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大唐对突厥一战,李治用苏定方的目的大家心知肚明,现在结果也已经明了,李治的心思大家也是心照不宣,那就是太子人选。
不止如此,由于在此战中王文度为了和苏定方争抢战功,先是杀良冒功,后又矫诏假传圣旨,死罪虽免,但已清除过往功绩,直接除名为平民,这是对皇后的势力以及威信是一次沉重打击。
更重要的是程知节,程知节因为自己的偏颇立场,轻信了王文度的矫诏之事,错使唐军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逗留不前,贻误战机,致使这一次战事无功而返,最终也被李治治罪免职,这才是最大的影响,因为程知节是太宗时期就在朝内威名赫赫的武将,为大唐开疆拓土立功无数,在太宗驾崩后也是长孙无忌主持朝政的重要助力,结果因为这一次贻误战机被治罪,这是对长孙无忌老臣集团的一次严重的削弱,他在朝堂的重要性无疑要超过王文度许多。
只有李治,虽然经历了战事开局的心惊胆颤,战事期间的跌宕起伏,战事结果的乾坤扭转,过程不是那么让人痛快,结果却是好的,为此李治也就开始谋划自己如何让李弘顺其自然,名正言顺的接替太子之位。
现在的太子还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李忠,可是知道内情的人都知晓李忠因为其生母废妃刘氏“戕害”武贤妃之女安思定公主之事被治罪处死后,太子李忠已经罹患失心疯不治,他的病情最初还是只有王皇后才知道的秘事,结果王皇后私下请宫外郎中伪装“医妇”为李忠治疗行事不秘被武贤妃的生母杨氏“偶然”撞破,最终导致李治病情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王皇后也因为隐瞒、耽误太子病情被皇上禁足凤仪宫思过到现在。
从李忠得病不再是一个秘密起大家就知道接替李忠的太子人选已经是摆在台面上的事,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朝堂选出接替太子人选之事,明眼人都知道李忠被废是迟早的事,就在等接替太子之人的出现。
结果所有人都没想到接替太子人选不但出现,甚至还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李治中意的李弘和皇后、萧淑妃一方中意的李素节共同成为了接替太子人选,大家也知道根本原因还是这种情况形成的始作俑者长孙无忌,不管是李弘还是李素节都不是长孙无忌中意的太子人选,长孙无忌实则在等待后宫内长孙德妃能抓紧时间生出一个皇子,不然朝堂怎么会出现两个接替太子人选的闹剧?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这都是下一个李忠罢了。
这也是长孙无忌和王皇后一直以来的关系表现,长孙无忌的想法可以代表王皇后,因为王皇后从始至终都是依靠长孙无忌生存,但王皇后却不能代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可以支持王皇后,却不会完全支持王皇后,长孙无忌一直有自己的私心所在,这也是王皇后和长孙无忌都心知肚明的事,所以王皇后才会在长孙德妃生不出孩子的事情上算计长孙无忌,这是她对操控自己命运的长孙无忌的报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哪怕你长孙无忌再权倾朝野也管不了长孙德妃的肚子,所以等不到长孙德妃生出一个皇子,以李弘和李素节为核心的太子人选明争暗斗现在就出现了结果,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长孙无忌计划的再好,为长孙德妃安排的再是妥当,也要看“天意”,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对长孙无忌也不例外。
现在长孙无忌已经没有合理的理由阻挡李治想要把李弘推上太子之位的想法。
这个时间恰好到了一年一度的秋祭大典,也就给了李治一个绝佳的机会。
自上古时代起就有先贤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周年的运行,就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其中的节点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时候极其重要的天文历法。
而古代的帝王也都以劝课农桑为治邦理国核心,因此皇帝们为了表现对大自然的尊重、对农事的重视就会在这些对农事极其重要的天气节点进行祭祀大典。
所以就有了春分祭祀太阳,夏至祭祀大地,秋分祭祀月亮,冬至祭祀上天这些古老而又隆重的皇家和国家祭祀仪礼。
而秋分为什么祭祀月亮呢?这是因为和古代的月亮信仰有关系,古人崇拜月亮,因为月亮代表了生育、繁殖、丰收,秋天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分祭祀的含义就是庄稼丰收、子孙绵延,李治作为皇帝也不例外,在节令到了的时候也会举行大祭。
并且秋祭包含了生育、繁殖之事,所以这一次的大祭需要女人的参与,李治名正言顺的女人自然就是皇后,而皇后生育的结果自然就是皇子,可惜王皇后没有生育皇子,那她这样就算是有悖于秋祭的含义,是一种不妥,好在这只是皇后的不妥,不是皇上的不妥。
既然如此,“皇上应该让皇后娘娘抱着李弘皇子参与此次大祭,这样就没有不妥”。
这是李治心腹李义府的建议。
让没有子嗣的王皇后抱着李弘参与秋祭大典,这样即解决了皇后无子“不妥”的事,符合了秋祭“生育”的内涵,又让皇子李弘顺其自然的出现在了世人面前,皇后娘娘抱着的皇子,那之后这个皇子成为太子也是理所应当。
李治不得不为李义府这个巧妙的办法称赞,实际上皇后每年都会参加秋祭大典,也从来没有抱过孩子参加,一方面是她没有生孩子,另一方面是她把李忠收入名下的时候李忠的年纪已经不适合抱着,还有就是王皇后对李忠从来都不上心,哪里会想到带着李忠参加大祭?王皇后就算是有这个想法也会把机会留给自己亲生的孩子,只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个机会。
李义府就偏偏想到了这个主意。
可是压下王皇后还在凤仪宫的禁足惩罚之中,李治也不好意思就这么直白的告诉王皇后出来抱孩子参加大典,毕竟王皇后是因为耽误了太子病情的“大罪”,事关太子李治也不能一句话带过,不然也会引起非议,所以现在的难题是应该先名正言顺的把皇后先放出来。
李义府又道:“皇上难道忘了前一段时间已经有大臣陈情皇上应该对皇后娘娘处罚完毕的事儿吗?”
李义府说起的事是前一段时间有大臣还不知道王文度杀良冒功之事,以为王文度在和苏定方的战功比拼中胜出,就开始鼓吹皇后娘娘的好话,说起了对皇后禁足解禁的事,李义府的意思就是既然前段时间有人说起了这件事,那李治正好借着他们说的话取消对皇后的禁足,然后皇后就能抱着李弘参加秋祭大典,这么做合情合理。
之后的朝会上李治就提起了之前有大臣需要解除王皇后被禁足的事,李治也认为皇后经过几个月的反思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就认可了王皇后的禁足令。
李治下令之后马上就有内侍到王皇后的凤仪宫宣召,说是经过朝臣的谏言,皇上的考虑,从现在开始解除皇后娘娘禁足凤仪宫的惩治。
也就是在一天之后的朝会上李义府提起了即将到来的秋祭大典之事,秋祭是每一年的惯例大祭,既然是惯例那自然需要按照旧例筹措就行,这本是太常寺太常卿的分内之事,只是不知道李义府怎么会提及此事。
还不等大家疑惑李义府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今年的秋祭应该不同以往,秋祭祈愿万物丰收,子孙繁育,并且主祭当日也会聚集很多的百姓一起祭祀,可是皇后娘娘无子这是祭祀的不妥之处,让百姓看到这样也会有微词,所以李义府认为皇后娘娘抱着一位皇子一起参加大典更符合秋祭的愿景,考虑之下李弘皇子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朝臣们这才知道皇上为什么在这个节点解除了皇后的禁足,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让李弘体面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李治这是想要为自己中意的太子人选造声势。
朝臣明白这个道理,却也没有人想要站出来反对这件事,因为李义府的借口找的很合适,并且李治想要李弘做太子也不是眼前的事,反而是朝臣一直在阻挡此事,经过西域一战朝臣也没有了阻挡的理由,这件事也就被议定。
还是昨天的内侍又来到了王皇后的凤仪宫,虽然在昨天王婠就被解除了禁足令,可是王婠依旧没有踏出凤仪宫半步,她不想出去向后宫宣告她这个皇后的归来,因为几个月的禁足后宫早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武昭仪成了武贤妃,现在又有了皇上想要皇子李弘取代李忠太子之位的流言,所以王婠不愿意走出去被大家另类的目光审视,除非她能逆转单前的局面。
然后王婠就等到了昨天的内侍,王婠不知道内侍所来何意,昨天是告诉自己禁令解除,今天呢?她猜不到。
然后内侍就告诉王婠,说是经过朝堂诸位大人的审议,今天是来通知皇后娘娘参与今年的秋祭大典的。
王婠一愣,她被李治禁足在凤仪宫几个月,差点忘了岁月的更迭,没想到现在已经到了秋祭的时候,秋祭王婠并不陌生,因为她每年秋祭都需要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配合皇上出席祭祀大典。
王婠缓缓道:“本宫知道了。”
结果王婠话落前来通知的内侍并没有如往常退下,而是说道:“皇后娘娘,今年的秋祭和往年是有一些不同之处的。”
王婠道:“有何不同?”
内侍道:“今年有大人谏言,说是秋祭本是祭祀万物丰收和子孙繁育的,可是皇后娘娘一直都没有生养皇子,这是皇后娘娘参加大祭的不妥之处,皇后娘娘乃是母仪天下的天下女子之首,所以有大人建议皇后娘娘应该抱着皇子参加此次秋祭大典,这样更加符合秋祭的内涵。”
王婠心里一阵愤怒,这就是朝臣对她她无子的羞辱?是李治对于她无子的嘲笑?可是她的无子是谁造成的?是她自己的原因吗?她深刻的记忆着自己为了能怀上一个孩子吃了多少苦楚,也刻骨铭心的难忘她知道自己不能怀孕的真相是什么:不是自己的原因,是李治的原因,是李治不让自己怀孕!不只是自己,整个后宫这么多妃嫔没有怀孕都是李治的所作所为,包括长孙德妃!结果现在自己不能怀孕反而成了自己在人前不能正大光明站直腰板做女人的理由?这就是自己这些年背负的耻辱和骂名!
想到这里王婠紧握着隐藏在衣袖中的双手道:“哦,这样啊,皇上是怎么样的打算?”
内侍道:“有大人说是皇后娘娘可以抱着李弘皇子参加大祭,皇上同意了。”
听到这里王婠的手指甲已经掐进肉里也不自知,她虽然已经有了人选是李弘的预料,但亲耳听到的时候还是心中有难以言语的愤怒,这算什么?让自己抱着仇人武贤妃的儿子参加大祭?用自己的名声为李弘正名?让自己抱着李弘到世人面前给李弘铺路?让自己看着李弘一步一步走上太子之位?那自己算什么?一个为仇人的儿子无私奉献的人?一个为武贤妃,以后的武皇后做嫁衣裳的人?
王婠丝毫不怀疑一旦李弘能做太子,能做皇帝武贤妃会取自己而代之,因为安思定公主就是死于她手,这件事她知,武贤妃也知,二人早就是不死不休的死敌,一旦武贤妃得势那就是对王婠的复仇,这也是她最终选择和萧淑妃联手的原因,王婠宁愿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承继太子之位,也不愿意李弘上位,李素节做了太子,皇帝,他还需要回报自己对他的支持的恩情,因为皇帝不能忘恩负义,王婠没准还能保住自己的位子,顶多是跟萧淑妃做东太后,西太后,可是如果是李弘的话那就是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了。
可是王婠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说不的能力,甚至如果不是李治“需要”她这么做的话她还是一个被禁足反思的罪后,原来昨天放出自己是为了今天的打算,还真是好算计啊!
在内侍传达完圣命离开后王婠呆坐了一会儿道:“去未央宫。”
未央宫,萧淑妃的寝宫,虽然王婠作为皇后主持后宫多年却也没有去过萧淑妃的寝宫,现在王婠直接摆驾未央宫。
萧未央看到王婠的时候冷笑道:“终于能够在太阳下看到皇后娘娘了,寒舍蓬荜生辉,不知皇后娘娘莅临我未央宫所为何事。”
萧未央对王婠没什么好脾气,以前是因为二人是仇人,现在是因为萧未央对王婠的失望,明明在几个月前王婠要求她联手密谋的时候王婠就说了会用巫蛊之术害死李弘,结果呢?李弘到现在还是活得好好的,甚至有了做太子的风声,这让萧未央很失望。
还有就是上一次对高句丽一战,王婠告诉她可以趁机把武昭仪赶出宫,然后自己说动了很多老臣在朝堂暗传此事,结果呢?武昭仪成了武贤妃。
还有这一次西域一战,王婠说用王文度和苏定方比拼战功,自己的儿子就有机会成为太子,可是呢?王文度因为矫诏被治罪,反而是武昭仪的儿子可能做太子。
在萧未央这里王婠早就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代名词,她都不知道以前那个足智多谋的,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的王婠哪去了,萧未央有时候都怀疑王婠是武昭仪派到自己身边的奸细,不然怎么每一次都是武昭仪获胜?或许更早应该说到王婠不顾自己引狼入室的提醒让武如意进宫,从那时候开始王婠就是一个蠢货了。
王婠知道萧未央怎么想自己的,她咬牙切齿道:“这一次我们必杀李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