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治在萧未央那里得到“真相”的时候是左右为难,那他现在在王婠这里得到的“真相”就是让他骑虎难下,因为王婠不但承认了萧未央招供的事,甚至还外带的多说了萧未央不知道的事,算是把自己谋害武如意的事招了个坦坦荡荡,坦荡的让李治感到害怕。
只是王婠是坦荡了,李治又该怎么做?
首先现在王婠还是李治的皇后,是大唐母仪天下的皇后,不是李治一句话治罪就能治罪这么轻易,另外还有一个淑妃萧未央呢,李治该怎么处置这两个人?直接按照《唐律》吗?谋害公主,皇子,那就是处死,可是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就是长孙无忌认可不认可王婠的招供?毕竟长孙无忌已经对谋害李弘的事结案,李治现在还需要推翻长孙无忌的调查,这只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有就是王婠说的另外一些话:她这个皇后是受制于人的皇后,李治这个皇帝也是受制于人的皇帝,受制于人,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王婠这句话彻底撕破了李治做皇帝的体面,没有一个皇帝愿意被人说他受制于人,因为这是皇帝颜面的问题,现在王婠就说出了这样的话。
也就是这两方面原因让李治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他是继续装作不知道王婠和萧未央说的话?继续装聋作哑?继续装成那个叫不醒的人?还是找长孙无忌摊牌此事?问问长孙无忌为什么对自己瞒着安思定公主和李弘被谋害的“真相”?这不就是在糊弄自己这个皇帝?这算不算欺君之罪?但这需要李治有和自己权倾朝野的舅舅摊牌的勇气。
长孙无忌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顺从李治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孙无忌依旧是李治在朝堂上最大的执仗,他在大部分时间依然是李治绝对的维护者,比如李治就是在长孙无忌的助力下才解决了以高阳公主为首的宗室的事,所以李治有勇气和自己的舅舅分道扬镳吗?
思前想后之下李治最终还是没有和舅舅闹掰的想法,可是对于王婠说的事又是李治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李治想要对萧未央和王婠继续装聋作哑,但长孙德妃的存在李治也希望改变这个局面,毕竟长孙无忌想要让长孙德妃做皇后的心是昭然若揭,虽然自己的生母就是姓长孙,但李治可不想自己的皇后也姓长孙,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太子是不是也要出自长孙家才行?那这天下算是李家的还是长孙家的?
还有就是册封李弘做太子的事,本来按照李治之前的安排,在秋祭大典之后李治就可以在朝堂上提出更换太子的事:因为现任太子李忠罹患失心疯,久治不愈,现在更换太子恰到好处,这样李弘就是合适的人选。
可是李治没想到王婠和萧未央就是特意选择李弘还没有被册封为太子的这个时间差意图谋害李弘,这样李治册封李弘为太子的事也就被耽搁了下来,并且现在明显也不太合适继续这么做,因为摆在眼前的事是追究谋害李弘的凶手萧淑妃的责任,而不是册封李弘为太子,哪有不追究责任就直接跳过有人谋害皇子的事?所以李治想要把册封李弘为太子的事进行下去,前提是已经惩治了谋害李弘的凶手,可是现在李治只想对这件事“装聋作哑”,这么一来他册封李弘为太子的事也就被耽搁,这也是李治骑虎难下的一方面,皇帝有时候也需要在夹缝中求出路。
不同于李治的是如意,她已经彻底明白王婠和萧未央谋害自己儿子和女儿的事,还有追杀她的事,新仇旧恨让如意恨不得马上对二人除之而后快,可是她看出了李治的犹豫,冷静下来之后也明白了其中的勾连,正如王婠所言,不管是王婠还是李治都是受制于人,长孙无忌还需要王婠暂时为了长孙德妃占着这个位子,等待德妃有了皇子之后就能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虽然长孙无忌并不知道长孙德妃永远都没有这个机会,她会像王皇后一样一直怀不上,但万一呢?
谁知道李治的办法是不是万全之策?所以如意明白不能给长孙无忌更多的时间,因为如意想到了一件事,既然长孙德妃可以取代王皇后,那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自己现在的优势不就是李弘吗?并且李弘现在已经无限接近于太子的位子,这是长孙德妃绝对没有的优势,所以在思考了很多之后如意就有了自己“可以做皇后娘娘”的想法,并且这个想法一出现就像野火一样时时刻刻都在灼烧着如意的脑子,因为这是她的**。
如意因为进宫生下李弘成为了李治的昭仪,并且在这之后费尽千辛万苦才成了武贤妃,虽然武贤妃非她所愿,对她而言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如意即使成了武贤妃之后也少有时间穿着贤妃的衣服显摆,还因为她做贤妃之前的贤妃是刘贤妃,如意也不想做这个懦弱的女人的继任者,也就避讳自己的这个妃位,但当皇后的位子摆在如意眼前的时候,如意才知道自己的**也可以很猛烈,因为这个位子是她进宫以后想都不敢想的位子,是她绝对没有机会触及的位子,要知道现在距离如意一开始进宫到现在已经十八年的时间,十八年能换来一个皇后之位吗?如意不知道,但现在她很想试一试。
要知道皇帝可以有很多女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后宫三千佳丽,这都是皇帝的女人,但皇帝的皇后却只有一个,如意这时候还记着在当年长孙皇后薨逝后后宫的几位大妃娘娘争抢皇后之位的事,当然重点是出身京兆韦氏的韦贵妃娘娘和阴德妃娘娘,杨淑妃和燕德妃是自己退出了竞争,这也就成了韦贵妃和阴德妃二人的竞争,如意和当年一起进宫的小宫女就成了两位娘娘明争暗斗的棋子,长孙皇后的周年祭就成了二人竞争的战场,如意和萧未央的仇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和徐慧的友谊也是诞生在那个时候,可是韦贵妃和阴德妃最终争来争去却是谁也没有如愿,因为太宗皇帝自长孙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册封皇后的心思,可见皇后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现在皇后这两个字又摆在了如意的面前,她是争还是不争?可是她又能拿什么去争呢?要知道现在的皇后出身并州王氏,准备做皇后的德妃更是出身权倾朝野的长孙氏,背后有长孙无忌支持,自己只是萧未央嘴里的小门小户,自己怎么去争?如果没有匹配的实力,自己的野心真的只是**。
好在好在发生了眼前的事,王婠因为谋害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凶手,这就是如意最好的机会,这是天时,还有就是李治的想法,李治是否还愿意一直受制于长孙无忌?很显然李治不愿意,这就是如意的地利,眼下如意唯一欠缺的就是人,可以帮助如意抗衡长孙无忌,抗衡朝堂的人,对此如意只能无能为力,她只有天时和地理可用,似乎也能一用,如意想要试一试。
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如意就对现在还骑虎难下李治表明自己的想法,如意先是询问李治如何处置萧未央和王婠,毕竟她们是谋害自己女儿和儿子的凶手,李弘和安思定公主也是李治的女儿和儿子,这让李治很为难,他的本意是不想提起这件事,怎么从萧未央开始,接着王皇后,现在又是如意,都抓着这件事不放?可是哭哭啼啼不只是萧未央的本事,如意作为一个女人一样会这么做,尤其是想到了自己已经夭折的女儿,如意更是忍不住就哭了起来,这就让李治更加愧对如意,虽然李治也愧对萧未央和王婠,但还是比不上愧对如意。
然后如意又问到了李治如何看待王婠说的长孙德妃的事,“皇上是不是也觉得德妃是合适的皇后娘娘的人选?”,这自然就是再问李治对长孙德妃做皇后的看法,李治自然也是不愿。
这两件事都是摆在李治眼前的难题,李治不知该何解。
最终如意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妙计,那就是自己做皇后,这样即惩治了王皇后,又补偿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阻挡了长孙无忌让德妃做皇后的心思,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当然如意没有强调补偿自己这件事,不然就是一举三得。
如意的想法让李治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办法,更别说还有李治钟爱如意的原因,李治希望自己爱如意就像自己的父皇爱长孙皇后,所以李治哪还管如意的办法里有没有如意的私心,李治都原因。
只是李治和如意一样,这件事想想容易,具体该怎么做才是难事,要知道想要如意做皇后那就要先废掉王皇后,这是第一件难题,还有就是废掉王皇后怎么让如意成为皇后的事,要知道因为如意出身的问题,她背后没有支持她的家族,也就在朝堂没什么支持,比如一开始的王皇后背后就有并州王氏和长孙无忌的支持,萧未央输给王婠也是输在背后的支持不够上,于是萧未央寻求了高阳公主的宗室的支持,导致李治不喜欢她。
还有就是如意曾经做过先帝的才人,这个身份在如意做昭仪和贤妃时已经被朝臣诟病,这都是不利于如意的因素,如意现在仅仅是进封贤妃就不知道耗费了李治多少的口舌,更别说让如意做皇后的事了,说是难比登天都不谦虚。
办法是个好办法,但难也是真难。
其实也有容易的办法,那就是用王皇后的招供彻底和长孙无忌撕破脸,可是这不是李治想做的事,李治不敢让长孙无忌真的犯下“欺君之罪”。
李治和如意思来想去,如意只能提醒李治王婠作为皇后无后这件事,皇后无后就是皇后失职,被废黜也是情理之中,不然还怎么母仪天下?这也是李治唯一可选的理由,这样李治废黜王皇后的事就被提上历史。
虽然李治现在已经有了废黜王皇后的心思,但说到底李治还是不想和自己的舅舅决裂,毕竟长孙无忌代表的是大唐立国根基陇西世族,李治只是不想舅舅的手伸得太长,所以李治还是想在把废后这件事公之于众的情况下提前知会一下长孙无忌,如果长孙无忌同意自己的想法,那这件事也会顺利很多,不然直接把废后这件事放在朝堂上就只有吵不完的架,不知道会有多少大臣要犯颜直谏,“乞骸骨”了,所以李治想要提前见一见长孙无忌。
并且这一次李治见长孙无忌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李治已经在王皇后那里得到了前后两次巫蛊之祸的“真相”,李治可以不把这个真相公之于众,但李治还是想要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真相,李治想要用这样的方式和长孙无忌做一次“交易”,李治可以不追究长孙无忌的“欺君之罪”,代价就是长孙无忌同意武贤妃成为武皇后。
于是李治专程到崇德坊的长孙府拜访了自己的舅舅,顺便还带着武贤妃一起,毕竟武贤妃想要做皇后还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只是李治的这一次拜访以失败而告终。
在李治拜访长孙无忌的时候,长孙无忌并不知晓自己外甥亲自过来自己府上所谓何意,但肯定不是什么公事,因为公事二人在紫宸殿内就可以决断,不用来自己府上,更别说还带着武贤妃,那就更不可能是公事,所以是李弘被谋害一事?长孙无忌不知道是不是,所以对于李治前来长孙无忌也就连忙置办招待的酒席,尽量以家宴论。
席间李治和长孙无忌这舅甥二人也是畅饮尽欢,在长孙家的大小男女来见过皇上的时候,如意就代表李治为长孙府上的上下男女都分发了礼物,算是皇上的赏赐,不只是这些长孙家人的礼物,李治还为自己的舅舅准备了金银、珠宝各一车,上好的绸缎十车,可谓是极其尊敬,这时候的如意虽然只是位居贤妃,但在长孙无忌的府上依旧不怯场。
这让长孙无忌想到了上一次李治携如意拜访的情况,也是在如意的提议下李治册封了长孙无忌三个幼年儿子为朝散大夫,算是对自己的笼络,长孙无忌当时还感慨这个女人胸有城府,尤其会为人处事,这一次见面长孙无忌对如意的认识又是加深了一下,最后长孙无忌代表家里人谢过皇上和贤妃娘娘的礼物。
这一切都进行的挺正常,直到李治说自己刚从皇后的凤仪宫过来,至于李治在凤仪宫中干什么,李治没有说,只是点到为止,他知道自己的舅舅会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有说出来让长孙无忌难堪的必要,毕竟事属“欺君”。
长孙无忌听到李治说起凤仪宫的事他心中也是一动,他不知道王皇后会对李治说些什么,但在这件事上长孙无忌的确对李治做了欺瞒,李治不说长孙无忌也不能打听王皇后怎么说的,这么一看李治的“看破不说破”还是有作用的。
然后李治就借着自己对长孙无忌的“点拨”说起了自己的来意:“监国,皇后无子,又无后德,何如?”
李治话音落长孙无忌才知道李治是为皇后而来,可是长孙无忌依旧不知道李治的意思?他说不清李治的“何如?”是想对王皇后治罪还是其他?
于是长孙无忌只能谨慎的问了一句:“不知皇上是何意?”
李治道:“皇后身为一国之后本该母仪天下,但其德不配位,难堪皇后之责,多年不孕,难言一国之母,所以朕想废后重立,此次前来就是为和监国事先商量此事,不知监国怎么看?”
长孙无忌终于还是等到了李治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却和长孙无忌的想法相去甚远,李治的想法就是要废后,长孙无忌是要幽禁王皇后,然后等长孙德妃孕出皇子,然后再废后,虽然大家废后的目的是一样的,但过程不同结果肯定也不一样,长孙无忌不相信李治现在废后以后会让德妃来做皇后,如果真是这样长孙无忌也无话可说,但是看着跟着李治一起来拜访自己的武贤妃,长孙无忌不用问也知道李治是想让谁做皇后,肯定就是武贤妃了,这不是长孙无忌所想,在他眼里只有长孙家的女人更合适皇后之位,所以这件事就被长孙无忌以“事关皇后非同小可,不应该只有皇上和老臣商议此事”为由推脱了过去。
这一次的宴会也就这样不欢而散,李治怀揣着满怀的热情而来,最后败兴而归,代表着李治对长孙无忌的拜访失败告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