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190章 褚遂良小马拉大车 李义府富贵险中求

第190章 褚遂良小马拉大车 李义府富贵险中求

李治想要通过私下拜访长孙无忌说通废黜王皇后的企图不出意外的落空了,即使李治已经做出了“皇后无德”的暗示,点拨长孙无忌自己已经在王皇后那里知道了所有的真相,知道了长孙无忌在安思定公主和李弘被害案中隐瞒了真凶王皇后,欺瞒了自己这个皇上,但李治可以表示不在乎,希望长孙无忌能“懂”。

只是没想到反而是长孙无忌真的不在乎,他不在乎李治知道不知道真相,也不在乎李治的点拨,所以他最后“不懂”李治,也就没有答应李治的“交易”的想法。

这是李治错打了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以为他的“威胁”会起作用,实际上的作用不能说没有,至少让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所以在被长孙无忌以“皇后之位事关重大”推脱后李治只能闷闷不乐的铩羽而归。

在李治走后长孙无忌却是马上派人去请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到府上议事,一方面是因为王皇后对李治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这让负责断案的长孙无忌等人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李治现在废黜王皇后的心思,这两件事都是足以影响朝堂局势的大事,所以长孙无忌需要几人商议此事。

褚遂良等人接到长孙无忌的召见后也是马上过来长孙府,他们在听到王皇后对李治招供的消息后也很是震惊,他们不知道王皇后为什么会做这种自寻死路的事,可是王皇后这么做无疑就证明前后两次负责调查安思定公主,李弘被害案的褚遂良等人办的是错案、假案,长孙无忌不知道王皇后为什么这么不知好歹,居然会出卖自己,这最起码说明了他们很失职,王皇后不是一个糊涂人,所以这就是她故意的,这是褚遂良等人的第一个结论,原因不明。

还有就是李治想要废后的事,褚遂良马上就否定了这个想法,他和长孙无忌的想法一样,李治现在废后必定是想要让武如意做皇后,这是褚遂良绝对不想看到的事,且不说武如意过去的身份是先帝的才人,这是褚遂良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还因为褚遂良在安思定公主被害一事上和如意反目成仇,他最不希望如意做皇后。

韩瑗和来济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和长孙无忌同为一派势力,怎么会不明白长孙无忌的想法,不让长孙德妃是干嘛的?还能让这个武如意半路截胡?

褚遂良甚至不客气的说道:“皇上自继位以来一直好好的,也极为尊重诸位大臣的意见,就是因为先帝知道以皇上的能力不足以管理整个国家,所以安排了我等作为顾命大臣,如果没有我们的协助皇上就像是小马驹拉大车,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皇上愈发的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完全没有了先帝的容言纳谏,老臣以为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武如意的身上,从她再进宫开始皇上就已经被她魅惑,开始胡作非为,现在更是妄图沾染皇后之位,我敢肯定这绝对不是皇上自己的想法,而是出自武如意的蛊惑!”

只能说褚遂良看人很准,他作为曾经的太子老师,也了解自己的学生李治,知道李治“能力有限”,想不出私下找长孙无忌说情这么委婉的主意,那就只能是武如意的主意,褚遂良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当年的起居馆“属下”很聪明,不然自己也不会看上眼还举荐到了皇上眼前,并且当年的两个属下,一个徐慧迷住了先帝,成了二品的充容娘娘,现在这个武如意迷住了李治,先是成为昭仪,后是成为贤妃,现在更是有望染指皇后之位,褚遂良绝对不允许这种事发生,不然他这个当年的举荐之人只怕在史书上会遗臭万年了,褚遂良本身就是修史的人之一,他最看重自己的史上留名,这是职业病。

这也是长孙无忌叫褚遂良几人过来的原因,事先知会他们此事,保证他们在朝堂上李治提出废后的时候进退有据,立场统一,长孙无忌知道李治在自己这里没有达到目的,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朝堂上说起这件事,现在有了长孙无忌事先知会褚遂良几人这件事,也就不怕李治在朝上提出这件事。

武母杨氏在进宫看望女儿的时候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这可是吓坏了杨氏。

自己的女儿有望做皇后?这是杨氏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尤其是在如意初进宫的时候,杨氏这个娘可没少为女儿进宫落泪,认为是因为武士彟死的早和自己无能的原因导致女儿决定进宫,她一直认为宫廷就是一个大火坑,杨氏不想女儿入坑,实际上宫廷也真的是一个大火坑,如意在宫中几次经历生死逃亡,每一次都只是堪堪死里逃生,距离死亡仅仅一念之差,也许如意经历的这些事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就命丧黄泉,比如刘贤妃,就算她的儿子李忠成为了太子又能怎么样?这就是深宫不留无名之人,上下高低皆已天定。

只是杨氏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反而在这样的地方百折不挠,三出四进后宫,就这样居然还一步一步从才人成为了昭仪,贤妃,虽然不是侍奉的同一个皇帝,但这不更显示女儿的能力?但杨氏现在听着女儿的话却直接被吓得腿软,因为就算杨氏再不知道朝堂局势,也知道一位皇后娘娘的重要性,现在李治和女儿就要谋划废后的事,这是把长孙无忌视若无物吗?杨氏笃定长孙无忌不会同意这件事。

并且杨氏也不同意女儿掺和到李治想要废后的这件事中,女儿能有今天的一切已经是武家不得了的事情,就不要在得陇望蜀了,得罪长孙无忌可不是一件好事,杨氏想要劝退自己的女儿,但杨氏哪里晓得自己女儿才是李治废后的始作俑者,是如意为李治出谋划策才有了这一次的废后,杨氏还是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也正是因为这样武则天才会成为那个在历史上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女人。

果然在此后的几天内李治虽然几次联系长孙无忌都被监国大人顾左右而言他的转移了话题,绝口不提李治废后的事。

此时李治也看出了自己想要通过说服长孙无忌进行废后的上策已经失败,在事前如意和李治商量出了废后的上中下三策,上策自然就是说服长孙无忌达到废后的目的,这样有了长孙无忌的支持,那废后的不良影响最小,中策是通过朝堂的大臣商议废后,如果能在朝堂获得通过最好,但李治知道朝堂大臣们反对的可能性反而会更高一些,李治少不了和朝臣唇枪舌战,所以这是中策;至于下策,就是李治不管朝堂大臣们同意不同意此事,李治都会不顾一切的废后,可是这样的话李治就怕会成为一个“昏君”,所以这是下策,李治不见得敢用,李治能选的就是上中两策。

现在上策已然行不通,无奈之下李治只能走中策的路。

可是废后这种事不可能由李治在朝堂上开口,因为李治不能自贱身份和朝臣吵架,所以李治就需要自己的万年嘴替,朝堂众所周知的皇帝传声筒李义府站出来说话,由李义府来揭开这个话题,因此李义府提前就得到了李治的暗令,准备在第二天的朝议大会上说起此事。

只是李治和李义府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的朝议大会还不等李义府开口,一顶大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头上。

李义府是李治的喉舌这是朝堂人所共知的事,长孙无忌自然也是知道,长孙无忌早就对这个几次“破坏”李治和他关系的人看不顺眼,并且长孙无忌也知道李治的套路,知道这一次李治想要打开局面还是需要李义府这个“先锋”入场,所以就一直在注意李治和李义府的动向,既然李义府如此不知好歹,长孙无忌不介意给这个中书舍人一点小小的教训。

所以在第二天的朝会的时候,还不等李义府开口说话,马上就有御使站出来弹劾中书舍人李义府纵容家仆在外横行霸道,不遵律法,人证物证俱全,希望皇上对李义府治罪。

吏部尚书褚遂良也是马上站出来证明此时一切属实,已经经过了自己的调查,并且谏言皇上应该把中书舍人李义府贬为壁州刺史以儆效尤。壁州在今天的四川通江县,山高水远,放在唐代就是真正的“穷乡僻壤”地区了。

在褚遂良之后又是接连站出来几位大臣,都是在弹劾李义府。

这就是长孙无忌对李义府的“教训”,他抓住了李义府家仆欺行霸市的事让御使参奏,打算直接把李治的嘴替发配到看不见的地方,这样看李义府还怎么在朝堂上多嘴叨叨。

这一幕可是让李治和李义府傻眼,李义府这还没出马呢就要马失前蹄了?并且事情来的这么巧?李义府准备说废后的事就被人参了?

傻子也知道这是背后有人推动这件事了,李义府一边看着龙椅上面色难看的皇帝,一边看着面色如常的长孙无忌,李义府不傻,知道这是监国大人在明目张胆的警告自己呢,长孙无忌看着自己一直为皇上说话不爽了,所以要把自己贬出朝堂了,至于被御使拿上朝堂的家仆欺行霸市,横行乡野的事也是属实,李义府也没法反驳。

这样摆在李义府面前的就是两条路,一,继续跟着皇帝一条路走到黑,说出废后的事;二,知错就改善莫大焉,马上向长孙无忌服软,对李治暗令的废后的事绝口不提,并且乖乖地去壁州上任。

到底选择皇帝还是长孙无忌,这是个问题,李义府需要考虑,但李义府还是没敢当场提出废后的事,他要深思熟虑一下。

这样李治想要在朝堂上商议废后的事第一次就这么结束,这让李治对长孙无忌尤其不满,长孙无忌不同意废后可以,李治可以在朝堂上把事情拿出来商议,现在长孙无忌直接要把自己的人贬出朝堂,这就是让自己闭嘴呗?话都不让说?这是在教训李义府?还是在警告自己?长孙无忌这么做是不是太有点欺人太甚?可是李义府不敢说李治也没有办法,毕竟李义府只是他的嘴替,不是真的嘴。

李义府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为“李猫”不是什么好人,但再坏的人也是有几个狐朋狗友的,因此李义府知道自己两难的处境之后就找到自己的同僚商议此事。

王德俭,和李义府同为中书舍人,在长孙无忌掌控朝堂后二人枯守中书舍人多年不得重用,彼此是同病相怜。

这个人在历史上出镜的次数几乎没有,只能靠着“遗臭万年”的李义府露脸,但他却是在这个时候对李义府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李义府惊慌失措问计于他的时候,王德俭对李义府道:“皇上废后欲立武贤妃为后,恐是想摆脱左相掣肘,此为皇相之争,哪有什么置身事外的清白之地,你就算躲又能躲多远?倒不如替皇上出面揭开此事,未知富贵险中求!”

听了王德俭的话李义府顿时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世人都知道王皇后背后有长孙无忌的支持,现在李治想要废后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女人的事,后宫的事,但明眼人都知道李治这是想要摆脱长孙无忌对他在朝堂上的掣肘,只是拿王皇后作为突破口而已,这是皇帝和宰相在争权夺利,自己作为朝臣能躲到哪去?难道自己就算不选择站在皇帝一方长孙无忌就会给自己机会吗?

想当年自己和来济齐名,被称为“来李”,现在呢?来济成了中书令,位列中枢七宰相之一,自己呢?只能端坐中书舍人的位子看星星看月亮,长孙无忌给自己机会吗?不会的,因为自己不是长孙无忌一派,李义府做不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既然如此李义府只能选择赌一把,哪怕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所以就在李义府被长孙无忌“教训”的当夜,李义府就下定决心要抓住机会,说干就干,连夜写好了第二天要上奏的奏折。

所以第二天李义府就给了长孙无忌和其他朝臣一个意外,和昨天的意外一样意外。

中书舍人李义府上表:王皇后娘娘担后位多年无所出,难堪母仪天下之责和名,臣表请皇上废王皇后娘娘,另立武贤妃娘娘为皇后,以应兆民之心,想来就算是王皇后娘娘本人亦会理解皇上之良苦用心。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表情和昨天的李治、李义府一样,意外,还是意外,长孙无忌没想到李义府会这么“头铁”,自己都明确的警告了他,没想到李义府还是会选择这么做,这是决定要和自己这个监国势不两立了?

李治则是惊喜的看着李义府,他昨天以为李义府会被长孙无忌的恐吓不敢再说话,没想到只是过了一夜的功夫,今天李义府就做出了这个决定,要知道和长孙无忌作对可是会有生命危险的,从现在开始李治已经决定要重用李义府,当然这是后话,现在李义府的奏折才是大事:废后。

因为废后一事,进行到现在李治都还只是偷偷摸摸的进行,本想通过说服长孙无忌私下操作,但却始终得不到长孙无忌的点头,现在李义府算是把废后这件事挑明,放在了明处,这样的话说开李治也好让大家讨论。

事情嘛,说出来才能进行讨论,讨论就会有结果,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结果。

并且李义府也并不孤单,他不是孤家寡人,在李义府上表之后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表示附议此事,有李义府的好同僚王德俭,他对李义府的支持可不是说说而已,王德俭甚至还说动了自己的舅舅许敬宗一起支持李义府,然后还有崔义玄、侯善业、袁公瑜等人,这些人都是因为出身寒门,在长孙无忌这样的世家大族面前不得重用的人,俗称朝堂上的受气包,平时在世家大族面前只能唯唯诺诺,现在他们敢于揭竿而起站出来支持李治。

废后不是一件小事,不管李义府上奏废后的事能不能在朝堂通过,至少这件事已经被朝臣知晓,这也就代表了会被公之于众,这已经不是长孙无忌能遮掩的住的。

武母杨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是跺脚叹气,女儿怎么就这么不听自己的劝呢?废后这件事怎么就公开了呢!这样不管李治和女儿还是长孙无忌都就没有了退路。

还有就是被幽禁在凤仪宫的王皇后听到了李治要废黜自己的消息,王婠失望的笑着道:“皇上既然如此绝情,那就别怪臣妾手下不留情,皇上,臣妾是给过皇上机会的。”

说完王婠就在唯一的侍婢身旁耳语几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别那么野

春日陷落

顶A校草的阴郁beta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