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兄弟在宫门外求见?
不管是如意还是杨氏,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俱是面面相觑,她们没想到如意一朝做了皇后,还没有想明白应该怎么处置当年卑鄙无耻的把武氏母女赶出武家的武家众人,武家兄弟就能自动上门“拜见皇后娘娘”?也不怪如意脱口而出就是“厚颜无耻”。
武氏母女和武家现在是什么关系难道武家兄弟一点都不知道吗?当年是谁把继母杨氏两次赶出武家的?甚至为了洗脱干系还把杨氏逐出武家族谱,这简直就是杀人诛心,挖坟掘墓之举。
杨氏是武士彟明媒正娶的续弦,不是陪嫁的丫鬟和通房的婢女,是武家的当家主母,却被武家赶出了家门,这跟被休妻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多年后杨氏死后埋葬在父亲杨达墓地,而不是和武士彟合葬一处的缘由,对外说辞是杨氏有遗言想要孝顺自己的父亲,哪怕死了也想要埋在父亲坟茔侧侍奉父亲,可是古时有多少女儿不跟丈夫合葬,偏偏“陪着”父亲的道理?这不是一个孝顺说得过去的,还是因为杨氏和武家的分歧让两家走不到一块,想想也是,杨氏在武士彟去世后两次被逐出武家,即使是泥人也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出身弘农杨氏的世家女,女儿还做了皇后娘娘的杨氏。
武氏对于杨氏和如意姐妹的所作所为是母女四人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伤害,而这些事也是现在摆在需要母仪天下的武皇后娘娘眼前的麻烦事。
对武家无视当做不存在?既然被赶出武家那就认,这是杨氏第二次被赶出武家时如意的想法,她要和武家老死不相往来。
还是虚与委蛇?至少要为了自己皇后娘娘的颜面和武家保持表面上的体面。
还是一笑泯恩仇?就当之前的事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倒是符合皇后娘娘的宽宏大量。
如意一直在左右为难中,这就是她的内忧,以前武家有多少丑事那顶多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要还有丑事那可就是丑事传天下了,单单这一条就够文武百官弹劾一条“不配为皇后娘娘”了,如果对皇后娘娘也有背景考核,如意是肯定通不过考核的。
现在武家兄弟还主动找上了门,如意想要装武家不存在都不可能了,并且如意也不是一个一笑泯恩仇的大圣母,要她当做之前的事没发生过绝对不可能,所以她能选的只有和武家虚与委蛇,在外人面前保持住自己皇后娘娘的体面。
杨氏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己的女儿虽然贵为皇后,但在某些事上面还是没得选,于是叹气道:“过去的事过去了,不能因为过去的事毁了现在的事,现在武家兄弟已经求到门前,说不见已经迟了,还是见一见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万一他们知错能改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杨氏不想女儿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也就给出了一个合适的说辞,这也是在给武家兄弟一个知错的机会,前提是需要他们知错。
宫门口的武家兄弟在侍卫通报皇后娘娘有人求见的时候心中还是颤颤惊惊,忐忑不安,大伯武士棱说皇后娘娘是武家的女儿,对以前一定会大人不记小人过,可是武家当年所作所为武家兄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那是对继母杨氏和三个妹妹的欺辱,如果不是被武士棱所迫,软弱的武家兄弟是肯定没有这个拜见的勇气,他们只会有多远躲多远。
可是武士棱在二人心中的威严让他们不敢不从,不管是当年让他们欺负杨氏还是现在来求见武家的皇后娘娘,兄弟二人只能双腿发抖在站在这里,此刻他们的心中多想侍卫告诉他们认出人了,皇后娘娘不认识你们,这样他们就能逃之大吉,哪怕是皇后娘娘的假话也行。
可惜兄弟二人没能如愿,负责通报的侍卫马上就回来道:“皇后娘娘有请,你们跟着走就行了,记注在宫内不要乱闯,误入了宫内禁地是要追责的。”
同行的还有一个侍婢,这是武家兄弟的引路人,不然他们会在宫内迷路也说不定。
侍婢看了拘谨的兄弟二人一眼道:“跟我来吧。”
武家兄弟赶紧忙不迭的道:“是,是,下官明白。”
走进宫门之后兄弟二人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畏畏缩缩的跟在引路的侍婢身后,手心的汗时不时的在朝服上擦一擦,在引路的侍婢回头看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是赶紧低下头以示自己不敢乱看。
但仅仅是间歇的看了几眼就已经让兄弟二人大开眼界,宫墙高耸,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大气磅礴,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原来这就是皇宫,自己妹妹生活的地方。
武家兄弟以为自己能在长安城有一处屋舍居住就已经不容易,那处房舍还是杨氏在杨师道支助下才买入的,也就是在如意被先帝封为才人的时候,后来被武家兄弟赶出武家,霸占当成自己的房子,就这能有一处屋舍都让武家兄弟自傲,长安居大不易,不然仅仅依靠二人六品通直郎的官职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长安的房子。
可是自己的房子和皇后一比那就是米粒与皓月争辉,武家兄弟的六品通直郎只是一个散官,可以说是有官无职,就是作为皇帝奖赏后妃家族的类型,日常也没有参加朝议的资格,所以他们只是有机会离着皇宫远远的看过几眼,哪有现在看的真切,能看清宫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只是这皇宫的威严让二人是越看越胆怯,越走越小心,到最后就像是一步一步挪到了如意的面前,二人在宫内的每一步都走的度日如年,却不知道自己的妹妹如意已经在这里走了十八年。
兄弟二人在见到如意和杨氏的时候下意识的躲开了目光,他们是知道自己亏欠杨氏的,还有就是如意,如意看着自己的两个哥哥面目寒霜。
现场当时一片安静,如意是不想和武家兄弟两说话,兄弟俩是不敢说话,但他们不说话那来干嘛?于是低头偷看着自己多年未见的妹妹和继母道:“下官见过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儿子拜见母、母亲。”
武家兄弟即使是武士彟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叫过杨氏母亲,现在叫出来也就有些为难和不习惯,并且他们自称下官,可见他们对于官职的喜欢,总喜欢以官自称,在宫门口的时候是这么自称,见到自己的妹妹还是这么自称,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皇后,哪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自称。
只是这个“下官”听在如意耳中却是讽刺,自己这两哥哥能有今天的官职是因为自己当年被先帝册封为才人的时候得的,但在萧淑妃报复自己的时候这个官职并没有让兄弟二人有一点保住自己母亲的想法,反而还把族谱奉上以示清白,现在二人却拿着自己给他们拼来的官职在自己面前自称下官,这不是嘲讽是什么?
想到此如意自然没有好气道:“二位既然是朝官,来我这后宫做什么?毕竟后宫不可干政,跟朝官也就没什么联系。”
兄弟二人尴尬笑道:“皇后娘娘说笑了,我们算什么朝官,我们就连参加朝议的资格都没有,只算是六品的散官罢了。”
如意道:“不管是什么官,跟我这后宫都没有干系,二位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兄弟二人道:“得知皇后娘娘上位,所以当年有一些误会需要和娘娘说清。”
如意道:“说吧。”
兄弟二人道:“大伯说当年母亲被赶出武家之事实属无奈,是萧淑妃娘娘用武家人的仕途做威胁,大伯无奈之下,知道只是螳臂当车,也就违心答应了萧淑妃的要求,但这些年武家无时无刻不在卧薪尝胆,以图后报,大伯说是怕被皇后娘娘和母亲误会了大伯的良苦用心,所以嘱托我兄弟二人来说清楚,解开误会。”
武家兄弟的一番说辞不但如意目瞪口呆,就连杨氏都恨不得说出“厚颜无耻”四字,原来自己当年被逐出武家还是自己不争气,不知道这是武士棱卧薪尝胆的计划?
如意这才知道自己这两个唯唯诺诺的兄长也是可以巧舌如簧的,于是冷笑道:“原来如此,那误会解开了,你们就回去吧。”
武家兄弟道:“皇后娘娘,大伯还有话说,大伯说皇后娘娘是我武家的凤鸾星,所以才能做了这皇上的皇后娘娘,大伯希望皇后娘娘能对武家稍加提携。”
不出如意所料,武家兄弟这就是听到消息来找自己要官来了,可是看着武家兄弟张口闭口就是“大伯”,问道:“大伯说这,大伯说那,有没有什么是你们要说的?”
武家兄弟一时语塞后,犹豫道:“大伯说皇后娘娘当母仪天下,我等,我等以为大伯说得对。”
如意一阵没有了说话的想法道:“退下吧。”
武家兄弟还想说什么刚刚给他们带路的侍婢已经过来送客,二人不敢迟疑,也就赶忙点头哈腰的表示离开。
这么一看武家兄弟对侍婢的害怕还要胜于对如意和杨氏。
武家兄弟离开之后如意失望的道:“娘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看来这句话还是有例外的,他们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错,结果现在把事情都推到了萧淑妃的身上,对第一次把我们赶出武家却只字不提,还可笑的卧薪尝胆,还是跟当年一样虚伪之极,我那两个兄长也还是一样的唯唯诺诺,把所有话都推到大伯的头上,这么多年依旧这么胆小怕事不成器,知错就改,如果他们不知错呢?”
如意话中也有一些恨铁不成的意味,为什么?因为她即是皇后,那武家就是外戚,武家人得到封赏是理所当然,就比如王皇后的父亲王仁佑被封为魏国公,王皇后的娘就是魏国夫人,这是皇后最基本的权利。
还有就是家人在朝为官是皇后在朝堂的重要助力,看看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在王皇后帮助下就可以成为中枢七相之一,看看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这也是兄妹的关系,这就是皇后娘娘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刚刚杨氏劝如意的时候,如意知道杨氏是想给武家兄弟一个机会,如意对此心知肚明也就认了。
可是如意看看自己不成器的兄长们,就算如意有心扶持他们继承武士彟的衣钵他们有这个能力吗?这么多年了还是大伯说什么是什么,自己没有一点主见,现在如意是认命了。
杨氏对武家兄弟也是彻底不抱希望,机会她已经给武家兄弟争取了,可惜他们不争气,但杨氏还是道:“不管怎么样武家已经找上了门,还是需要妥善的处理此事,不能给有心之人留下话柄。”
武家兄弟的厚颜无耻虽然让如意生厌,却也是被武家逼着做出了选择,杨氏说得对,武家兄弟这些烂泥扶不上墙头,成事或许不足,但败事绰绰有余,如意现在丢不起这个脸,更不能让人抓住什么把柄,可是想想把父亲的衣钵交给这些人如意就不甘心。
不过结果虽然不如如意的意,至少也算是解决了她的内忧,如意现在不指望武家人能帮她什么,至少能和武家保持体面就不错了。
这时候又有侍卫来报,说是府上传来了消息。
府上?杨氏和如意一愣,府上就是杨氏和武顺在宫外的府邸,她们没有资格居住在宫内,所以在杨氏从洛阳来到长安的时候李治特别在崇德坊赏赐了杨氏母女一处宅院,这就成了杨氏和武顺的府邸,也就是府上,现在府上传来了消息那就是武顺的消息?
杨氏和如意一惊,现在武顺可还是大着肚子呢,武顺的肚子里还有如意的“孩子”,怎么会传来消息?难道发生什么意外不成?武顺肚子里的孩子是母女三人瞒着全天下人的事,容不得有一丝差池,所以听到府上传来消息,杨氏和如意都开始紧张起来。
“赶紧把人带进来!”
负责传递消息的府中下人马上进来,行礼之后从身上拿出了一封书信,是武顺写的信,因为“消息”不可口传,不然下人也会知道。
杨氏赶紧拿过书信一看就愣了起来,然后把消息递给了如意,武顺在信中说洛阳贺兰氏来人了,顺便把武顺的两个孩子也送了过来,儿子贺兰敏之,女儿贺兰毓之,还拿着很多的礼物,按理来说武顺嫁到了贺兰家,自己婆家来人武顺尽心招待尽可以,可是眼下武顺有孕在身,哪怕唐朝的女性身形丰腴,武顺也怕被人看出端倪,她不敢不多加小心,这样也就容易怠慢了贺兰家来人,于是不得不向杨氏求助。
还有就是贺兰家为什么现在才来长安看望离开家很长时间的贺兰家妇,贺兰家以前对自己这个儿媳可没这么客气,尤其是武顺带着杨氏和武青蝉这两个拖油瓶在贺兰家生活的时候,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经常阴阳怪气武顺,现在不但把两个孩子送过来,还带着礼物,不用想也知道贺兰家这是知道新皇后娘娘就是武顺的妹妹,这是巴结来了,武顺明白这个道理,也就用这种方式隐晦的告诉妹妹贺兰家的来意。
从如意来说,提携一下自己姐姐嫁的家族,这也是情理之中,尤其是武家姐妹情深,如意自己十三岁进宫,妹妹武青蝉眼睛看不见,这么多年照顾母亲杨氏的都是武顺这个大女儿,如意也是心疼自己的姐姐。
当然这都是后话,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继续隐瞒武顺怀孕的事,不然这件事闹出去那可比武家兄弟败事有余还石破天惊了,到时候是说武顺不守妇德,还是承认武顺肚子里的孩子是皇上李治的?要是这样的话如意假装自己肚子怀孕,这算不算欺君之罪?
杨氏不敢多做犹豫,马上就要起身打道回府,去接待自己大女儿的婆家人,当然也有对外孙外孙女的想念,武顺当初为了送母亲杨氏来长安,只是自己孤身一人,儿子女儿都留在洛阳,这么长时间没见,杨氏也甚是想念。
如意在杨氏要走的时候忽然说了一句:“娘,你留意一下贺兰家有没有可堪一用的人才吧。”
杨氏又是一愣,女儿的话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单纯的想要看在武顺的面子上提携贺兰家,还是对武家已经不抱希望?杨氏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明白女儿的想法,但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不着急,杨氏也就没有多说什么话,只是点点头马上离去。
这时候,是不起眼的贺兰氏第一次崭露头角,历史给了他们机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