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就是一个有形的禁锢李治的牢笼,大唐虽大,但李治只能看到围墙内的长安城。
从李治下定决心连夜去追苏定方开始,从苏定方看到李治开始,这个有形的牢笼就有了一道无形的裂缝,因为李治有了走出长安城的勇气。
在朝臣眼里,李治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皇帝,因为他性格儒弱,所以李治继位之后对太宗皇帝的国策萧规曹随,按部就班。
而作为朝臣们,俗语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就是强兵悍将,强将和强兵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皇帝和朝臣也是一样的道理,太宗皇帝的贤明注定了他手下的朝臣不会是庸才,这就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太宗皇帝活着的时候朝臣们能征善战这是与国有利的事,但太宗皇帝驾崩后这些能臣干将就是李治面对的第一道难题,皇弱臣强,必有祸焉,说到底这些朝臣是太宗皇帝的朝臣,不是李治的朝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的问题就是他没有自己的朝臣。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是李治躲不过去的问题,好在太宗皇帝还算了解自己的儿子,也算是了解自己的朝臣,在自己驾崩前也为李治未雨绸缪做了准备,那就是监国长孙无忌,李治不是这些朝臣的对手,长孙无忌还能不是吗?所以在李治和朝臣针锋相对的时候,长孙无忌往往都是那个一锤定音的人,他的身份即是朝臣又是李治的舅舅,所谓监国,朝臣和皇帝都在他“监”的范围内。
比如现在,在李治和朝臣因为对高句丽一战的分歧闹得大家一起“乞骸骨”的时候,长孙无忌就会站出来平息纷争,所以李治这一次在朝堂的战场就赢了,他可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对高句丽一战的梦想。
实际上朝臣们这一次输的并不冤,他们始终都看不起李治,所以他们会以为李治去昭陵就是跟以前一样鹦鹉学舌,拙劣的模仿着他爹曾经做过的事,推倒魏征的墓碑以示决心,所以他们会认为同样的办法不会生效两次。
朝臣们这么想是对的,因为李治不是太宗皇帝,即使他用了这个办法也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但朝臣们这么想也是错的,人是会成长的,李治也是会成长的,太宗皇帝对朝臣强硬的办法不适合他,所以李治不再像以前一样血气方刚的和朝臣硬来,而是选择了示之以弱然后两败俱伤的办法,并且不管是从一开始的先帝遗愿、昭陵自省,还是后面的失信于藩国,有损国威,这样的理由让李治不再是和以前一样无理取闹,战争要师出有名。
还有后来的选将人选,苏定方知道自己中郎将的身份会被朝臣反对,所以在李治说出让他做这个征讨大将军的时候他会婉拒,然后举荐了自己的上司程名振,这是料敌先机,最终才环环相扣让朝臣们哑口无言,这就是苏定方昨天晚上给李治制定的计划,如此如此。
这也是成长后的李治,他没有太宗皇帝强的办法,但他一样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弱的办法,强弱之势并不一定是胜败之势,这也是苏定方被李治知遇之后实际上的第一战,只不过战场是在朝堂。
李治坐在龙椅上也是难掩心中的激动,成就之一是他赢了朝臣,成就之二就是自己对高句丽一战已成定局,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出兵的讨论,比如兵力多少,就拿太宗皇帝两次征讨高句丽来说,第一次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兵力十万,后面一次兵力更是到达三十万,所以在李治心里自己就算没有父皇的大手笔,也要有个考量标准,标准就是这两个数据之一,最起码十万?
只可惜李治没有看到长孙无忌的担忧。
长孙无忌不知道李治今天的作为是谁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李治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比以前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只会拿皇帝身份说事强多了,知道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才有赢的基础,长孙无忌看向了平静的站在那里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苏定方,会是这个人的原因吗?长孙无忌不知道,因为苏定方这个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实在是太籍籍无名了,这么个不起眼的人相对于一直都处在大唐权力中心的长孙无忌就像萤火虫和明月的差距,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但你不发光之前没人知道你是金子,长孙无忌也不知道苏定方是不是,只是他很怀疑。
今天李治的“赢”并不是长孙无忌希望看到的,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所以他不能看着李治和朝臣两败俱伤,更不可能让李治陪着朝臣一起乞骸骨,但长孙无忌也是朝臣,从长孙无忌的心底来说他绝对不希望李治对高句丽一战,理由还是输不起,对于高句丽这个帝国坟场长孙无忌宁愿相安无事,各自安好,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没有赌的必要。
在长孙无忌眼里,太宗皇帝交给他的任务是照顾好李治,不是什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对大唐来说就像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唐才是那个有顾忌的人,所以真的没必要死抓着不放,尤其是对没什么“能力”的李治,太宗皇帝都没有搞定的难题,李治更应该敬而远之,难题是学霸的事,不适合李治这样天赋平庸的人。
长孙无忌想不明白李治是怎么就敢相信苏定方这个无名老将,不但无名,还老,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真的是一无是处,要资历没资历,要体力没体力,这算什么武将?这跟江湖骗子有多大区别?李治敢用他长孙无忌都不敢信。
对高句丽一战长孙无忌已经不求胜,只求输的不太难看,最好的结果就是小输等于不输。
所以还不等李治说自己出兵多少,长孙无忌就抢先说道:“皇上,老臣以为,高句丽和百济不顾及我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的颜面,无故侵占新罗土地,的确需要惩戒一番,以正大唐国威。”
长孙无忌一句话可把李治说蒙了,他完全看不懂长孙无忌在说啥?现在自己说的不就是对高句丽一战的事吗?干嘛长孙无忌还要再说一遍?自己的舅舅不是老糊涂了吧,才说过的事就忘了,不过不重要,李治对长孙无忌这么明确的支持自己也很是高兴。
但长孙无忌的话却让很多大臣心眼一跳,他们没有听出长孙无忌以正国威的意思,而是有两个字很重要,惩戒?这么说就有意思了,李治说的是征讨,长孙无忌说的是惩戒,这两个字的区别可不能小看,尤其是用在一场要打的战之前,目的不同战自然就不同。
洞悉之下很多大臣就一起站出来支持监国大人的说法:对高句丽惩戒一番。
这时候苏定方也是皱眉看着长孙无忌,世人都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但现在,苏定方若有所思的看着长孙无忌,的确厉害,只怕李治看似赢了,实际上还是要输了,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李治这时候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经验也让他难以辨别出长孙无忌话里面这么微小的区别。
而大殿外,还站在这里的是如意和高尉犁,他们一起跟着李治回来,如意知道今天对于李治的重要性,她不放心李治,所以在回来后也没有回到后宫,就一直站在殿外替李治紧张,高尉犁因为没有其实事也就陪同在这里,在苏定方进去后这里也就只剩他们二人,此时如意听着长孙无忌话,一句话不禁说出口“糟了,皇上要中计了!”
高尉犁疑惑的看着如意,现在朝堂上发生的事,高尉犁可谓是从头到尾的参与者,他一样以为李治已经赢了,武昭仪怎么会说皇上要中计了?中什么计?
李治还在笑着问长孙无忌:“监国说得对,监国能认同朕的想法朕很欣慰,所以对于高句丽一战势在必行,监国以为兵力多少合适呢?朕知道父皇的两次征讨高句丽,一次是兵力十万,一次是三十万,监国以为朕应该选择多少合适?”
李治倒是想要长孙无忌二选一选三十万,但他心里也明白三十万对于自己基本没有可能,所以十万兵力的可能性最大,不过能有十万李治也算满足了,再者就算长孙无忌选了十万,自己还不能再抠抠搜搜加三五万吗?最不济也能加一两万吧!
在李治的美好幻想中,长孙无忌慢慢的伸出了一根手指头,李治看着一想果然如此,道:“长孙大人是觉得十万合适吗?可是朕以为十万是不是少了点,毕竟高句丽狼子野心,朕以为十五万比较好,监国以为呢?”
长孙无忌安静道:“皇上,老臣说的是一万。”
李治笑着道:“十一万吗?是不是能再加一万?十二万。”李治想着事情果然这样,说是三五万,讨价还价就是一两万,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个道理李治懂。
只见长孙无忌面无表情道:“皇上,老臣说的是只有一万。”
长孙无忌的一句话把李治的笑冻结在了脸上,所以不是十五万,不是十一万,也不是十万,而是一万?
李治愣了一下才面脸通红的站起来道:“是朕听错了吗?长孙大人是说多少兵力?”
长孙无忌依旧镇定道:“皇上,老臣说的是,一万兵力。”
李治寒着脸一字一顿道:“长孙大人是在戏弄朕吗?”
长孙无忌道:“皇上何出此言?老臣甚是惶恐。”
李治声音已经颤抖喊道:“打什么战只要一万兵力?高句丽是一万兵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吗?如果能这么简单,那还至于父皇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吗?你给朕这一万兵力够干什么?”
不怪李治生气,他预想过三十万,预想十五万,最不济也预想过十万,没想到长孙无忌的一根手指头什么也不是,不是十万,不是十万加一万,而是只有一万,这让李治怎么忍?十分之一的兵力?他和先帝都是皇帝要这么区别对待吗?这还打什么战?就靠这点人征讨高句丽长孙无忌是不是就想希望自己输?这不要说是李治,就算是个喘气的人都应该生气,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但现实可以骨感不能骨折,骨灰啊。
只见面对李治的气急败坏,长孙无忌依旧不疾不徐道:“皇上,臣这么安排也是有考虑的,皇上刚刚也说了,高句丽无视我大唐上国威严侵扰新罗之地,所以新罗王派遣使臣来求上国主持公道,可是不管高句丽还是新罗、百济都是我大唐属国,既然属国之间有纷争,我大唐作为上国略施惩戒即可,即是惩戒,又何须大动干戈?也就不需要大军前往,毕竟没有必要,再者只为惩戒一藩属国而兴师动众大军前往高句丽之地也是劳民伤财,这就得不偿失,因此老臣以为着一万人马对高句丽略施惩戒即可,这是老臣的提议。”
李治愣愣的看着长孙无忌,李治说过的话长孙无忌说了,也认了,李治这时候也想到了刚刚长孙无忌不止一次的说过惩戒,自己还夸奖他说得对,“朕很欣慰”,这个话自己要不要认?如果自己不认还能说大不了“乞骸骨”退位让贤吗?他刚刚可以对朝臣这样,却不能对自己的舅舅这样,因为现在长孙无忌说的有理有据,把他说的哑口无言。
可是如果认了,自己这么费劲儿巴拉的就是为了这一万人?李治不想输,也不敢输,这是他跟朝臣的赌局,是他的立威之战,如果输了的话他和朝臣就是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算计自己?是他有异心吗?李治不敢想这个问题。
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安排?还是输不起,如他所说对高句丽略施惩戒,而不是大动干戈,这样即使输了影响也不会太大,惩戒赢了就是皇帝的功劳,惩戒输了就杀了苏定方平民愤,这就是长孙无忌小输等于不输的打算。
还有就是长孙无忌对于李治的良苦用心,现在这个对高句丽略施惩戒的建议不再是李治提的征讨高句丽,而算是他这个监国提出来的,所以还是一样的道理,惩戒赢了算是李治的功劳,输了的话,面对朝臣的责难和非议,长孙无忌也会挡在自己的外甥前面,建议是他提的,出了问题就来找他算账,不关李治的事,杀苏定方平的民愤,那长孙无忌挡的是官愤,这就是打战未虑胜先虑败,长孙无忌想要未雨绸缪李治的后顾之忧。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长孙无忌也期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李治知难而退主动放弃这一战,这是长孙无忌最希望的结果。
可是这在李治眼里反而成了长孙无忌代表朝臣对自己的刁难,所以自己要怎么做?
李治现在面对的是二选一的问题,是收回自己踏出去的一步继续做朝臣的乖宝宝?还是接着自己踏出去的第一步继续走出第二步?这时候李治想到了如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做固然不会犯错,却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自己一直畏畏缩缩什么时候才能独当一面?故步自封只会把自己困在原地,只有有勇气走出去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哪怕是错!
最终李治死死的盯着长孙无忌道:“一万人,那就按长孙大人说的办,这一战,朕一定会打!”
看着李治的决绝长孙无忌只能长叹一口气,或许李治真的成长了,只是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这就是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烦恼吧。
李治一直想要征讨高句丽的事情就被这么解决,李治今天看似赢了,实际上只是赢了一个面子,局势依旧在长孙无忌的掌控之下,征讨也变成了惩戒,他想要的大战也只有一万人可用,这么少的人失败的可能性无限增加。
所以退朝之后李治依旧沉浸在被长孙无忌的算计中,紫宸殿也没有去直接气呼呼的就回了后宫。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