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177章 王文度矫诏罪当斩 太子之争尘埃落定

第177章 王文度矫诏罪当斩 太子之争尘埃落定

打战是一件讲究时令的事,这在兵法上被称为天时,天时也是天命,哪怕就算是五丈原的诸葛亮也不能违逆天时,强如太宗皇帝在东征高句丽时到了大雪的时候也要退兵,天命不可违,所以苏定方在看到飘荡在恒笃城的雪花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场战已经打完了。

苏定方对此多少都有些不甘心,西域沙场是比高句丽更大的舞台,苏定方更想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已经老了,时间每时每刻对于他都是奢侈的,并且他还想要回报李治的知遇之恩,可惜从一开始这一切都不顺利,首战他请战程知节不给他这个机会,突袭突厥援军大营王文度一直在阻挡,影响了突袭的战果,还在突袭胜出后固守不出,白白浪费了一鼓作气的机会,再到现在,程知节在王文度的建议下开始维持胜果,不再想继续突破,这所有的选择都和苏定方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苏定方也无能为力。

在这里程知节是行道大总管,王文度是副总管,他只是前军总管,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公平,名义上是他和王文度的战功比拼,程知节是衡量二者的见证者,实际上呢,程知节是朝堂的老臣,是大唐的名将,他和长孙无忌是多年的相识,在现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朝堂之争中多少都会向长孙无忌偏颇,这是第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王文度,众所周知王文度是王皇后的一派,在程知节眼里自己没必要得罪皇后,也就听从了王文度的几次“建议”,毕竟王文度说自己有密诏在身。

还有一点就是程知节对苏定方的些许偏见,在朝堂的武将们眼里苏定方始终是那个二十五年籍籍无名的无名小卒,凭什么他能突然出现在皇帝眼中?这是粉刺朝堂的武将没能力还是对皇上不忠心?

所以程知节虽然一开始的角色是作为苏定方和王文度战功比拼的中间人,实质上他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是人就不可能完全克服自己的私心。

当程知节和王文度看到恒笃城雪落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该撤兵回城了,相比于苏定方的无奈和不甘心,王文度就要得意的多,不管这一战整体上打得怎么样,至少自己在战功上是优于苏定方的,自己有首战之功,有“攻破”恒笃城之功,苏定方只有突袭突厥大营一次功劳,这么看来自己就算是完成了皇后娘娘的嘱托,并且,太子之位也很大可能就稳了,当然这是他大军回朝之后的事。

实际上这一战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无功而返,不管是唐军的首战告捷,还是突袭突厥大营,还是占领恒笃城,并没有真正的和突厥人交战,只是有胜势,并没有实际上的胜果,因为没有消灭多少突厥的有生力量,可以预见的是一等唐军撤兵,突厥人马上就会卷土从来,从新占领这片土地,这就是无功而返。

但眼下西域已经开始下雪,不管程知节还有多少想法现在也只能撤兵了。

时间回到一个月之前,几份战报接连送到大唐朝堂,在这几份战报之前朝堂还欢呼在王文度的首战告捷上。

先是一封常规的战报,在王文度首战告捷后,大唐和突厥人陷入了缠斗的僵持阶段,双方各有胜负。

这时候大家的心态没有什么变化,打战僵持是常态,很少有什么一战定胜负的说法,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上一次高句丽的愚蠢守将不就是和程名振和苏定方一战定胜负吗?这让不少朝臣奚落。

后来是一封程知节的求援信,信里说突厥人有两万援军前来,程知节求援,这封信实际上是程知节送给西州总管苏海政的信,他向苏海政求援,苏海政不可能不做准备就出兵,所以他就把程知节送给自己的求援信和自己出兵的信一起送到了朝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常,但苏海政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可以先出兵支援程知节,但也要告知皇上。

这个消息顿时让很多人开始紧张,长安和西域千里迢迢,等他们收到信的时候西域该发生的事早就发生了,所以他们不知道突厥人的援军到了以后程知节是怎么应对的,毕竟他要以少敌多,这是一个凶险,虽然信里苏海政说自己会从西州出发前去支援程知节,但谁知道程知节能不能坚持到援军到来?就算援军抓紧时间及时赶到了,结局又会怎样?这件事其中蕴含了太多的未知结果,所以很多人开始紧张,这样的紧张已经超出了朝堂的暗争,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在所有人的忐忑中然后就是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苏定方在突厥援军到来的时候觅得一丝战机,他趁着突厥援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机会,夜袭了突厥大营,这样让突厥援军还没有发挥作用就已经成了溃军,大唐突厥援军的困境还没有成形就已经被苏定方击破,一句扭转了战局。

李治听到这里激动的从龙骑上站起,他为大唐打胜仗激动,他为苏定方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动,他也为自己的眼光激动,这就是他用人的功劳。

朝臣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一愣,他们没想到苏定方会有这样的气魄,不但眼光很好,能看到突厥人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战机,并且他个人的气魄也很大,就敢只率领伍佰精骑突袭突厥援军大营,这可真的是在赌命,上一次对高句丽一战的战报中说苏定方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朝臣们心中还有疑虑,但这一次再也没人怀疑这件事,苏定方只带伍佰人就敢冲向两万人,上一次高句丽一战苏定方可是带着一万人,他怎么不敢?谁还敢说他不敢?一时间苏定方的风评在朝堂迎来巨大转变。

可是高兴过后朝堂就陷入了奇怪的气氛,大家还没有忘记这一战的价值,这是皇上和朝臣之争,是皇后和贤妃之争,是李素节和李弘太子之争,双方的棋子就是苏定方和王文度,赌约是谁的战功大谁就是胜者,前一段时间的胜者是王文度,因为他有首战之功,可是现在苏定方有了夜袭突厥大营之功,扭转了双方的战局,这么一看谁占上风就一目了然,所以现在贤妃之子李弘也就逆转了前一段时间的颓势,暂时占据了太子之争的优势。

所以这个消息传到后宫的时候王皇后和萧淑妃震惊失色,她们还沉浸在前一段时间王文度首战告捷的喜悦中,没想到情势变幻的这么快?怎么这个该死的苏定方就能袭营成功?怎么不死了去?这个该死的苏定方!愚蠢的王文度,废物!王皇后和萧淑妃恨不得咒死苏定方,怒骂王文度的无能,这个夜袭的良策为什么不是王文度想出来的?就算不是王文度想出来的他为什么不能阻止苏定方立功?自己是怎么跟王文度说的?不能立功还不能阻止苏定方立功吗?王皇后还不知道王文度已经尽自己的权力阻止了这件事。

再然后就是唐军开始转战恒笃城的消息,王皇后和萧淑妃开始心急,时刻在期望着突厥人能出来和唐军打一战,好让王文度多立一些战功,可这时候突厥人已经开始躲着唐军走,时间越拖王皇后越是心急。

直到又有新消息传来,王文度率军攻破了恒笃城,这个消息让大家又是一阵兴奋,尤其是王皇后,她紧紧地抓着前来报告消息的宫女的肩膀连声问这个消息的真假,前段时间她太过难熬了,有些度日如年的感觉,现在总算熬得云开见月明了。

与之相反的是如意和杨氏,她们总算知道了什么是乐极生悲,苏定方立功的兴奋还没有过去心态就凉了。

再有消息就是程知节说西域已经开始下雪的事,大军要回朝了。

这都是李治收到的消息,消息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上报消息的人,所以很多具体的事还需要大军回朝之后才能真的说得清,但这些有限的消息已经开始让很多人高兴起来,因为这一次的比拼胜负已经明了,王文度有首战之功和攻破恒笃城功劳,稳稳胜过只有袭营一次功劳的苏定方,所以这一次李治和朝臣的赌局算是李治赌输了,朝臣赢了?皇后赢了?至少目前是这样的,所以李素节赢了太子人选之争的消息开始甚嚣尘上。

李治失落,虽然战打赢了,但李治自己的战打输了,他输给了自己的朝臣。

如意也是失落,她也赌输了,输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输给了皇后,萧淑妃。

一时间萧淑妃的未央宫开始门庭若市,皇后的凤仪宫倒是老样子,因为李治还没有解除皇后的禁足反思令,还没有人敢去凤仪宫上门,但朝堂上也已经有了希望解除皇后娘娘禁足令的风声,这都是见机行事、闻风而动的朝臣。

月余之后程知节终于带领大军回到了长安城,程知节等人也开始入朝述职,以及考功司的考功郎开始统计汇报战功。

结果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为什么王文度的首战之功和攻破恒笃城才杀敌数百人?为什么苏定方的袭营才杀敌一千五百人,这么折算下来大唐此战总杀敌数也就三四千人,这不是一个打了几个月的战该有的规模,尤其是王文度的攻城战。

程知节、苏定方、王文度三人的各自述职中对于此战的描述也出现了分歧,分歧主要表现在苏定方袭营成功后曾经要求对突厥人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但这个想法却被大将军程知节和副总管王文度否定,这也就错失了对粮草匮乏的突厥人一网打尽的机会,结果突厥人遁逃。

这算是唐军的战略预判失误。

再就是对于恒笃城的描述,苏定方揭发王文度为了军功杀良冒功,纵兵劫掠,有违大唐王师之名,这不是一件小事,苏定方敢于揭发王文度此时顿时在朝堂上引发了一阵风波,因为这一次杀良冒功影响着太子人选的走向。

李治听闻苏定方这么说勃然大怒,他是完全相信苏定方的说辞,如果苏定方说的是真的那王文度就是罪该万死了,长孙无忌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赶紧组织三省首官研判苏定方说的真假。

结果这件事就被揭发出更多的真相,王文度不但杀良冒功,纵兵劫掠,而且根据程知节的说法,这都是王文度说自己有密诏在身,自己并不知晓,还有就是在苏定方夜袭突厥成功后也是王文度数次阻拦自己想要出兵,到了恒笃城后也是王文度自己自作主张杀良冒功,并且以密诏为名阻止自己深入突厥腹地,程知节也把所有的事推卸到了王文度的身上。

也不怪程知节会这么做,程知节打死都没有想到王文度会有矫诏的胆量,他一直以为王文度敢数次建议自己是真的有密诏在手,因为矫诏罪同假传圣旨,哪个脑子正常的人敢这么做?程知节偏偏没想到王文度就敢这么做,所以在知道王文度矫诏这件事后他就说出了所有的事。

这样经过长孙无忌等人的调查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王文度因为嫉妒苏定方的功劳,于是矫诏欺骗程知节和苏定方,假称皇上有密诏,不许大军深入突厥腹地,最终导致大军逗留不前,追击不利,错失战机,使得此战无功而返。

没人能想到传的好好的事到头来还会有这样的逆转,也没人敢想王文度居然敢矫诏假传圣旨,敢杀良冒功,目的就是为了抢功劳,既然攻破恒笃城是假的,那之前大家以为的王文度在战功比拼中赢过苏定方还怎么算真?一时间很多已经向王皇后和萧淑妃示好的大臣又是脸色一阵清白。

但眼前还是要处理此战无功而返的责任,最终王文度因为矫诏假传圣旨该当判处斩首,但念在其过往功勋后除名为平民,程知节因轻信王文度所言逗留不前,错失战机,虽有被王文度蒙蔽的原因,但作为此战的主将还是被罢黜官职。

这样一来这一战三大领兵总管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苏定方。

李治在这样的结果面前也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自己在和朝臣的赌约中又赢了,还是靠苏定方。

王皇后在后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差点被气的吐血,之前她还听说王文度因为攻破恒笃城功劳已经赢过苏定方,这也就代表自己和萧淑妃在这一次对决中赢了武贤妃,自己和萧淑妃想要李素节做太子的目的就要达到,怎么好好的结果就成了王文度矫诏假传圣旨贻误战机了?王文度不但没有功劳,反而还被治罪?所以自己这一次输的很彻底?

如意和杨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被惊呆,她们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必败无疑,没想到事情还有这样的转变,这一件件事让人的心像是坐在激流的舟中,一上一下让人预知不到,但最终还是自己赢了?

杨氏愣愣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如意道:“如意啊,你说弘儿现在有机会做太子了吗?”

如意点点头道:“娘,皇上一定会把握这一次机会的。”

李治的确想要把握这一次的机会了,按照战前的“约定”,此战本来就是他和朝臣决定太子之位的不可言说的默契,现在自己赢了,李治自然想要和朝臣兑现这个“赌约”。

这也是李治对王文度和程知节轻治罪的原因之一,王文度倒是其次,重要的是程知节,他是两朝的老臣,李治对他不治罪也是在向老臣们示好,像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示好,用以交换自己在册立太子这件事上的高抬贵手,这是李治上一次用谣言交换如意从昭仪成为贤妃学会的经验。

大臣们对于李治的心思也是明白,所以太子人选这件事在经历李忠失心疯之后,李弘和李素节同为接替太子人选之后,终于结束了君臣间的明争暗斗,似乎太子之位已经成了武贤妃之子李弘的囊中之物。

后宫诸人如意和杨氏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王皇后和萧淑妃失魂落魄,还有一个似乎的局外之人长孙德妃,她终究还是没有等到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她听到李弘可能为太子消息的时候跌坐在地。

这是众生百态,有人是赢家,有人是输家,有人得之庆幸,有人失之不甘心,有人为命运抗争,有人被命运嘲讽,有人被命运愚弄,有人会与命运同归于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别那么野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

春日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