苏定方的,是关于如意的,如意的生父的,李治好奇问道:“昭仪,内侍监说李靖将军和你的父亲有渊源,你可知晓?”

如意赶紧道:“奴婢不知此事,内侍监大人可否告知?”

内侍监说起武士彟其实也是想转移刚刚的话题,顺便恭维一下如意,不然提什么武士彟,现在李治和如意问起内侍监也就侃侃而谈道:“这些事昭仪娘娘是不知道的,老臣猜测是因为娘娘那时候年纪尚幼,武士彟大人是高祖皇帝的十四位开国功臣之一,身负从龙之功,在长安的时候担任工部尚书,在武德年间,南梁初定,李靖将军领扬州长史一职,之后就是武士彟将军承皇命接替的李靖将军的扬州长史之职,后来升任的扬州都督。”

经过内侍监这么一说李治才知道武士彟和李靖的渊源就是接替了李靖的扬州长史一职,也算强拉硬拽的渊源吧...还有一点就是李治才知道武士彟居然会是高祖李渊的十四名开国功臣之一,这可不是强拉硬拽的,是实打实的功劳。

如意听着内侍监的诉说眼睛也是红了,俗话说人走茶凉,她不知道现在还有人记着自己的父亲武士彟,对内侍监也很是感激,她不曾希望过父亲武士彟的名头能够为自己的宫廷生活带来什么助力,但有人还记着武士彟她就动情的红了眼眶。

如意向内侍监行礼道:“奴婢代家父谢过内侍监大人,谢谢内侍监大人还没有遗忘家父。”

关于李靖和武士彟的话题只是一些题外话,现在大家还在为李治的“选将之事”烦恼,从苏定方说到了卫国公李靖,又说到了如意的父亲武士彟,但摆在眼前的问题依旧摆在眼前,没有合适的人选李治就不可能东征高句丽。

李治想到这里已经有一些颓败,他想努力,也努力过,但依旧无能为力,他还不是一位能够肆意妄为的皇帝。

李治丧气的问:“难道朕就找不到一位合适的人选代朕出征吗?”

如意若有所思的问道:“内侍监大人,你可知道现在这位苏定方将军多少年岁吗?”

李治闻言也赶紧看过来,万一呢,万一苏定方还小呢,方正还活着,问一问无所谓,内侍监尴尬道:“启禀皇上,娘娘,根据老臣的记忆,苏定方将军现在应该已经岁在甲子。”

甲子,那就是六十岁,人活七十古来稀,人活六十也快稀了,这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就算苏定方是李靖的学生,白白蹉跎了二十五年,六十岁了还能干嘛?李治算是彻底死心了。

这时如意解释道:“内侍监大人误会我的意思了,皇上,奴婢是希望皇上能够见苏定方将军一面,以此证明皇上还没有遗忘苏将军,朝廷没有遗忘苏将军,哪怕不是为了东征高句丽,也许苏将军已经老迈,不能为皇上所用,但苏定方将军值得皇上见这一面。”

遗忘是最大的遗憾。

李治看着如意,如意的声音很是恳切,因为她提到了遗忘,她恐惧遗忘,就像别人遗忘了她的父亲武士彟,所以她现在感同身受,知道被遗忘的痛苦,所以她希望李治能够见苏定方一面,告诉苏定方皇帝还记着他,不为高句丽,不为用人,只为生而为人的人心所在。

内侍监诧异的看着如意,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如意触景生情的有感而发,但这样的做法的确很让人欣慰,就算是内侍监心中都有一股暖流涌出。

李治明白了如意的意思,就对内侍监询问道:“昭仪说的是,朕于情于理都该见苏定方将军一面,内侍监,你可知道苏将军现在驻守在何处?”

这句话真的把内侍监问的愣住了,他是真的不知道,武将驻守是兵部的事,他这个内官不太了解,内侍监表示自己赶紧去查清楚,李治挥手示意他赶紧去。

内侍监走后李治看着还在回忆过去的如意,知道她是在想自己的父亲武士彟,李治突发奇想道:“昭仪,朕想要追封武将军,你看怎么样?”

如意一愣,知道李治这时对自己好,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可是如意也知道李治眼下的困局,他说的话不一定管用,所以也就不想李治为了自己为难,道:“奴婢谢过陛下关心,可是奴婢觉得这件事不太合适,陛下这才因为弘儿的事在朝堂上朝议,如果再因为奴婢父亲的事,到时候只怕奴婢真的就是媚惑后宫了。”

李治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自己因为武昭仪的事没少被言官谏言,是不太合适再拉出武士彟说事。

这时候内侍监也已经快步走来,他已经查清楚了现在苏定方驻守在哪里,赶紧回复李治道:“皇上,现在苏定方将军驻守在河北道(唐代行政区名)营州总管府。(现在的东北辽宁地区)”

李治自语道:“营州?好吧,你立马替朕发出诏令,诏苏定方将军回朝。”

内侍监闻言又立马去准备诏苏定方回朝的诏令,然后再快马送出。

李治这里想要依靠《勋官十二转》选将的想法也是彻底落空,只得郁闷的挥手让人把“十二转”从哪来回哪去,可是他手里没将,东征高句丽的事也和之前一样被卡在了原地,李治也就不想自找没趣在朝堂上提起。

可是李治不提这件事反而让很多人以为李治已经下定了主意,因为他诏令苏定方回朝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一开始也是一愣,皆是不知道苏定方是谁,也是赶紧在吏部查询过之后才知道了苏定方其人,再看苏定方的年岁,都是一愣,都在想李治是不是被气昏了脑袋?还是饥不择食?就算没人可用能把一个年岁六十的老将给不知道从哪个历史的坟墓挖了出来?

要知道武将可不等于文官,文官上了年纪那是老而弥坚,武将上了年纪大家就要问你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了,更别说苏定方并不是什么廉颇,只是二十五年来一位籍籍无名的武将,唯一的功绩就是大唐攻破东突厥时的一次冲阵,这才得了左武卫中郎将的封赏,并且之后的二十五年再无寸功可言,这种人能有什么才能?

所以李治不是饥不择食是什么?难道大唐也成了三国时的蜀国不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很明显不是,自诩比这个默默无闻的苏定方强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即使他们不想领李治征讨高句丽将军一职,也少不了他们对苏定方的嘲讽,他们不是做不了,只是不想做,苏定方是谁?他肯定没能力做!一时间苏定方还没有从营州到长安,苏定方的名字已经成了长安朝野的笑柄,这个笑柄里未尝没有皇帝的影子,只是大家不明说。

长孙无忌知道了这件事也是眉头一皱,他没想到自己不赞同李治对高句丽开战,李治就能这么“一意孤行”,他知道李治查看《勋官十二转》的事,也略微猜到李治这样天真的选将的想法,只是没想到李治会病急乱投医,选了个蹉跎了二十五年的人,领军打仗就像是下棋,三日不练棋艺就会下降,更何况是二十五年蹉跎?所以长孙无忌已经下定决心,即使李治想要让苏定方带兵出战,长孙无忌依旧不会同意,哪怕李治会记恨他,打战不是儿戏,不是靠执迷不悟就够了。

长孙无忌的决定也让前来拜访他的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安心不少,中间韩瑗问道:“兵部尚书李大人是什么想法?你们可知?”

褚遂良冷笑道:“咱们这位兵部尚书大人可真是恪尽职守,既然领兵部尚书之职就不在参与朝堂纷争,一直超然事外。”

褚遂良对李绩可谓是怨言已久,明明托孤之臣有三人,他、长孙无忌,还有李绩,结果李绩到头来什么都不关心,不合群,极其不合群。

李治不知道自己只是想要见苏定方一面就在朝臣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都误会李治是死心塌地的想要东征高句丽,苏定方就是他选的将,实际上李治只是应如意的建议见这个被世人遗忘的老臣一面,李治就算再心大他也没有上帝视角,他也不敢相信在家闲赋了二十五年的苏定方会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名将,所以有时候的改变就是一个机缘巧合,现在年逾六十的苏定方依旧是大唐武将中的一个默默无闻之辈,武将从来只看本事,不是论资排辈,没人会认为苏定方年纪大就很厉害。

此时远在辽西的苏定方身形已经不似年轻时那么遒劲有力,须发也已经从浓密的黑色成了现在的黑白相杂,脸上的皱纹也由浅到深,刻满了辽地的风霜。

作为一名武将,苏定方是幸运的,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有无数人战死沙场,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作为一名武将,苏定方也是不幸的,他也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苏定方在这里什么都没有等到,只等到了自己的可怜白发生。

从贞观三年的唐灭东突厥一战到现在二十五年啊,整整二十五年,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里苏定方每天都枕戈待旦却再也没有得到来自长安的诏令,他知道大唐每年都在打战,可他就是被遗忘在了这个无人所知的角落,这就是武将的悲哀,这是苏定方的悲哀。

今天苏定方依旧驻守在营州的城头,哪怕营州多年无战事,苏定方依旧恪尽职守,谨遵军法,以身作则,没有丝毫懈怠的守卫在自己的城头,这时他看到了远处有一骑快马飞奔而来,这是来往营州驻地的信使,只是让人奇怪的是以往间隔几日照例来往的信使今天并不是规定的时间,信使来早了。

只见信使勒马走到城下看着站在城墙上的苏定方高声喊道:“城墙上可是苏定方将军当下?”

苏定方朗声道:“是本将,信使前来可有何事?”

信使从怀中掏出一份诏令高举道:“苏定方将军在上,皇上诏令将军即刻回长安述职,诏令在此,将军接诏!”

苏定方愣了,似乎辽地的风也停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神降(全息)

阴鸷女皇的渣妻郎

春日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